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基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动性进行探析,以不同方式结合相关案例,力求为之后此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学习主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正确“三观”的最终形成。道德与法治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意义,做到让学生从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知晓如何提升自身素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进步。
一、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
教学的初始阶段有个良好的开端能为后期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进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模式将学生从课间的嬉闹中带入课堂。从教学理念与方式上进行更新,让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是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参与互动,进行课堂前的热身,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会因故事的有趣而参与其中,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同时改变传统的被动模式,学生变得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枯燥的政治教学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
二、适时优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都是非常关键的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味的灌输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从而产生逆学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要适时地优化及更新课堂教学方法,要富有创意,对于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要采用形象的参考标准,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感受,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另外,可在课堂上举行创新活动大赛,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手脑结合,学以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最好体现。
三、注重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习变得更有意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给予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维护国家统一”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播放相关影片,香港、澳门回归的交接仪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面对政治问题,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中获得体验,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取得进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必须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很容易从生活中产生共鸣;注重学生素养与品德的提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带动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例如,可以开展相关专题,引导学生分组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加强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学理念的改变,同时也要注重将教学模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当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显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因脱离实际的教学导致学生思想迷茫,新课改对相关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相互融入。在生活中选择代表性的实例加入到课堂教学,赋予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与辩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材内容的主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可以选择与青少年相关的案例,如网瘾少年因沉迷网络不好好学习,导致犯罪堕落。结合此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在课堂上融入热点问题,激发学生探讨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整个政治教学中加入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关注社会问题,针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很容易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性学习,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考方向。学生在热点问题的探讨中不光了解了社会,同时培养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做到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以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阐述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要多方面进行,首先注重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与优化;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最后,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发表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效融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郭长征.影响高中道德法制教育的主要因素初探[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2):61-62.
[2]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M].陳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3]刘寿堂.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专题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