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琴
(1.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2.河南大学 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广义的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又有农业生产者的观念和文化、农业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现代化过程。地区要素禀赋状况决定农业现代化模式及路径选择。当前,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在面临要素禀赋逆转下如何从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现代农业成功转变以及对接世界农业经济发展,以提高河南农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在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解决农民增收困难、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推动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学者们以及政府官员关注的问题。
农业的发展必然经历从粗放经济到内涵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经济主要依靠要素累积而非技术进步推动的快速增长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依然存在。现代技术要素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推动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现代技术要素的供给、农业新技术和要素的结合三个环节来实现的。国外学者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因素的研究如:多米尼柯·白瑞(Dominic Berry,2015)[1]认为英国的种子测试站对英国的20世纪农业现代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亚历山大·斯特拉坦等人(Alexandru Stratan,Victor Moroz Eugenia,Lucasenco,2013)[2]分析了莫桑比克共和国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农业部门的现代化。重点分析了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结构性变化对农村生计的影响。兰德尔·艾伦森(W.Randall Ireson,1987)[3]提出墨西哥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有关。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曾提出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4]。该理论认为,一国农业增长技术进步道路选择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并根据农业资源禀赋的不同丰裕程度提出了“机械化主导模式、技术主导模式、交错发展模式”三种不同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目前国内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来看,最早体现在中国领导人制定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国家制定的文件中,如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进人21世纪,习近平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给予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定性,国内学者的研究提出的观点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模式研究有:王万山(2005)[5],高照军等(2008)[6]提出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分别由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式三种模式构成;(2)科技进步对农业现代化作用的研究有: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2002)[7],高布权(2007)[8],杨国秀(2007)[9],殷善福(2011)[10]提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现代化具有推动作用;(3)认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有:林毅夫等[11]一批学者指出现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主要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再辅之以国内运用、吸收、研究和进一步创新来实现。此外,张桃林(2011)[12],刘克非(2015)[13],张俊杰等(2014)[14],张来武(2012)[15],张晓山(2012)[16],王殿安、李世轩(2012)[17],李敏、金霞(2008)[18]提出了相似的观点;(4)提出资源禀赋与农业现代化道路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张攀春(2017)[19],认为我国农业存在资源禀赋空间分布差异大、政府应从优化农业区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综上可知:国内对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较多,但对资源禀赋影响农业现代化模式进程的研究不多,对河南要素禀赋逆转下河南农业现代化如何推进的研究较少看到。为此本文从科技要素投入角度分析河南要素禀赋逆转下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研究。
作为全国粮食核心区的河南,承担着国家粮食计划的责任。粮食安全保证是植根于粮食的生产安全,粮食的生产必须有耕地投入的保证以及劳动要素的投入保证,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河南农民工大量转移出去,城市化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侵占日益增加,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刚性约束,使得河南原来拥有的劳动要素以及土地要素的禀赋优势都发生了逆转。
1.劳动力要素禀赋逆转表现。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河南农村人口禀赋优势消失[20]。新增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呈上升趋势。例如在2006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1 746万人,2007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8万人,比上年增长20.6%。2008—2011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181万人下降为102万人。2012—2017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105万人下降为63万人,2012年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2 570万人到201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2 939万人。河南省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渐减少,但是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见表 1)。
表1 河南省的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2—2017)单位:万人
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河南统计年鉴)来看,河南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从2012—2015年分别为5 367万人,2013年为5 334万人,2014年为5 309万人,2015年为5 307万人,出现逐渐减少趋势,乡村的农业从业人员无论是男性或女性也都呈下降趋势。数据如表2所示。
从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省在农业经营户或农业经营单位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累计30天以上的人员数(包括兼业人员)3 251.49万人,比2006年减少18.1%①王锦冠: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减少素质提高-解读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2018-05-12,河南省统计局官网。。
表2 农村基本情况(年底数)
2.河南省耕地面积呈阶段性减少。在1978年河南耕地面积为7 157.3千公顷,随后逐年减少,到1999年为6 825.9千公顷。随后两年虽然在增加,但是到2001年耕地面积为6 907.3千公顷,仍然低于1978年,虽然2002年,耕地面积增加为7 262.8千公顷,但是随后又在减少,到2008年则为7 202.2千公顷,2009年再次增加到 8 192.0千公顷。但是,2010年又出现减少局面,2010年为8 177.45千公顷,2011年8 161.90千公顷,2012年为8 156.76千公顷,2013年为8 140.71千公顷,到 2014年为 8 126.1千公顷,2015年再次增加到9 125.02千公顷。河南粮食种植面积在2016年为10 286.15千公顷,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在下降,2017年为10 135.5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50.65千公顷②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河南省经济发展公报(2005—2017)数据整理。。
由于禀赋优势的逆转,使得河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伴随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价格与国际接轨使得河南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风险增大,尤其是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不确定性、粮食难以持续大幅增产等因素影响下,农民依赖农产品和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禀赋逆转下农民增收困难。再者,曾经具有禀赋优势的土地、劳动要素对农业生产率的贡献率出现下降,而技术要素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以及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必须选择走节约劳动力要素和节约土地要素的模式。
1.农业机械投入,改善了过去依靠投入劳动和土地要素的不足状况,为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005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 93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自2006年以来,河南省的农业机械的总动力逐年增加。据2006年全国普查数据来看:河南农业机械投入不断增加。近十年来,国家及河南省先后出台了诸如农机购置补贴等多项农业扶持政策,农民购买的农业机械种类、数量快速增加。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全省联合收获机16.06万台,比十年前增长了33.9%,大中型拖拉机47.35万台,比 2006年末增长2.4倍(见表 3)。
表3 2006—2016年河南农业机械的总动力的变化
根据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数据可知,河南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机械比例也在增加,河南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机械比例(见图 1)。
到2016年,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率分 别为98.4%、95.1%和98.3%;玉米机耕、机播和机收率分别为79.0%、93.2%和83.2%;稻谷机耕和机收率分别为95.9%和94.3%①综合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解读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18-05-12,河南统计局网站:http://www.ha.stats.gov.cn/.。且随着河南省农业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技术的逐渐成熟,河南省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2016年末,全省温室占地面积14.04千公顷,较十年前增长了2.2倍;大棚占地面积53.98千公顷,较十年前增长了87.6%②综合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解读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2018-05-12,河南统计局网站:http://www.ha.stats.gov.cn/.。
图1
2.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日益增多。伴随科技转化到农业领域速度加快,农业科技必然为农业发展中主要的投入要素,这是农业技术以及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使然。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到2030年,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将实现全面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争取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1]。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来看,河南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以此来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发展模式由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转变为技术要素投入主导型。根据在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科技推广服务使用情况以及河南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河南农业技术与生产方式情况
河南农业拥有的科技人员在2006年,已有45 262万人,如图2所示。河南各地区乡镇农业推广的服务机构平原建镇制发展最快,有1 693个,机构从业人员有10 111人,各地区扶贫重点县乡镇和各地区山区建制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平均从业人员/机构比例较高,分别是7.16%和7.92%,其他都在5%以上,如图3所示。
图2
图3 河南各地区山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情况
近几年河南投入资金建立天气雷达观测站点,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区域气象观测站。提高了全年晴雨预报准确率和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河南科技的发展状况减少了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
天气雷达观测点的增加,以及全年晴雨预报准确率逐渐增加,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得到了提高,减少了农业生产发展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保证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表5 河南近几年建立天气雷达观测站点,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区域气象观测站
我们课题组曾对河南农民分化分层的现象进行抽样调查,对于农业的机械化以及未来农业的科技发展问题的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农民富裕阶层购买大型农用机械的人数占1/3以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购买大型的农用机械的人数将呈上升趋势。从被调查对象对分化分层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认识来看,都认为农民分化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的实现,如图4所示。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利用认识和期盼方面,被调查的对象中,绝大多数农民都期望使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农业的先进的技术使用上,首先是农业生产工具。而且都认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的培训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如图5所示。
图4
图5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一大批重大前沿和颠覆性新技术将会在未来出现,将改变和影响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积极利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破解要素禀赋逆转下农业发展成本价格双重挤压问题,把农业增长源泉转移到提高农业技术贡献份额上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河南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正确的选择。采取的对策如下:
在农业生产技术使用上,河南省应积极利用国家开发的七大农作物育种如农作物高光效育种、农业生物固氮、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非生物灾害防控等技术来培育优良品种,坚持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中心,加大农业科技对优良种子培育力度,建立优良种子培育基地以及粮食高产区。同时并全面推广优良品种、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增效增产功能,以科技提升粮食金融属性以及农产品的全球价值链的作用,提高河南农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粮食交易的掌控地位。在生产方式上,积极采用农业纳米新材料与功能产品制造等现代食品加工生产技术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农业污染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在生产工具的投入方面,在加大投入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农用飞机等农业机械化工具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智能机械化科技水平,在河南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中进一步增加新型实用智能农机装备投入,增加对农业的信息科技的投入和管理,利用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农业3D打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取得比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的设施上,积极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体系。要加大扶持乡(镇)一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开辟咨询电话、短信平台建设、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报刊、电视、广播等多媒体渠道,提供全方位、及时、有效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软件建设。
农业国际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人口素质等因素是广义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包含的内容,它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的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潜力及其影响水平相关。农民是农业科技的主要的实施者,因此,加大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和农业管理知识培训,尤其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示范能力十分必要。首先是对城中村农民进行农村社区教育,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夹生”成为农业现代化掣肘。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与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城中村农民的观念必须变革,因此通过发展社区教育,使农民在社区生活中接受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等,推进河南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二是聘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专家,对承担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操作要求与流程,以及农产品市场营销、质量安全内容等进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应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面临的风险的能力。三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回乡务农创业者和农村初高中毕业青年人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根据不同地区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以服务于产业为目的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劳动要素的素质,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农业科技成果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和转化者,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终极目标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与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和需求者的有效的对接。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有效对接上难免偏颇,为此,政府首先应积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培育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交易主体,促进中介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发挥农业技术市场的中介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市场联系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之间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技术市场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功能。第三,应把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与农业应用技术项目支持资金分配联系起来,确保农业科技应用研究项目支持市场化、切实反映企业和农户科技需求[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