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018-04-18 02:59陈岩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作精神体育教学培养

陈岩

[摘 要]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合作的特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活动,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合作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4701

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冷漠、孤独等不良心理,缺乏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创设情境,提供合作机会

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要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给他们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例如,在一次以社会适应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堂上,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在一定的距离内摆放两张矮板凳、两张高板凳,然后画几条曲线表示河流,告诉学生这个游戏必须两个人一起才能完成,即一个人扮演盲人,另一个人扮演腿部受伤的人。两个人要互相帮助,越过障碍,至于如何互相帮助、互相合作,需要两个人互相商量,共同决定。创设这个游戏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之间形成默契,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重心,这无可厚非,但是久而久之却让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导致他们争强好胜、孤僻自私,没有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如果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将来走入社会,生活不会愉快,工作不会顺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严峻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抓住时机,搭建合作平台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项目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如球类运动、田径中的接力项目等。因此,教师要利用体育的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活动,并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合作、什么是竞争,明白合作中自己与团队的关系,懂得个人只有服从团队才是取胜的根本保障。

例如,在一次篮球课上,教师安排了两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尽量把教师认为是朋友关系的学生分到不同的组),然后进行曲线绕竿运球接力赛,规则是不允许抱球跑,运球过程中如果丢球,必须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这个游戏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但又是相对独立个人能力的展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增强个人的能力。第二个活动,模拟篮球比赛,即两个小组分别选出自己的球员,组织五人对五人的半场篮球赛。这里仍以团队的形式组织活动,要求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和其他四个同学积极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小组的胜利,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训练篮球技能,但是改变了以往以一个人技能提高为主的教学训练形式,抓住篮球运动的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搭建了合作的平台,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三、优化方法,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回到家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沒有同龄人交流,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长辈;在学校里,由于各个学科的特点,学生能交往的朋友非常少。而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相对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聚集在操场上。这时,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改善学生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跑步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背人接力比赛,即先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组内成员再两两组合。比赛开始,一名学生背起另一名学生,被背的学生手拿接力棒,然后绕过前面的竹竿跑回原地,把接力棒传给下一组的同学。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比赛,就是让那些平常不善于跑步的胖子学生,还有那些身材矮小在体育运动中不受欢迎、选择沉默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运动。比赛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赢、为什么会输的问题。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关注到体育运动中弱势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改善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团队中起不同的作用,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所以彼此间应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总的来说,没有愉快的合作就不是最成功的体育教学。体育的魅力,在于让学生不再孤独,在运动场上建立起平等、亲密、合作、竞争的朋友关系和伙伴关系,使学生明白合作是走向成功的起点。因此,在体育课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合作精神体育教学培养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