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宗明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0)
东莞市正处于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东莞要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以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为主导、以品牌化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名城[1]。构建以光纤取代铜缆的“光进铜退”模式已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共识,光纤网络已实现规模化发展;为了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珠三角信息网络体系,“无线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LTE和4G网络技术已迎来规模化发展;随着通信网络核心层逐步走向IP化,信息网络正朝下一代网络全面演进,“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已成必然趋势。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以及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大力实施,为我市产业转型和对外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因此,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行业、企业的参与深度不够[2]。工学结合的弹性不够、灵活性不足,创新点不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上岗就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与实际岗位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现有教材多数仍按照知识体系结构固有安排,仍未突破传统学科模式的格局,未突出实际岗位的需要。一些新技术、新软件在教材中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与补充[3]。
通过建立和健全有行业名家、企业管理者和学校专业带头人参加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岗位对人才质量的需要,构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对接、学校水平考核与国家职业技能认证相对接、课堂教学与顶岗实习相对接、学校办学与企业用工要求相对接”的“双元联动,四个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4]。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课程体系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师资培养改革、 实训基地改革、校企合作改革。
根据岗位群及岗位技能调研结果,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基础,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岗位任务为模块,开发、建成了基于“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对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是重要的课程文件[5-6]。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写一方面确定课程设计思路。另一方面确定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安装管理与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和《数据库技术》等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标准,优化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安装管理与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和《数据库技术》等五门校本教材已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专业课中大力推广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实训中渗透岗位教学,实现教学模式与岗位技能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以“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新模式。
秉承“立足校本培训,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坚持“内培外引”,实施“培、研、创、下、引、联”双师培养措施( “培”:加强内培,实现能力再造;“研”: 科研促教,提高综合素质;“创”:创新创优,强化竞争驱力;“下”:依托校企合作,建立互动长效机制;“引”:引进专家里手,优化师资队伍;“联”: 共同合作开发,加强专业建设),既立足学培,清浚源头,大力提高师资素质;又广开渠道,引进企业活水,推进技能型师资升级,逐步形成了一支德能兼备,专兼结合,资质优良,精教、善操、能研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7-8]。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核心课程为中心,整合专业试题库、课件库、教材库、素材库和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创建了课程信息化平台和专业特色鲜明的师生网络学习平台[9]。高标准建成2间网络技术实训室,主要用于网络信息安全、智能无线网络和网络工程实训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实训条件与环境,形成了能适应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1)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东莞市财经职教集团,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开拓和完善,通过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师资培养、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为加强指导和监管,在校企合作指导小组和实训基地管理机构的指导下,先后制订了学生实训质量考核和评价标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规范和学生实训操作规程等一系列章程,最终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项目。本着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示范性的校企合作建设原则,为拓宽合作渠道,推进合作深度,本专业牢牢把握工学结合的内涵,把校企合作拓展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生产场地设施及技术人员的利用、“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等层面,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一个模拟的“计算机网络公司”,学生学习、实习、实训都在“公司”里,实现教、学、做的深度融合。其次,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编写了实训项目书、培训教材等,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并逐步完善了适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5个专业实训项目——光纤熔接、线路检测、计算机外围设备安装及故障检测、网站平台架设及维护管理、无线网络搭建,实现了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联合开发课程、制定考核标准,形成校内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满足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使校内外实训基地真正成为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技术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双元联动”、“联合培养”的教学基地。同时,抓好“订单培养”,提高其覆盖率。先后开办了“科达”订单班和“丽泽”订单班,根据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制定计划、设置课程,彰显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 “三赢”之效[10]。
通过建立“双元联动,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的对接等一系列举措,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先后培养和输送了300多名业务熟练、技术过硬、服务意识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其中专为企业订单培养84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专业与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立关系,建立技能鉴定考点,拓展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积极开展对外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开办技术讲座,参与企业工程施工。建设期内,累计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230人次,对外技术讲座2次,参与企业工程施工2次,与兄弟学校进行专业建设研讨会3次,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效应和社会效应。
专业示范建设的成果,特别是理实一体实训室的建设、企业文化进校园、进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其它专业提供了样本与示范,为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建设提供了范本、借鉴乃至技术服务、指导。立项以来,本专业三年都承担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技术类项目),每年项目达六个,为全市同类专业的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专业教师编写的教材、课件等通过学校与学校的交流和网络辐射到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商业学校、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等,对兄弟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有一定指导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锐意改革,深化校企共建、合作育人、工学结合和学做联动的内涵,不断完善“双元联动,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