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摘要】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做好凡人善举报道、传递正能量,是新闻媒体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体现。作为卫视频道时政新闻栏目的编辑,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点心得体会和经验做法,以资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人善举;正能量
如今,在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的同时,我们也被各种“糟粕”“垃圾”信息影响着。见到老人摔倒,先是考虑会不会被讹;碰见有人发生危险,第一个念头却是拍段视频、拍个照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人与人之间温暖相待,正是新时代对新闻媒体的新要求。
为了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安徽卫视在《安徽新闻联播》中专门开设了专栏《安徽好人在身边》,用来报道正能量稿件,这类稿件通常细分为两大类:突发的凡人善举和非突发的好人好事。作为电视新闻从业者、时政新闻栏目《安徽新闻联播》的新闻编辑,笔者认为自己更有责任把正能量稿件做精做细做出彩。那么,如何做好此类稿件的报道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感受。
从最新动态切入,迅速入题。新闻讲求时效性,即便是过去式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时,都希望能从最新的动态切入,才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在编辑《阜阳:孩子坠入河中村民联手施救》这篇报道时,我们在和前方记者沟通过程中,就明确希望记者可以寻找最新的动态。恰巧,被救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到救人者家中道谢。于是,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一幕作为故事的引子,再讲述救人的经过。
暖人的细节展现尤为重要。讲好故事是新闻人的基本功。在制作正能量稿件时,特别需要细节的展现,把一个动人的小点放大,以此渲染情绪、触动人心。我们在制作《再见“梅爸爸”》这篇报道时,“爸爸”这个概念如何体现呢?当时发稿紧急,没有时间去补充内容,我们就从主人公同事的同期声中挑选了一句:“他有时候还交代,咱不能让小孩比人家差,不能让外边的人说咱福利院的小孩没人疼,咱们得叫他们比家里边的小孩还幸福。”,以及福利中心的孩子的同期声:“自己父亲去世,然后难受了一次,然后这一次又感觉爸爸又失去了。”这两个同期声,一个是主人公平时的交代,一个是孩子实实在在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对“梅爸爸”的深情与不舍。
各种新闻要素要俱全。除了常规的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新闻“五要素”外,正能量稿件还需要更多的旁证,让事件更真实可信。例如在凡人善举类稿件《阜阳:乘客候车室突然临产众人合力救助》《怀远蓝天救援队:雪中施救爱心接力保平安》中,为了强调凡人善举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医生的同期声把被救人员当时的严重情况交代清楚;需要旁观者、目击者描述突发事件的紧迫、危急。另外,通常我们希望前方记者在采访时,也让了解事情的普通市民说一说,不需要刻意拔高,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是最好。
画龙点睛,好的標题能提神。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触。看报纸时,当看到满满当当一整版的文字时,放大加黑粗的标题应该是最先吸引受众眼球的。一眼扫过,除了内容本身外,影响受众选择的,就是标题是否起到画龙点睛、引起受众阅读兴趣的效果。正能量稿件报道也是一样,好的标题是内容高度提炼升华的点睛之笔。例如《再见“梅爸爸”》这个标题,首先五个字比较精炼;再者,稿件内容是一位孤儿院负责人因为雪天连夜送孩子急诊就医,在返程途中发生车祸不幸离世的事迹,“再见”是在标题中对主人公的告别,“梅爸爸”则是借用了孤儿院孩子对他的称呼。不了解情况的受众,乍一看标题,并不能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再见”,“梅爸爸”又是谁?带着疑问就会好奇地继续看下去。而看完全篇之后,再回看这个以孩子们的口吻拟出的标题,受众或许能感受到孩子们深切的悲痛与不舍。
突发的凡人善举类稿件最大的特点是突发性。我们在选题时经常遇到,明明一个很好的选题却因为基本新闻要素无法采制,导致采访终止。
精彩实况、监控、手机录像、执法记录仪等画面的运用必不可少。对于突发的凡人善举类稿件来说,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无法再来一遍。当时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即便有一百个目击者的描述,也不如一段精彩实况、监控画面来得直观、震撼。例如《定远:老人突发心脏病两分钟内赢得生机》《淮南:渡口三人落水三分钟众人齐心救援》,除了大环境的交代外,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监控视频里挑选出来的,包括几人掉入水中的瞬间、救人者迅速跑来下水救人、旁边的船只也过来救援、几人被成功救出等。当然监控的角度是单一的、镜头是固定的,不会像摄像记者拍摄那样,有大中小全、有推拉摇移,那么如何让观众观看时不觉得单调呢?我们在剪辑画面中,做了2D特技的处理,突出重要人物、动作,让画面小幅度的移动,让镜头尽可能动起来。
采访同期声可以讲述事件经过。新闻稿件的同期声通常是起辅助作用的,即便删掉也不太影响整个故事的结构。但突发的凡人善举类稿件则不然,里面的同期声很多都在交代事件的过程,去掉故事就不完整。《亳州:警民接力救助落水老人》中,“当时已经漂到水中央,落水者已经非常挣扎;水有一人多深;众人拿着能够够得上的东西,能够使力量的东西,把老人还有救人的好人给一起拖上岸,好人从前到后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后来就走了;河水很冷”等这些过程、细节都是通过同期声展现的,比正文交代也更有说服力。
要把整个事件的曲折过程展现出来。在时长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展现事件的细节、曲折、其中的艰辛和不易,这样的报道才更有价值。《淮南:渡口三人落水三分钟众人齐心救援》中,“小伙子跳水救人,其他市民把孩子抱上岸。渡船上的工作人员、驾驶着渔船的渔民赶来救助剩下的两人。”整个过程只有短短三分钟时间,救人者却可能有近十个,充分体现众人齐心救援,彰显社会正能量。
安徽有着丰富的好人模范资源,中国好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道德模范数连续几年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都为我们的报道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珍贵的影像资料让报道更具时代感纵深感。我们在报道非突发事件的好人好事时,特别希望能够找到以往的一些资料,毕竟当下可拍的画面是有限的。通常我们说做一日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很难。所以报道某个人或集体时,基本都会有对过往的介绍,展现对报道对象来说做好事是常态。《蚌埠:助盲交接本承载37年军民情》里有丰富的80年代、90年代影像资料,那时的衣服、那时的用具、那时的人,现在看来都充满了感情。这些资料弥足珍贵,没有它们,37载就只能是个数字,在呈现效果上难免单薄,时代感、纵深感不足。
人物塑造要立体丰满。虽然我们的报道都是有侧重点的,比如人物身份是警察,事迹是抓了很多罪犯,为民除害;或者他是一位老师,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当然展现主人公在其岗位上的奉献是必须的,但是单就一个方面描述一个人,这个人就容易有了“骨血皮肉”却不够立体丰满。例如《周克武、芮小珍: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篇报道,主人公为了帮助警察丈夫更好地工作,自己走上了律师专业自考之路,并顺利拿到了安大法律系专科文凭。每天下班后,她就成了丈夫工作上的贤内助。交代了这些内容和丈夫工作上的成绩后,我们随后又加入了夫妻二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这样工作、家庭相结合,体现出工作上的追求与家庭的和谐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用画面语言、采访同期感染观众。由于此类稿件是非突发的,记者编辑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深入采访,与主人公面对面交流,了解先进事迹和内在精神。在镜头语言上,特别的角度传递特别的情感,精彩的特写如眼神等更能传情达意。记者编辑在正式采访之前,最好与采访对象展开一次详谈,在真正开机采访时,才能有的放矢,抓住对方内心或柔弱或坚强或可贵或热情的部分,用包含深情的同期声采访,调动全篇的气氛、达到情感的高点。
当然,想要做出正能量的稿件,除了新闻报道的手法和技巧外,首先是我们作为媒体人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場、政治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对中央做出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议完全赞成支持拥护。只有大方向没有偏差,才能当好党的“喉舌”。同时,坚持不断学习,收看中央媒体、本台新闻和其他台的新闻,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让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