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燕,袁小花,莫 清,邓冬梅,陈 雪,朱建丽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037)
资料[1]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亿,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2.40亿,约占总人口的15.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且老年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是致病的首要因素[2]。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是改善老年人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我科是特需病房,是为满足一部分特殊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而专设的病房,其中老年患者占多数。为进一步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为制订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我科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0日以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活方式水平以及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0日在我院特需病房住院、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120名作为调查对象,均无精神疾患,能正常回答问题且自愿配合本研究。年龄60~85岁,平均(72.56±8.50)岁;男86名,女34名;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8例,冠心病26例,高血压15例,脑卒中15例,慢性胃炎16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0例,肿瘤10例,骨质疏松6例,慢性肾病4例,肝硬化2例。
1.2.1老年患者个体资料调查表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类型、居住地域、疾病名称、患病年限等。
1.2.2促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调查表 在护理学家Pender的生活方式水平量表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共有8个因子:自我责任、压力管理、饮食健康、精神成长、人际交流、运动休闲、作息规律、生活习性,每个因子有3个条目,共24项。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统一发放调查表,指导被调查者填写。对各个条目设计单项答案,选择“是”或“否”作答,“否”为 0 分,“是”为 1 分,得分范围0~24分。在正式测试前,随机抽取20名研究对象进行信度测试,两周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0。得分分3个层次,14分以上为高,9~14分为一般,9分以下为低,分值越高表示生活方式水平越高。
共发放调查表128份,收回120份,回收率93.75%。调查显示,男性、文化素质较高、与亲人同住、年纪较大、居住在城区、经济收入较高的人数居多,详见表1。
表1 老年住院患者一般资料
有35.00%的老年患者生活方式水平低,24.17%的生活方式水平高,40.83%的生活方式水平一般(见表2)。
表2 老年患者促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调查表得分情况(n=120)
8个因子得分汇总后排序,前3名为饮食健康、作息规律、生活习性,后3名为运动休闲、自我责任、压力管理(见表3)。
表3 老年患者促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调查表各因子得分情况(n=120)
表4 老年患者促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s,分)
表4 老年患者促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s,分)
项目n 促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得分(±s,分)t值P值年龄(岁)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类型人均月收入(元)居住地域≥72<72男女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独居与亲人同住<2000≥2000农村城区63 57 86 34 50 70 13 107 35 85 23 97 10.16±2.87 14.74±3.21 11.00±3.27 15.71±2.83 9.76±2.90 14.00±3.46 7.31±1.03 12.98±3.57 9.89±3.51 13.34±3.45 7.87±1.60 13.39±3.37 7.054 6.467 10.053 3.418 4.400 6.495 0.000 0.000 0.000 0.005 0.000 0.000
老年人年龄划分有两个标准,欧美国家定位在65岁以上,亚太发展中国家定位在6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结构和功能都发生老化与衰退,且这些变化不可逆转。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具有文化层次较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急速改变、健康价值水平高、健康行为能力低下等特点[3]。对于老年患者,除提供生活护理、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外,还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最大限度地维持和促进身体健康。要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对老年人身体的伤害,必须进行调查,了解其生活方式水平及个体影响因素。所以,此项调查对维持和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本调查显示,仅有24.17%的老年患者生活方式水平较高,较低的占35.00%,一般的占40.83%,其中压力管理能力和自我责任两项因子得分最低。也就是说,很多老年患者不懂得开诚布公地与人交谈,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主动寻求帮助而独自承担,不懂得如何宣泄情感而郁郁寡欢,不善于争取社会支持来平衡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差。此外,不常参加体育运动、不懂得享受悠闲生活、未做到定期检查身体,这些也是老年人生活方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本调查中,得分前3名为饮食健康、作息规律、生活习性因子,可能与调查对象是特需病房患者、社会地位较高、生活较富裕有关。
调查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居住地域、经济状况是影响生活方式水平的因素。单因子分析发现,年龄较低、文化程度较高、与亲人同住、经济较富裕、家住城区的老年女性,其生活方式水平较高,反之则较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3.1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生活方式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生活方式水平越低。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身体条件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各种健康问题出现,自理能力低下,生活水准下降。
3.3.2性别因素 女性的生活方式水平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国内一些研究观点相同[4]。可能与女性喜欢群聚、常参加广场舞、注重运动休闲、遇到烦恼喜欢找人倾诉等有关。而男性多喜欢打麻将、外出应酬,有的还聚赌、抽烟、酗酒、长时间看电视或玩手机等,身心处于疲劳状态。
3.3.3文化程度 老年人生活方式水平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老年患者主动获取健康信息能力越强,有可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程度低者多为体力劳动者,健康意识薄弱,生活条件较差。
3.3.4家庭类型与亲人同住者生活方式水平明显高于独居者。因为独居者缺少社会支持、精神关心和物质资助;而与亲人同住、有配偶或子女在身边照顾者,其精神慰藉和物质支持充分,生活与治病有保障,具有良好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3.5居住环境 居住在城区者生活方式水平明显高于居住在农村者。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健康意识、医疗条件、娱乐设施均不及城区,导致老年患者生活习惯差。
3.3.6月均收入 月均收入高者生活方式水平高于月均收入低者。可能是因为家境富裕者自我保健意识强,而经济状况差者生活压力大,物质生活和医疗受到限制,健康知识比较匮乏。
增强健康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护自身健康,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求[5]。本研究显示,老年住院患者生活方式处于不良状态,需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其生活方式水平,促进患者康复。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健康的有力保障[6]。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老年患者养成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以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
3.4.1提倡运动 老年人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不多,可以倡导老年人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充实老年人的生活。
3.4.2建立融洽的关系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服务,鼓励老年人适当拓展社会交往的范围,扩宽朋友圈,增强亲友互动,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减少孤独感。
3.4.3调整心态 鼓励老年人遇到不快乐的事情主动找人倾诉,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缓解郁闷、焦虑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4.4科学饮食 多摄入食物纤维,少吃腌制和煎炸食品,适当摄入维生素,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均衡营养,做到饮食有规律。
3.4.5作息规律 不迷恋网络,不熬夜,保证每天睡眠时间在7~8小时,避免因睡眠不足而诱发多种疾患现象。
3.4.6定期检查身体 每半年到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一旦不适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小娟,杨建华,苏佳伶,等.住院空巢老人的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3,13(7):149-151.
[2]温丽芝,罗权芳,林盛金,等.深圳市龙岗区社区护士健康价值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7):11-13.
[3]黄炎辉.自我效能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20):4138-4140.
[4]沈小华,骆宏.高龄老人健康生活方式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1):31-32.
[5]周菜珠,梁巧莹,陈玲,等.湛江市某企业在职员工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3,13(3):145-147.
[6]魏红,包维为,赵璧.老年人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患病状况的相关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