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治理的珠三角工业结构优化分析

2018-04-16 10:49陈章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珠三角排放量环境治理

陈章喜

一、引 言

改善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国家,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南大门”,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惠州九个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珠三角具备扎实的基础、雄厚的发展潜力,其发展令世界瞩目。根据《2014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珠三角以占全国不到1%的陆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2%的人口,创造了53 060.48亿元人民币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人均GDP高达93 114元人民币,与中等偏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当。《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珠三角定位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是,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治理少,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珠三角环境污染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污染。珠三角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据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政府历时六年实施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址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显示,珠三角地区三级和劣三级土壤占到整个地区总面积的22.8%,接近1/3,主要超标重金属元素为镉、汞、砷、氟,受污染土壤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及其周边地区。土壤污染使珠三角失去大片良田,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却有28%的土壤重金属超标(广东省农业厅数据)。(2)水环境污染。水环境质量问题是珠三角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专家的估计,截至2014年,珠三角的1万多条河涌河道中,约有九成为劣Ⅴ类水质,珠三角的各大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型缺水,水环境污染治理形势十分严峻。(3)大气污染。珠三角空气质量令人堪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珠三角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占污染物比例的46%,其次是臭氧和二氧化氮,分别占27%和18%。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珠三角单位面积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3年,珠三角区域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4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为42微克/立方米,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范围为123~191微克/立方米,其中只有广州、深圳、珠海、惠州4个城市达标,其他5个城市均超标;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九个城市有七个受酸雨污染,其中半数以上城市属于重酸雨区,酸雨污染极其严重。

造成珠三角环境污染的原因,除了政府监管不到位外,主要归结于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工业结构优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优化工业结构是实现珠三角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控制环境污染的必要条件。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建设中区域工业结构升级,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源,对于中国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上,主体观点有:余汪龙、马智胜基于2004—201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选择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大都市圈35个城市,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三大都市圈的资源、环境和工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状况出现了双重恶化,提出环境约束下,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生产技术研发投入,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赵亚南、武岳、武义青选取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出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人均及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呈现线性关系,珠三角能源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碳排放量增加0.515 5个单位;碳排放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幂函数变动关系,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珠三角碳排放量就增长0.715 6%。王明旭等运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对“十一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治污减排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及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治理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曾萍等认为节能减排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刘洁、马民涛等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珠三角工业结构与工业的“三废”之间的关联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与污染物灰色关联度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珠三角环境污染。卢鹏宇运用泰尔指数和面板数据研究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人均GDP的增长对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不同,人均GDP的增长对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基本上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反向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观察,虽然目前学术界许多学者对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定量分析珠三角环境污染控制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还未发现。基于此,本文结合珠三角工业结构现状,从环境治理的角度,通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珠三角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研究,试图为珠三角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治理环境污染提供理论支持。

二、理论描述

(一)理论基础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最早研究是 Grossman-Krueger, Shafik和Panayotou。1992 年,Shafik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使用三种不同的方程形式(线性对数、对数平方和对数立方)拟合各项环境指标与人均GDP 的关系。1993年Panayotou 借用1955年Kuznets 界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形曲线,首次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间的关系解释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退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形曲线关系。

(2)工业结构优化与环境的关联。所谓工业结构优化,其直接意义是指工业发展以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绿色创新为核心,生产全过程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污染物排放逐步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动态过程。工业结构优化是中国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优化环境的客观需要。从理论上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基本特点,这是中国产业高级化过程中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目标,最终目的是工业的持续增长不依赖于资源环境投入的增加,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脱钩。

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影响着环境的变化程度,不同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环境状态特征。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用大量事实研究证明了工业发展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钱纳里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将经济增长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即初级产品生产、起步、起飞、加速、成熟、发达经济阶段。在这六个时期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征,由此提出了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来推动一个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发展跃进。

(二)影响因素

(1)环境与经济结构。Grossman-Krueger,Panayotou 等认为 EKC 现象是经济规模效应和经济结构自然演进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机制为: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副产品,即污染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状况恶化。与此同时,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将发生变化,以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环境质量的改善。

(2)环境与国家政策。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政府将加大环境投资并强化环境监管,这将产生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效应。据此,一些学者认为,EKC 下降段的出现,不是收入增加的结果,而是由于政府环境政策的正确实施。Torras 和Boyce发现一些发展中国家较少考虑政策对环境友好的影响,而高效民主的国家更有利于环境友好政策的采纳与实施。

(3)环境与需求偏好。随着经济增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将迅速上升,这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预算,如向环境组织捐款,或者选择消费更加环保的产品。另一方面公众会通过选举、游行等形式给执政者施加压力,促使政府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Manuelli 指出,一个经济体在向富裕变化的过程中,其成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量会急剧上升,这些会改变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O-Sung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证明,当经济个体的效用中环境舒适度对物质消费的边际替代弹性大于1时,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会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环境质量改善的阶段。

(4)环境与市场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资源”和“污染”逐渐被纳入市场体系,原本被外部化的成本逐步转化为内部成本。Thampapillai 等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增长,许多自然资源开始变得稀缺起来,致使自然资源价格上涨,迫使企业采用减少原料消耗的技术来降低成本。同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参与者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如银行拒绝给环保不力的企业贷款,公众选择购买绿色企业的产品等,外部对企业施加的压力对维持或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5)环境与国际贸易。Lopez、Copeland-Taylor等分析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污染会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从高收入国家转移到低收入国家,从而使发达国家环境质量好转,使之进入倒U形曲线的下降段,同时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而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段。

(6)环境与科技进步。技术进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随着清洁技术的不断开发以及对传统技术的取代,将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两方面的影响都将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政策机理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是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2015年9月25日至27日,193个联合国会员国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成果性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将动员世界各国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切实贯穿于各自发展的全球与国家战略之中,这一纲领性文件旨在推动未来15年内实现消除极端贫困、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保护环境、遏制气候变化的三大全球目标。值得注意的是,2030 年议程中的环境目标已经成为与社会、经济目标同等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支柱,环境因素在全球发展议程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顾及各国的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并尊重各国的政策和优先事项,因此,这一议程给中国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机遇与动力,并形成倒逼机制。目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环境目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增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信心和方向感,为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提供新的强大推动力。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方略,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谐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体现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方面,供给方面应渗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要素的优化配置中显示生态价值,从而全方位提升中国的要素生产率,需求方面应体现在消费的绿色化、投资的绿色化以及出口的绿色化,从而协同推进 “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要求由粗放模式向创新绿色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发展是当今科技革命的方向,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建设 “美丽中国”,将促进发展模式由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创新绿色发展模式转变,资源的利用向绿色、高效转型,绿色环保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低碳循环发展快速推进,支撑绿色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得到扩散并应用,从而加速推动绿色发展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创业和生态创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也是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的行动指南。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是粤港澳旅游休闲大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追求物质生活转向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人类也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收入花费在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项目中,且更青睐于高品质的旅游休闲活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正是一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或上演着不同层次的休闲化进程,或已经迈入旅游休闲的不同阶段,人类进入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旅游休闲时代,旅游休闲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美国学者的权威预测,2015年前后,主要发达国家将相继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以娱乐、旅游、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等为主的休闲产业在2015年左右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在世界GDP总额中占有一半份额,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旅游休闲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动力源之一,休闲旅游将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向。显然,建设粤港澳旅游休闲大湾区,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

四、实证分析

(一)多目标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1.决策变量

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产业结构效应,还要考虑环境效益。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的,所以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是对第二产业即工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得环境污染减少的同时能够促进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是衡量环境污染水平的重要指标。

珠江三角洲主要的工业行业是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食品、烟酒、饮料、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皮毛制品及制鞋业,木材、家具、纸制品、印刷、文教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和橡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及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通信、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根据已有的研究,结合珠三角工业结构和环境污染的特点,设置了11个决策变量

X

(

i

=1,2,…,11),

X

为珠三角第

i

部门的工业生产总值(亿元人民币),其中

i

=1为食品、烟酒、饮料、制茶制造业,

i

=2为纺织、服装、皮毛制品及制鞋业,

i

=3为木材、家具、纸制品、印刷、文教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i

=4为石油、化工、医药和橡胶制造业,

i

=5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i

=6为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及制品业,

i

=7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i

=8为运输设备制造业,

i

=9为电器、通信、仪表制造业,

i

=10为其他制造业,

i

=11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目标函数

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两者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因此,在工业结构优化中还需要尽可能地增加工业增加值。由此,本文构建工业污染物排放和工业增加值的多重目标函数:

(3)

式(1)为污染物排放量目标函数,其中

E

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

E

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立方米),

E

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吨);

r

1,为第

i

部门工业废水排放系数,

r

2,为第

i

部门工业废气排放系数,

r

3,为第

i

部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系数。式(2)为工业增加值目标函数,其中

I

为工业总增加值(亿元人民币),

r

4,为第

i

部门工业增加值系数。式(3)为能源消耗目标函数,其中

S

为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r

5,为第

i

部门能源消耗系数。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科学性,

r

1,,

r

2,,

r

3,是基于2013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Excel计算确定;

r

4,

r

5,是基于2013—2014年的广东统计年鉴数据,运用Excel计算确定,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部门相关系数表

3.约束条件

主要约束条件。(1)污染约束: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量,因为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13年的,所以文章以2013年数据作为参考,即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不得超过2013年的总排放量。(2)工业增加值约束:每个部门的工业增加值不可能是无限制地增长,也不能小于0,文章以2013年为参考,在各部门工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比例的基础上加减3%,并且大于等于0。(3)工业总产值约束: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得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所以进行环境治理时,必须保证工业总产值不得低于2013年的产值。(4)能源约束:能源消耗量不得超过2013年所消耗的能源总量。

(二)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1.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求解

本文采用软件LINGO 11.0求解最优化模型,由于LINGO通常用于单目标规划模型的最优化求解,而珠三角环境治理下工业结构优化模型有五个目标,即为多目标规划问题,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可以将多目标规划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将上述确定的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归总转化,并引入具体数据之后的模型如下:

2.结果分析

(1)结果分析。将上述模型最终确定的目标函数值、约束条件值,输入到规划求解软件LINGO进行计算,得到模型的求解结果即珠三角环境治理下工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方案。

表2 珠三角工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方案

注:差值=优化后的水平-2013年的实际水平。

根据表2显示的多目标模型计算结果,优化方案所得到的工业生产总值比例配置与2013年的实际工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相比,比重降低的行业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纺织、服装、皮毛制品及制鞋业,木材、家具、纸制品、印刷、文教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和橡胶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边加工及制品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比重下降最大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比例高达5.55%。比重需要增加的六个行业分别是食品、烟酒、饮料、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通信、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其中有四个行业的比重需要上升3%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电气、通信、仪表制造业所占比重遥遥领先,高达43.97%。

从表3可以看出,如果2013年这11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构成是按照多目标规划模型优化方案的比例配置,就可以实现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后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减少了,与2013年实际数据相比,优化后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分别下降了14.57%、22.31%、23.67%、6.85%,而工业总的增加值却上升了2.83%。

表3 优化方案与2013年的比较

注:差值=优化后的水平-2013年的实际水平。

(2)主要结论。通过构建环境治理下的珠三角工业结构多目标规划模型,实现了对工业部门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促进珠三角环境、经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优化后的方案,本文提出珠三角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如下。

重点发展的产业:电气、通信、仪表制造业。电气、通信、仪表制造业又细分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从表1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这些产业具有污染物排放量少、工业增加值高和能源消耗量低的优势,重点发展这些产业,不仅有利于优化珠三角环境,而且能够大大地促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将这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发展。

鼓励发展的产业: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虽然这些产业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偏高,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环境需要治理,但是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因此一方面需要鼓励这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强环保节能技术的改造升级。

控制发展的产业:纺织、服装、皮毛制品及制鞋业,木材、家具、纸制品、印刷、文教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和橡胶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边加工及制品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这些产业的三废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耗系数偏大,但是工业增加值系数偏低,即对于相同的工业产值,这些产业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比较大,只有限制发展这些产业,才能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

五、制约因素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面临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体系缺乏的制约。我国在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建设方面,除《宪法》中制定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原则规定之外,还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等九十多部与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六百多项地方性环境治理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治理的法制体系,但仍存在着某些特殊领域及新型领域的环境治理问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危险化学品污染、核污染、光污染等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同时,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部分法律法规间存在重复、交叉、互相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实际执法工作的困难,最终影响环境治理的效果,而且对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形成一定的制约。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面临环境治理体制统一性缺乏的制约。我国环境治理机构包括中央、地方两级管理部门。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几经改革,直到 200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改组为环境保护部并赋予其环境政策的制定、规划、重大问题的解决等职责,使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决策能力得到了强化。但与其他相对独立的部门比较,其决策权依然较弱,由于环境治理的具体工作是由地方各级环境管理部门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干预和领导,从而影响了环保部门的执行力,并且,环境保护部门受到国家环境保护部及各部委双重管理,导致环境治理政策彼此冲突,缺乏协调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环境治理体制属于中央和地方双重管理,环保部门设置与职能的交叉重叠造成了环境治理的低效率,这些都对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形成制约。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面临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的制约。国家进行环境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外部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到企业成本之中,为降低成本,企业将自觉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过度利用环境资源,引起环境污染严重的外部性问题。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环境污染的影响分为有形影响和无形影响。有形影响是指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无形影响是指环境污染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雾霾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都会间接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只考虑了直接影响,而忽视了间接影响。其次,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企业在利用现有资源时,主要考虑的是资源开采及运输成本,而忽略了资源使用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在不考虑机会成本的前提下,资源使用价格往往较低,当企业受益大于资源开发及运输所需成本时,资源的使用量会增加,进而对环境产生影响,这制约着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

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面临着政府绩效考核导向标准的制约。我国现行环保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模式使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上级环保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其中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环保部门的人事权和财权,因此对其控制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分税制改革后国家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有限,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扩大税收,也不愿承担相应的成本进行环境治理。经济转型时期以来,国家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均以 GDP 增长作为主要标准,因此,地方政府在片面追求 GDP 增速目标的趋势下很难兼顾环境保护的目标,这显然也制约了珠三角环境治理与工业结构优化。

六、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具有经济效益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竞争力强的特点,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以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注重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强化。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是指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产业,具有高污染、高消耗的特点。虽然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但珠三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在珠三角国民经济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加大科技投入,改进工业生产技术,可以减少消耗、降低污染。因此,要加大工业生产技术投入,一方面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如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等;另一方面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对现有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生活环境质量水平。

控制发展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产业。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环境污染排放少、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是环境保护型工业的三大特点。发展环境保护型工业,是珠三角在环境治理的同时,能够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工业结构优化中,要主动选择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指导,对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产业实行严格控制。

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境保护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新能源包括风电、核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的特点。环保产业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以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为内容,从产业名称来看,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的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型工业结构,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经济产出,这些都需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大力支持。

加大政府对环保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应继续完善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并严格加以执行,加强监督,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另一方面,应推进对节能环保优秀企业的激励机制,通过排污收费、税收增减等形式激励更多的企业主动采取有效的节能环保行动。这样可以加快珠三角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环境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科学拟定粤港澳湾区开发的适宜规模,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开发强度日益加大,带来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大部分游客选择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的目的是休闲娱乐,而吸引这部分游客到来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湾区优美的滨海环境。因此,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产业实现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以湾区生态环境容量控制其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科学拟定滨海地区开发的适宜规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另外,考虑到湾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可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需要适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猜你喜欢
珠三角排放量环境治理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6300万富人的碳排放量大于31亿穷人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城市公交车非常规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