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引起学界关注。很多学者探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王燕等研究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方式选择,提出应创造多样化实践形式和服务方式[1];陈丽燕等分析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高校培养模式应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办学水平,为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2];韩玉芳等探究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提出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融合区域发展[3];艾述华基于威斯康星思想阐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认为应采取开放学校资源和提供专家智力服务等措施[4];吴学松研究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路径,指出高校必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校地互动共筑资源共同体[5];孙秀芝分析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形式,指出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搏”,构建活动载体,创新机制体制[6];陈齐苗论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及相关对策[7]。少数学者研究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路径,如宋贤钧等指出“互联网+”发展格局可为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8]。综合而言,系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成果有限。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A类学科共23个,位于全国第十,而A+类学科6个,排名全国第七;80个一级学科,位于全国前30%;4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2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黑龙江省高校学科建设及科研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支持[1]。
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庞大,为科技成果转化与生产提供丰富资源。但整体上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据统计,仅有约30%的科研成果可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而真正形成的产业规模不足5%。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科学及国际经济发展,基于我国国情,改变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传统粗放型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集约化战略发展是现阶段发展重点。因此,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及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黑龙江省与发达省份相比,在待遇、发展空间与环境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明显低于沿海等发达省份。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生总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制约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9]。
目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型、资源型与传统型、传统机制不灵活、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企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加之基础设施条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方面不足,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黑龙江省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缺乏科学的统一部署与详细规划,未凸显地方特色与优势,导致高校在发展中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在高校科研立项时,应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核心和出发点,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充分、完整、全面彰显高校科研成果先进性,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10]。
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在经济环境及其发展制约下,学生所学知识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削弱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资源优势。同时,企业较为关注人才的忠诚度及职业素养。对此,现阶段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敬业及奉献精神,培养具有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的专业人才[11]。
校企缺少合作平台,无法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原因在于校企间交流沟通不畅。因此,需加强政府、高校及企业三方联系,彼此了解最新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强化信息沟通与互动,构建交流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及时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互联网+区域经济”塑造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兴产业模式与手段,为信息及知识发展与传递夯实基础[12]。电子商务、软件及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削弱了传统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的价值与地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效服务经济模式,应转变传统基于大量投入物力获得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构建以信息技术及知识经济为基础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模式。基于“互联网+”区域发展理念,现阶段互联网在金融、物流、零售等领域中实现了产业融合及升级。“互联网+”环境实现区域经济互联网化,优化产业结构,革新传统发展理念,对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突破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在黑龙江省高校发展中,基于互联网、信息数据及人才合作交流,构建多极化区域中心,充分凸显“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与价值。
第一,科学整合,提升服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服务意识,将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定位结合,发挥教育服务社会功能,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支持。第二,灵活选择服务方式。高校作为知识传播者,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地方经济提供咨询与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教师可合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翻转课堂等技术,彰显“互联网+”环境办学理念。基于学校、地区、企业及校友会,为地方与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要解决地区经济及技术难题,基于现实需求调整服务方向,以灵活多样方式服务区域经济。
强化区域内外合作,制定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基于整体规划,强化区域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资源,构建跨校、跨区域的融合发展机制;构建社会网络、生产网络及生活网络系统,强化协调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内外结构模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构建完善模式,重视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多层次经营合作模式,拓展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第二,凸显优势,精准定位。黑龙江省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网络及高新技术研发;拓展市场,吸引企业加入,构建系统化、规模化产业经济模式;基于“互联网+”环境优势,通过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产业价值链[3]。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需大量农业人才。高校要基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协调市场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间关系。在实践中,要积极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学时,突出地方特色,避免人才流失等问题[12]。
第一,强化人才专业与职业化教育。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地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要将职业教育、就业和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效融合,为社会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通过短期专业教育与培训,拓展职业教育范围。
第二,将人才培养作为服务战略的基础性任务。在“互联网+”环境中,黑龙江省高校要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系统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于人才培养过程,基于社会需求,深化产学研融合,提升高校对社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基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发展规律,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高校需明确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的具体定位。要立足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黑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通过政府牵头,开展规划研究,明确定位,稳步实施,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学校要在国家政策引导之下,明确发展方向,积极主动争取外部政策及资金支持,为师生服务社会提供基础性保障。将学校发展建设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重点推进学校内部改革与发展,通过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性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推动协同发展。高校是科技发展及人才培养重要平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高校为113所,国家三大科技奖中高校通用项目有157项,占整体数量的72.7%,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具有引领科技创新作用。黑龙江省高校要明确“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产业变革发展机遇之下,重视基础性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领域有一定提升空间,存在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黑龙江省高校主要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因此,需深入探究学科、创新、产业及服务等领域间的有效对接模式,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及主导产业发展,加强高校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方针指导下,积极促进黑龙江区域经济快速可持续良性发展。
要深入研究“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机遇,通过优化环境、创新现有机制体制、重视地方科研平台搭建、强化基地建设与发展,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及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充足的人才保障。同时,整合高校资源,实现学科融合及交叉。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多学科融合,重视团队合作,构建学术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实现科研数据、学科信息共享。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创新。
重视高校科技服务,构建协同创新信息化平台。黑龙江省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机遇,构建网络在线与非在线服务系统,强化管理,提供专业服务。如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在线”网站,可提供农业法律咨询、农业经营咨询、会计事务咨询、发展规划设计咨询、宠物诊断咨询、农业检测事务咨询等专业服务。通过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专家智能服务等方式,为农民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还可根据网络用户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为提高信息传播效果,积极探索信息传播方式,拓展信息传播渠道,组建由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支农志愿者队伍。在热线电话基础上,还扩展手机短信、QQ、视频、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咨询服务方式,形成立体综合的农业信息落地解决方案。
第一,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激发科技服务积极性。黑龙江省高校要重视教学评价系统及人才培养,重视社会服务,构建完善的教师评价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政府要构建网络化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强化制度引导。
第二,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省高校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科布局。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分析黑龙江省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发展需求,调整建设方案;重视特色发展、梯度发展以及团队发展,整合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及交叉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专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