陈秀连
一、根据课文题目,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以问促教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能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文章的题目是问题的着眼点,教师可以借助题目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想知道课文题目《再见了,亲人》中是谁和谁再见?亲人是谁?”也有的学生说:“我比较好奇的是文章描述的情景是什么。”还有的学生说:“课文的内容是什么?”当教师听到学生提出这么多问题后,不是直接去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当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课文的时候,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读了课文后,我明白了原来题目中的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主要写的是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说再见。”还有学生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当地人民的依依不舍令我非常感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氛围也非常的好。
二、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阅读引导
教师应将以问促教的教学方式落实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高效地进行阅读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紧扣课文的主题,采取主题开花式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例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主要是想告诉读者诚实的可贵,诚实需要我们去呵护和坚持。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文章的主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着课文的主题设置这样的问题:“这个孩子的花盆为什么是空的?这说明这个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换作你,你会怎么做?”小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时,他们已经不满足文章讲了什么,而是在思考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比教师直接告诉更能让学生受启发,更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感悟。
三、拓展阅读内容,思考矛盾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仅仅依靠仅有的基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很难得到提升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将以问促教的教学策略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其运用到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将所学习的阅读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切实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时候,在讲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诗歌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篇文章——《飞夺泸定桥》。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一个小时走个五六公里也不算很快,而作者在描述红军的速度的时候,怎么会用‘飞呢?”当教师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应该给予学生肯定,这是学生思考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这看似是矛盾,但是却合理,不能够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和评判特定时期的情况,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不仅条件艰苦,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的长。所以用“飞”字主要是表现红军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写作年代或者是创作背景的原因,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矛盾的地方,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综上所述,以问促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谭 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类型、功用、适用时机[J].教学与管理,2013(29):28-30.
[2]黃毓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