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8-04-14 18:06赵婵娟李海涛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思政

赵婵娟,李海涛

(1.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理清大学生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课程。当前,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多是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是“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接受途径关注程度不够,缺乏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难以实现情感、认知、实践的有机统一,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把目标作为教育的内容告之教育主体的简单重复,而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要求[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更可以激发思政课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让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深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并逐渐利用新媒体这个广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媒介来开展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媒体[2]。虚拟化的环境空间、海量的信息储备、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新媒体作为新的育人环境加以考虑,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学生的全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和调整并升华学生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潜能,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情感并获得认识的目的。它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实践体验是指主体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心理体验则是指主体从心理上对他人或自己以前的“亲身经历”重新进行体验。”[3]在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思政课不再单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分数评价为模式的教学方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多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学习,进而进行知识建构和行为转化的复杂运动过程。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 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思想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与懂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与行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变化。大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新媒体能使其轻松获得比课堂教学更有趣、更丰富、更全面的知识……他们普遍知识丰富、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具独立性和自觉性,对问题有独特的思考,对现实有自己的评判,他们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家长的指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思考去解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他们更相信自己体验到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的,以往的强制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怀疑和排斥,甚至教师越强调什么,他们越质疑什么,最终导致思政课教育的价值危机。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符合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思想特点,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前提,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与困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通过团队活动、个体体验、集体讨论等途径,用动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等、轻松的交流和体验氛围中,认同、接受和内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形成自主价值判断的能力[4],让大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内化道德认知、思想品质,然后将体验到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指南。

(二) 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多年来,为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等都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一些新媒体的使用,使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又时常发现,虽然教师做了充足的教学准备,理论阐述深入浅出、课件制作精美生动、案例选取经典时尚、互动环节设计巧妙,但很多学生依旧对思政课兴致不高,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讲,学生在下面全神贯注的刷手机。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就只是高大上理论的代言人,或者感觉课上生动有趣,课后回味不足,更无法使他们从中有所认知和感悟,从而到达知识“入脑”“入心”“入行动”的教学效果。因此,没有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受到怀疑。只有真正引发学生真切感受与内心认同,切实激发学生思维活化与知识增生,真切促发学生学习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才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内化,个体知识向个人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个性品质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5]。

(三)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必然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新时代的转向是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标准的结果性转变为以价值生成为标准的过程性,要求教学要更多的关注于具体的活动过程[6]。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很容易获得,而关于情感、态度、认知的“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体验式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经由思政课教学可以获得多少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和思考多少事物,思政课教育更要关心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学生的智力发展、情绪调节、个性完善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体验伴随每个生命个体的一生,它具有的情感性、主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验式教学能够成为思政课教学发展的方向。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激发学生心理要素主动参与和体验教学,还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丰富的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师生是平等的主体,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对教师的排斥感。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反思,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把知识通过体验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和心理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让知识的力量融入自己的生命过程。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们对于思政课相关材料的了解有时比教师更加丰富和全面。思政课教学应侧重于材料背后规律的总结,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教学体系,注重提升学生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提升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方式。

(一) 有效开展思政课课内体验式教学

思政课课内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以及实施引发学生的积极体验,使学生领悟内蕴于知识中的深刻意义和生命价值。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充分挖掘贴近社会现实、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类内容易于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产生的体悟和情感也相对深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巧妙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和融入课堂[7],获得相关的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上认识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生命温度,同时教师通过平时成绩评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1.用人和“人性”的故事去化解宏大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先有对人的关注,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宏大理论的平铺直叙,选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切入教学,表达宏大事件和主题,让教学内容有可信度和吸引力。例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节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时,我们给学生介绍广泛的代表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所在,选取了和学生们同样是90后的两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和最美公路收费员铁飞燕的事迹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人大代表是真正来自人民,是各个群体中最优秀的代表。

2.用跟当下最有关联的话题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就不能按照老套路去平铺直叙,同样的故事,有的老师讲授起来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有的老师讲的学生就无动于衷,为什么?讲好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寻找和当下最有关联的话题。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时,恰逢王宝强离婚案闹得沸沸扬扬,学生们对明星事件也比较关注,我们就把演员的高片酬现象拿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分配失衡,王宝强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相比谁的贡献大,演员高薪给社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分配公平为什么如此重要等等一些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全面、理性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用学生的角度思考授课逻辑。要上好思政课的第一个准则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但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都是假设学生从头到尾认真听完一堂课,因此完整地考虑教学内容的起承转合:怎么开头,怎么推进,怎么高潮,怎么收尾。但事实情况是学生会在授课过程的任何时间脱离、任何时间进入。这就对我们教学“线性逻辑”设定产生了挑战,如果学生想听课的时候进入了,但听不出眉目,可能就放弃了,所以“平行逻辑”的教学设计就有了意义,要让学生任何时候进入都可以被抓住。教师要学会把长故事分解成几个完整的短故事,再组合在一起。

4.用细节的力量直指学生内心。细节是思政课堂的“血肉”,好的细节,会在学生听课产生倦怠的时候,将他再次带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学生,听课的状态会更为专注。很多学生在一听到思政课“主旋律”就头疼,认为话题太大、太空,如果把大话题转化成故事,在故事中引入细节,就能抓住学生,否则只有口号和标语是很难震撼学生的心灵的。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谈到爱国主义,我们引入无锡钱氏家族钱伟长的故事,1931年钱伟长以语文、历史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后,陈寅恪希望他学历史,闻一多和朱自清希望他学文学。可是入学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夜不能寐,觉得历史、文学都无法拯救民族的命运。他左思右想,跟同学探讨交流,只有学造坦克,强大自己的实力,国家的前途才能慢慢变好。造坦克就得学物理。第二天钱伟长跟学校说,我要学物理!老师打开成绩单一看,乐了: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物理5分,数学加化学一共20分。考成这样,您敢学物理?但钱伟长态度坚决,学校跟他达成了一个协议:在物理系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后,物理成绩能达到70分,就继续学,达不到就回中文系。钱伟长答应了。他毕业的时候,成绩是物理系第一名。很多学生听到这里都很动容,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口号、没有标语,只有人、故事和细节。

5.用节奏调整教学布局。思政课教学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恰当的语言把学生抓住,就要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很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教学内容详实,学生也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有用,但就是不吸引人,这可能就和教师语言没有魅力、没有节奏有关,甚至对课堂秩序的调控都依赖于教师对节奏的运用。例如两个学生课堂上正聊天,老师只要突然不说话,停顿几秒,端起杯子喝口水,再看他们一眼,有时比批评教育还管用,这就是节奏变化的作用。很多思政课教师有长篇大论的能力,反倒是在课堂上常常“收不住”,这也是教学能力不足的表现,在有限的时间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生动地有逻辑地讲好一堂完整的课,这就是对教学节奏的掌控。一堂课45分钟,要有一个布局和规划,一共讲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用时多少,其中理论深化占多少,案例或内容讲述占多少,什么环节安排互动,那个节点播放视频,让学生就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等都要有节奏的安排。

(二) 开展综合性的课外体验式教学

1.校内调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关心的个人成长与发展、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校园话题、学校的历史传承、优秀校友访谈等等主题,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调查研究和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体验思政课教学中传递的思想和理念,使学生深刻认识并思考大学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律素质和人文情怀。如我校组织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开展我校大学生年度消费调查、大学生诚信售水、拒绝校园网贷宣传等主题活动,既结合了学生的专业优势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思考,给全校学生以教育和引导,这些内容也为思政课教师课堂上生动、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和资源。

2.读书交流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思政课的课堂教学限于学时的安排,只能传递给学生基本原理和框架知识,对知识点背后的深刻理论基础、背景知识、案例材料等不能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详实的介绍,课外阅读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巩固和延伸,扩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为丰富和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的理论和情感认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每章后列出的经典著作、围绕课程内容的相关书籍、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材料等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分享的好习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思维水平。

3.创作网络微作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消化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创作内容生动鲜活、舆论导向积极向上、传播便捷广泛的微电影、微视频、网络文章等等记录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过程,利用学校的微信平台、校园网络平台、广播电台等进行推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思考的体验。

4.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校园活动种类丰富、覆盖面广,学生参与性高。校园活动也是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的一个有效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但很多校园文化在开展的过程中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要积极在校园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将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转化为学生内心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准则。

5.校外课题实践研究。教师围绕课程内容、时政热点结合学生认知情况确定校外课题实践方向,学生可以在教师确定的范围内进行细化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对课题的筛选、资料收集、调查的方法、对问题如何进行分析归纳解决、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进行指导。实践研究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分享和交流实践体会和思考。除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外,还要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8]。校外课题实践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到知性结合。

(三) 实现思政课课内外体验式教学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1.学校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思政课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学校承担着思政课教学和管理的有关教学部门,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生工作部门,还有负责全校思想政治舆论与环境建设的宣传部门,组织发展大学生党员的组织部门,需要提供经费及后勤保障的相关部门等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因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学校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将不同人员和部门的职责和行为整合成一个协同一致的系统,明确分工和合作,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成,真正实现课内外组织、人员的一体化。有些高校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统筹调动各个部门和人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课内外体验式教学设计的一体化。课内体验式教学和课外体验式教学尽管方式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应该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两者应互为补充。课内体验式教学教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课外体验提供指导和指引[9],课外体验教学能对课内体验教学内容予以强化,课内体验教学在课外继续延伸和拓展,课外体验教学在课内深化和提炼,而不是仅仅为了体验而体验。是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某种社会规范[10],打动学生心灵,产生知识和情感认同,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

3.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课内外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师是个多面手。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教学水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伦理学、国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有全面的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的思维,对社会和生活有积极丰富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能力。此外,对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安排、内容设计、开展课外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场所、评价、措施、安全保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等,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行周密的思考和部署才能完成课程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知识储备上下足功夫,还要在精专的基础上博而广,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多渠道获取直接和间接体验,不断总结体验式教学的经验和技巧。

4.建立和完善综合的考评方式。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教学的开展,要求拓展思政课教学的考核空间,考核过程应强调定性与定量、课内与课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采取更加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投入、思想转变、行为能力等是否得到提高的更加弹性的考核方法,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知识掌握的考核方式。并要求教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验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