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晓颖,支红霞,殷建营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且饮食习惯不良,导致其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衡问题突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1]。为此,我们于2017年2—5月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营养状况、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进行调查。1对象与方法
以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查总体,再按性别、年级、生源地及专业进行分层抽样。回收有效问卷4 790份,有效回收率99.4%,其中男生2 260人,女生2 530人;大一学生1 600人,大二学生1 596人,大三学生1 594人;城市生源1 116人,农村生源3 674人;医学专业学生1 440人,非医学专业学生3 350人;年龄 17~24 岁,平均(18.40±2.58)岁。
1.2.1问卷调查 参照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饮食习惯、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和平均月消费等[2~5]。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调查时,使用统一的调查方法和指导语,以无记名、当场收回方式进行调查。
1.2.2营养状况 采用体质指数(BMI)中国评价标准[6],即BMI=体重(Kg)÷身高(2cm2)。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身高、体重的测量时间统一为上午8:30~11:30,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记录结果。
1.2.3膳食调查 采用称重记账法测量学生一周内食物摄入情况,24小时回顾法记录学生零食和辅食摄入情况。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7]中等体力活动作为评价标准。
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营养知识共1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计1分;以知道或了解作为知晓标准,按∑(知识点知晓数×回答人数)÷∑(知识点数×回答人数)×100%计算知晓率。资料分析采用χ2、t和F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73.4%的学生营养状况正常,13.1%的学生为消瘦,13.2%的学生为超重,0.4%的学生为肥胖,不同性别、年级学生营养状况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特征大学生营养状况[n(%)]
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广播电视获取营养知识,1.3%的学生通过专业书籍获取营养知识,3.2%的学生通过校园宣传获取营养知识,15.2%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如家长教育、朋友交流等)获取营养知识。就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而言,不同生源地学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级学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2)。
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和知晓率分别为(5.90±3.07)分、63.0%。其中,男生平均得分为(5.86±3.20)分,女生为(5.92±3.15)分;大一学生为(5.73±3.56)分,大二学生为(5.84±3.20)分,大三学生为(6.06±3.10)分;城市生源学生为(5.91±3.10)分,农村生源学生为(5.87±3.60)分;医学专业学生为(6.30±2.10)分,非医学专业学生为(5.74±3.60)分。男生营养知识知晓率为61.0%,女生为64.9%;大一学生为59.1%,大二学生为64.0%,大三学生为66.0%;城市生源学生为63.8%,农村生源学生为62.8%;医学专业学生为65.8%,非医学专业学生为61.9%。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和三餐能量合适比例等理论知识得分和知晓率较低,而食盐加碘的目的、高盐饮食的危害以及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等生活常识得分和知晓率较高。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和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与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3)。
66.0%的学生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其中,认为营养知识对健康很重要的占96.5%,愿意主动了解营养知识的占92.1%,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营养课程的占75.8%,很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日常饮食中注重营养搭配的分别占38.6%与26.8%。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及年级学生营养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不同性别、年级及生源地学生营养知识获取途径比较[n(%)]
表3 不同性别、年级及生源地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比较[n(%)]
表4 不同性别、年级及生源地学生饮食习惯比较[n(%)]
2.5.1饮食习惯 35.2%的学生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每天吃早餐、每天适量喝牛奶、每天吃豆制品、每天吃水果),其中男生占34.5%,女生占35.8%;大一学生占35.4%,大二学生占35.4%,大三学生占34.9%;城市生源学生占36.0%,农村生源学生占35.0%;医学专业学生占36.2%,非医学专业学生占34.7%。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和专业学生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44.2%的学生有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经常吃零食、油炸食品、夜宵,经常在外就餐,偏食及挑食,周末饮食不规律),其中男生占46.0%,女生占42.6%;大一学生占40.8%,大二学生占43.2%,大三学生占48.5%;城市生源学生占44.9%,农村生源学生占44.0%;医学专业学生占42.1%,非医学专业学生占45.1%。不同生源地和专业学生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率高于女生(P<0.05),经常吃零食、油炸食品和偏食及挑食的女生占比高于男生(P<0.05),经常吃夜宵和在外就餐的男生占比高于女生(P<0.05)。随年级升高,学生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率逐渐提升(P<0.05,见表 4)。
2.5.2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例 调查发现,学生营养素摄入量达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的94.2%,能满足机体需要;维生素C、维生素PP摄入量达RNI的93.6%和94.5%,能满足机体需要;维生素B1摄入量达RNI的82.5%,能基本满足机体需要;铁、锌、钙、维生素A与维生素B2摄入量分别达RNI的62.4%、64.7%、52.6%、58.5%和52.3%,提示摄入不足或缺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供能比例不合理,糖类供能比例高(72.3%,超过标准55.0%~65.0%),脂肪供能比例偏低(15.6%,低于标准20.0%~30.0%),早餐供能比例低(19.7%,低于标准30.0%),零食供能比例高(7.9%)。
2.5.3选择食物的依据 不同学生选择食物的依据不同,注重食物口味与感官性状的学生分别占82.2%和80.4%,注重食物营养价值和价格的学生分别占61.4%与61.3%,41.8%的学生关注食物的其他标识。女生(86.8%)较男生(80.3%)更注重个人习惯或食物口味(P<0.05),农村生源学生(69.6%)较城市生源学生(49.9%)更关注食物价格(P<0.05),医学专业学生(84.6%)和城市生源学生(79.2%)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关注度分别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79.8%)与农村生源学生(63.5%)。
大学生平均月消费914元,其中男生965元,女生868元;城市生源学生1 060元,农村生源学生870元,不同性别和生源地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月消费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大一学生为768元,大二学生为884元,大三学生为1 090元(P<0.05)。消费构成中,就餐、人际交往、生活用品、恋爱、网络、通信费用分别占 60.2%、13.2%、8.8%、5.4%、3.6%、3.2%,其他消费占5.6%,反映大学生消费构成较为复杂,用于就餐的消费比例较低。
大学生大多营养状况差,营养知识缺乏且获取途径少,存在营养失衡和饮食习惯不良现象。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与知晓率较低,和相关研究结果[5,8,9]一致。调查显示,通过课堂教学获取营养知识的学生占比低,这与高校的重视度不高有关,在非医学院校,营养与健康相关课程尚未被纳入教学计划,专业教师匮乏,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营养知识,虽然个别院校偶尔举办专家讲座,但没有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考核标准,“走形式”现象较为普遍。在医学院校,营养学课程作为考查或选修课[10],学生听课随意,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本次调查发现,女生营养知识得分和知晓率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关注度高有关;高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和知晓率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高年级学生对营养重要性的认识较高,相关知识涉猎较多;医学专业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和知晓率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这与专业教学和环境有关。为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加强营养宣教,设立营养科室,积极探索先进的营养促进模式[11~13],丰富学生营养知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大学生营养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学生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水果、奶类、水产品和食盐摄入量分别占RNI的15.2%、29.6%、66.3%与241.7%,脂肪和优质蛋白比例偏低,铁、锌、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或缺乏;早餐供能比例低,零食供能比例高,提示大学生不重视早餐和摄入高能量零食现象较为普遍。
大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率低,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率高,不同性别、年级学生间有显著性差异,尤其表现在偏食及挑食、不重视早餐、经常吃零食和油炸食品及周末饮食不规律等方面[14,15],与学校食堂管理及大学生消费观念、生活习惯、营养知识欠缺、不懂得阅读食品标签等有关[16]。
不同性别、生源地和年级学生平均月消费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学生的消费观念、经济补给和社会交往频率有关。学校应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构成中,就餐和生活用品消费占60.2%和8.8%,人际交往消费占13.2%,表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对膳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7],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交往的关注度提高、投入增加。
大学生大多营养态度较好,92.1%的学生愿意主动了解营养知识,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75.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传授营养知识,说明我国大学教育中营养教育的缺失[18]。
学校应将营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通过开设营养相关课程、举办专家讲座、开辟营养宣传栏和广播专题、开通营养咨询专线、设立校园网络营养专区、举办营养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营养社团等,进行营养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将营养宣教大众化、生动化和实例化,使之更加贴近生活。同时,采用学生申报、学校审核等方法,选拔营养知识丰富或处于营养特殊阶段的学生,将其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先期教育和培养,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建立一对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平衡膳食[19]。此外,强化学生食堂管理,提高食堂从业人员素质和营养知识水平,增加食物品种,提供质优价廉的营养早餐和营养午餐[20];设立营养窗口、设置食品营养点数等,帮助学生正确选餐,提高其营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邓桂兰,沈健,刘冬梅,等.广州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0):80-82.
[2]汤敏,孙俊波.某高校大三医学生营养状况、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6(13):1564-1566.
[3]张雪莹,秦立强,王晓莺,等.苏州市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食物选择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56-359.
[4]殷建营,支红霞,李佳佳.周口市高校在校就餐学生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5):2732-2735.
[5]肖爽,邱烈峰.师范院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7):597-600.
[6]葛可佑.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7]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8]曹蔚,苏静,姚鑫,等.贵州体育专业大学生营养状况及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26-528.
[9]梁小红,王庆雄,杜坤,等.早餐对大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986-988.
[10]司壮丽,刘艳荣,亢玲玲,等.黔北大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调查与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8):78-80.
[11]杜娟,邵冰,吴红燕,等.在校大学生早餐摄入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1):139-141.
[12]谈立峰,孙樨陵,许强强,等.高校食堂工作人员公共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干预效果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2):128-131.
[13]谈立峰,孙樨陵,许强强,等.高校教职工公共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的健康食堂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6):994-998.
[14]殷明月,聂四平.贵阳市大中专女生对肥胖的认知及不良饮食行为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145-1146.
[15]张晨,蔡宁,朱国权,等.合肥市大学生膳食习惯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57-1559.
[16]徐上知,牛强,李述刚,等.大学生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认知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27-2929.
[17]王琼.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132.
[18]杨明飞,关会敏,陈仪坤,等.贵阳市高校部分大学生营养KAP调查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9):87-89.
[19]蕈忠书,谢昌平,黎明强,等.2010—2014年广西柳州市3所大学新生营养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18):2542-2544.
[20]梁小红,王庆雄,杜坤,等.早餐对大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98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