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确把握主旨基础上教学《关雎》

2018-04-15 05:13宋飞张明瑶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关雎爱情观诗经

宋飞 张明瑶

《诗经》是一部经典,在古代文学史上有非常高的地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诗经》中的很多篇目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由于经学在古代非常盛行,所以对《诗经》的理解多有经学的渗入,这类经典篇目也成为服务于政治伦理的工具。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学生如果不弄清楚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讲述作品的历史背景,就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关雎》作为《国风》的首篇,几千年来都备受学者们的重视,但对其理解则有很多不同观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影响,学生自然也会受影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讲述其写作的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环境下去理解这首诗。同时,因为这首诗描绘的是年轻人恋爱时的心理,诗中男子和女子的年纪与学生的年纪相仿,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爱情观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本文将以《关雎》为例,详述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诗经》创作背景及古代解读变化

根据当前的考证,《诗经》中涵盖的诗作大都出现在武王灭商以后。早在西周初年,很多贵族文人喜欢舞文弄墨,而描写的事物多是颂神或者宗庙祭祀,比如有名的《周颂》就是专门描写这方面的,此后还有《鲁颂》《商颂》,但这两部都产生于周王室东迁以后。《关雎》创作于两千多年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见其文学地位。

教师在讲授这类历史比较久远的作品之前,给学生介绍创作的背景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古代对于《诗经》有四始之说,而《关雎》则被列为“风”的开始,所以后人对其的研究就非常受重视,人们对其也有更多的了解。《诗经》中包含“十五国风”,其中收录的绝大多数都是民歌,而《关雎》也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首民间恋歌,诗中主要是描绘了男子追求心爱女子的故事。男子日夜思念心爱的女子,而且是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子。因为男子对女子有很深的爱慕之情,所以其脑海中经常会出现女子的形象,这让他坐卧不安,也更难以忘却这个女子。男子幻想着有朝一日,这个女子能成为他的妻子,两个人结为夫妇,享受美好的生活。读者在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质朴、直率的感情。即便在时隔几千年后,仍然会让人动容。教师通过对《诗经》创作背景的讲述,让学生体会男耕女织社会里质朴、纯真的爱情,这对其以后学习、阅读《诗经》其他作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为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对《关雎》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儒学自西汉以来就牢固树立了其统治地位,所以对《关雎》的解读自然无法回避儒学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北宋以前,对《诗经》的解读基本都和经学有关,这样也使得《诗经》具有了经学的地位。北宋的朱熹却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关雎》是“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朱熹认为,如果站在道德高度来评判《诗经》,其中很多描写都比较露骨,不适宜所有人读。如果不从道德高度来评判,朱熹认为其中讲述的是爱情主题,但因为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所以只能判定这是带有“淫奔”意味的爱情诗歌。对《诗经》的阐述到北宋时发生了改变,其中欧阳修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将《关雎》解读为具有婚恋主题的诗歌,讲述的是男子念慕心爱的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而《关雎》正是他们的恋歌。在这以后,对《关雎》的解读变为了以婚恋为主题,但不同的解读在细节上还是各有侧重。比如有人认为《关雎》的重点是在突出男子想要见心爱的女子,但无法达到目的的痛苦。因为人们从恋爱到结婚要经历很多波折,如果无法解决这些波折就只能是在想象中同心爱的人亲近,所以诗中的男子应该被认为是单相思,这种愁绪才是其基调。此外,还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认为这首诗歌实质是描写采摘母题和爱情的一部作品。但是,无论有多少种理解,人们绝大多数都是从诗句的本身来解读,虽然细节各有不同,但都没有偏离“爱情”的主题。这样才是回归到诗歌自身主题上,回归到《诗经》成书的大环境下,才能够将两千多年前青年男女质朴、率真的恋爱场景呈现在人们面前。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加强理解,只是从诗作本身去理解,不会受到其他思想的干扰,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利用《關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所以一般不愿意接受纯说教的教学方式,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探索作品中描绘的世界。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身心发展变化比较快,对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是似懂非懂,所以教师在讲授《关雎》时应该重视同现实的联系,找诗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结合点,而且要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诗经》中所描绘的场景,能够理解文学作品描写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比如在《关雎》中,短短几句就将正处于恋爱中的男女内心状态和欣慰表现出来了,而且所描绘的场景和现代社会男女恋爱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关雎》所描绘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合情合理而且又非常有分寸的恋爱进行曲。自古以来,有众多学者都对这一篇目进行了评价,而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无疑是非常经典的。这里所说的“乐”指的是君子和淑女之间恋爱的快乐;“不淫”则是指虽然恋爱很快乐,但并不会过度;“哀”则是指男子在没有得到女子首肯时并没有过度忧思伤神。男女恋爱的过程中,出现快乐和哀伤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而《关雎》也将这种正常的情感表现出来了。这里可以联系当前的社会状况来对比,很多年轻人因为爱情不顺而出现了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给父母乃至整个家庭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有违人道之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外,还与年轻人缺少正确的爱情观引导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回到《关雎》作品本身,两千多年前的青年男女恋爱时的表现,无疑可以成为恋爱中的人们的表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身上很多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落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教师在学习安排方面也应该多花心思,要想办法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并围绕教学内容将思想集中,可以尝试通过“活动、体验、表现”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以《关雎》为例,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在朗读、细读的过程中去细细品味,去发掘这首古诗到底美在哪里,能够初步感受到其中情景交融的地方。在此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之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太过直白,就很难将文章的美展现出来,所以对这类课文的教学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探索的过程,既要做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要做到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总之是要让学生能够深入挖掘其内涵。

三、对于诗歌的教学建设

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文体,因为着墨不多,所以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以至会有多重解读。诗歌不仅能够锻炼人的想象力、熏陶人的情感,而且还能够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正因如此,对诗歌的理解就具备了多种可能。从古至今,对诗歌理解的角度通常包含以下五类:一是文学审美角度,通过对诗歌的吟诵可以品味其中情感,使人快乐;二是人事索引角度,可以借助诗中的文字来了解社会现实,还能够考察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作的这首诗歌;三是伦理教化角度,借助于诗的功能,融入更多的个人理解,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四是知识考证角度,人们可以对诗中所出现的人、物、字、词进行考证;五是哲理附会的角度,这是一种极端表现,强行赋予诗歌更多哲理,某一经典并不局限于只作一种解释,而是看到这类经典在不同的时期、场合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能够看到传统理解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是故意忽略的存在的可能理解。

总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如果只是拘泥于诗篇中有限的文字,是很难把握诗歌主旨的,同时也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学好诗歌,必须要联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后世对其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填补更多诗歌以外的内容。这个过程既是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够体会到诗歌的真实含义。

猜你喜欢
关雎爱情观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贤贤易色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