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浅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建设

2018-04-12 15:09王家宁宋毅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工科网络空间信息安全

王家宁,宋毅

(哈尔滨华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0 引言

2017年中国的教育界、各地方高校广泛热议的一个名词莫过于“新工科”三个字。教育部最新指出了由传统工科到“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新思路[1]。结合各地方本科高校所正在掀起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新浪潮,纷纷对各自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专业建设做了重新的定位,制定出新的改革发展战略。而随着国家安全战略整体发展政策的提出,网络空间安全这一新兴的专业名词脱颖而出,俨然已经成为国内IT领域乃至世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安全也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实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则需要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学科[2]。早在2007年经教育部门批准便成立了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信息安全学科是二级学科,专业代码为080904K,属于计算机类(0809)。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偏重于安全技术理论和科学研究,随着发展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00多所,这也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成为一级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学位[2015]11号文件《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工学”门类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授予“工学”学位。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推动网络安全领域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使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领域能够真正的做到核心、自主、创新的发展[3]。

1 新兴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兴学科,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然而新兴学科的建立也为高校开展新学科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更的要求和挑战。

1.1 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定位

什么是学科?我国的高校现行规定了13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面又设置相应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等。新学科的建设工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新”。新的研究领域、新的学科队伍建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这些“新”要求的提出也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准确的定位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4]。究其专业本身又与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密码学、保密学等学科的关系又有哪些联系?要明确学科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1.2 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发展伴随着国家政策性的引导变得炙手可热,然而随着热度的不断攀升,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学科建设中的师资队伍从何而来?根据我国首批一流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高校情况分析,大部分教师队伍的组建都是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或者是通信与信息等相关学科领域抽调拼凑而成的。教师对于新学科的建设也仅仅局限与相关的几门课程。对于新兴人才的引进工作也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高校与国内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相比,在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和科研晋升等多方面相比都是存在差距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师资人才外流现象,那么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也成为了高校在新兴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问题[5]。

1.3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一般包括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内容。而国家对于新兴学科的建立也强调了要具有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肯定不止涉及教育一个环节,其中,政府、教育机构等在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作用是什么都是值得商讨的[6]。网络空间安全创新人才培养并非只能研究型大学所为,一般的大专院校,甚至中专技校都有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即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的教育体系,应该赋予各种层次的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新形式下,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新兴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 明确方向,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全面建设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门于2016年6月6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其中包括加快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创新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教材建设,强化网络安全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加强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加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与技能培养,完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配套措施等[7]。目的是全面的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建设工作落实到具体。

2.1 新工科,新专业,新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网络空间安全也是一个融合了多个专业领域体系的交叉学科。归纳起来网络空间安全就是网络领域的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涉及到在网络空间中的电子设备、电子信息系统、运行数据、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分别对应这个四个层面:设备、系统、数据、应用。这里面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防治、保护、处置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物联网、工控网、在线社交网络、计算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系统在内的各种通信系统及其承载的数据不受损害。第二部分主要是指防止对这些信息通信技术系统的滥用所引发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防安全。一个是保护系统本身,另外是防止利用信息系统带来了别的安全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风险,要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自律等综合手段来应对,而不是像过去说信息安全主要是技术手段。

网络空间安全毕业生能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维、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就业方向有政府部分的安全规范和安全管理,包括法律的制定;安全企业的安全产品的研发;一般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安全的协调[8]。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是一专多能,德才兼备,同时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

2.2 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交叉学科,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同时兼顾信息安全技术理论需求,课程设计基本包含了计算机类专业所必要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等课程内容,同时还有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网络安全、可信计算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安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等专业前沿类课程[9]。即要有融合学科的优势也要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方向。同时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考虑加入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内容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国家的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CISP)认证和国际上含金量很高的注册信息系统安全专家(CISSP)认证课程内容等等。以CISP为例,该认证是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依据中编办批准开展的“信息安全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培训,其知识体系为了适应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包含八大知识领域,包括设计与规划安全、安全实现、安全运营、安全管理、安全测评、软件安全开发及法规政策与标志。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新的衍生知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安全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的需求。

2.3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的力度

新兴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各个高校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之一。前面已经阐述过网络空间安全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首先,保证充分的学习与调研工作,分析队伍职称结构和专业方向,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做好指引工作。新兴学科的建设需要大力度的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其次,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避免人才流失。第三,新兴学科的建设工作要以大力培养新人为主,青年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更有优势,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工作热情。第四,采用“导师制”以老带新,将老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从而帮助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最后,坚持奖惩分明的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评选表彰和大力宣传师德模范、优秀教师和团队的典型事迹,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2.4 校企联动,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人培养要与企业岗位人才需要相契合才可以说达到了培养目标。哈尔滨华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天融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2017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出适合我校的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一系列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高质量教学与实训课程资源,借此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创新、优秀课程资源积累,加速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提升学院和专业的综合教学实力[10]。开展校企之间的协同培养模式是推进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3 结论

总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是符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和人才需求的。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对于新兴学科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抓准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团队,做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从而满足网络安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为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战备的开展做好基础保障。希望本文可以对高校新专业的建设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新工科网络空间信息安全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