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
【摘要】主題班会教育活动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主题班会在当前高校育人体系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当前高校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面临的困境,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学习
一、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是班级教育活动形式之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主题班会具有如下重要意义: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当前高校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的主题班会以班为单位,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形式,主题班会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形式单一、内容乏味。主题班会通常由辅导员主导,多数时候只为点名批评、传达通知。班会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
第二,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主题班会通常由班干部策划与组织,其他学生只是观众,未能真正参与其中,自然也就得不到锻炼。
第三,流于形式,草草结束。有一部分班级为了达成高校的任务,应付教学检查,名为召开主题班会,实则纯粹将学生聚在一起走过场,流于形式,无任何实际意义。
三、提升高校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实效性的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时代对主题班会的形式、内容、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主题班会必须突破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的藩篱,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高校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一)理论探讨
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从教师主讲到师生共讲。当下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甚至“零零后”,他们信息接收面广,对话语权的要求较高,如果还继续坚持以往的辅导员“一言堂”,无法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主题班会的作用。
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教育,要将教育内容和素材与学生当下的需求、关注点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在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阶段性的共性问题开展主题班会,例如对大一新生可以开展以感恩、适应为主题的班会,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以职业规划、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班会。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能力需求,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用好主题班会这个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其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
形式上勇于创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创新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流于低俗,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身体力行。运用多感官的参与,打造有温度的班会活动。
(二)实践探索
下面,笔者将以在法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主题班会——百家“微”讲坛为例,介绍这种形式主题班会的成效和经验。
1.设计目的
百家“微”讲坛活动的开展,旨在探索主题班会的新模式,设计一种学生感兴趣的班会形式。该活动希望达到几个目标:
第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体策划、主体参与、主体组织。
第二,符合法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需求——提升“读、写、说”能力。
第三,成为师生交流的载体,将主题教育、学生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并为学生搭建起线下交流的新平台。
2.实施方法
活动过程覆盖大学1-3年级共6个学期。在6个学期内,班级所有同学将至少担任一次“微”讲坛主讲人。学生所选主题范围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均可。
活动由辅导员全面指导和把关,在此基础上每个班选聘一名研究生专门指导“微”讲坛活动,对主讲人选题的审定、PPT制作、讲稿的修改、试讲效果进行全面指导。
3.活动成效
经过两学年的实践探索,百家“微”讲坛共举办了115场次,232人担任了主讲,占年级总人数82%,现场参与学生占年级总人数100%。对照项目设计之初的教育目标,较好地达到预定效果。
第一,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方面有很大提升。把学生从“主听”的角色调换到“主讲”,迫使学生不得不主动查阅资料、认真备课、制作PPT并撰写讲稿。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参加活动的同学,也“被迫”站上讲坛展示自己、突破自己。在回收的45份随机反馈意见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谈到了这一点收获。
第二,在主题教育方面,学生态度由“打瞌睡”变为“主动代言”。在指导讲坛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理想信念高远。他们对自己挑选的主题,诸如“信仰”“长征精神”等,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这些主旋律的话题都是自选的,并非强制。这样的“朋辈代言”比起老师灌输,似乎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第三,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讲坛活动中,往往有同学暴露出试讲效果很差、语言极不流畅、讲述也枯燥乏味的问题。但经过反复指导修改后,正式演讲时,无论PPT制作还是演讲的切人点、现场效果都有极大进步。
第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隐藏较深的心理问题学生得以被关注。学生自然流露出的关注点更容易暴露出其真实的心理状态。在指导讲坛过程中,学生演讲内容涉及对“生命”“生死”“意义”等哲学命题的探讨。辅导员敏锐地察觉出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谈心,学生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和关注。
除此之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诸如“强迫症”“拖延症”之类的知识普及,实现了同伴学习的效果。
第五,在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方面,学生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指导。由于选题自定义,学生的兴趣偏好和价值倾向被更好地观察到。有助于辅导员帮助学生探讨自我兴趣,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
第六,通过分享式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微”讲坛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特点,主题涵盖了人文、艺术、历史、时政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第七,充分展示了线下平台的优势,学生们通过活动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第八,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能力明显增强。活动时间跨度大,涉及的班级、学生较多,还要经常和老师、指导研究生联系沟通,学生干部的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极大锻炼。各班的干部在活动反馈中不仅有参与活动的感悟,还对活动的组织过程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两年的实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看出,百家“微”讲坛这种新的班会模式对于法学专业学生,乃至对“读、写、说”能力要求较高的文科学生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班会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也成效显著。
主题班会作为学生、老师、班级之间的沟通桥梁,作为班级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不应当沦为老师说教、传达通知、批评教育的场所。应当积极探索主题班会的新模式,真正实现其重要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