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催生“以学定教”教学新生态

2018-04-10 02:58张新高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生观让学引思以学定教

张新高

摘要:生本思想下的“以学定教”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唤醒学习、用好学材。一言以蔽之,在于“让学引思”。“让学”,就要重塑“学生观”,尊重学生,让出学习的时空。“引思”,就要重构“学习观”,唤醒学习,引发思考;就要重建“学材观”,用好学材,引发思维。

关键词:以学定教;让学引思;学生观;学习观;学材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A-0023-03

关于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主张、实践、反思。从《礼记·学记》的“教学相长”,到“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再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都是既抓住了课堂的关键所在——教与学,又在不断地叩问教学本质。

关于“以学定教”,比较普遍的认识和选择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内容、方法和策略。对此,许多学者有过深入思考,其中鲍银霞的观点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1]不管怎样表述,可以肯定的是,“以学定教”的核心是人,是教育者目中有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学”当指“三学”:学生、学习、学材。所以生本思想下的“以学定教”,关键在于尊重学生、唤醒学习、用好学材,在于“让学引思”。

“让学”,就要重建“学生观”,尊重学生,让出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探究发现的过程。“引思”,就要重构“学习观”,唤醒学习,引发思考;就要重塑“学材观”,用好学材,引发思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2]所以,“让学引思”的前提是“让学”,“让学”的广度决定了“引思”的深度,“引思”的深度反作用于“让学”的广度,“让学”与“引思”犹如太极推手的双方,彼此推动,共同发力于课堂的教与学。

一、重塑“学生观”

作为教育改革实践者的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所秉持的学生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学生观决定了执教者对学材的态度、学法的选择。

如果你是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的追随者,追求教师的绝对权威,那么你的学生自然是被动的客体,很可能成为装知识的容器,你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态最可能是“家长制”“满堂灌”“填鸭式”。

如果你是杜威所说的“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看重教师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角色,那么你的学生自然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最心驰神往的教学生态必然是“让学引思”。

时至今日,“家长制”“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绝迹,“满堂提问满堂答”不绝于耳。这让我们不得不纠结于到底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教学生态。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经过正方形、长方形的旧知复习,许多教师会自然而然地提问:“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割拼成一个长方形?”新知教学最重要的第一个环节就暴露了教师的学生观——教者如此一问,就是规定了思考的方向(以旧带新),约束了思维(割拼转换),哪里考虑学生是否部分认知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哪里给学生思维留有主动探索的时空?

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提问:“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请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有办法来说明或者证明你所知道的吗?”这样的开局尊重学生(知其然),切中要害(知其所以然),警醒学生不要进行死记硬背结论的“假学习”。这样的提问重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全部的兴趣,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思维空间,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成长的有效方式。

不同的学生观,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折射着迥异的学生观。为教者,当时刻审度自己的做法,时刻警醒自身的教学行为,时刻提醒自己重建“学生观”。教学不止,重建“学生观”就不应停止;以生为本,重建“学生观”一直在路上。

二、重构“学习观”

“学习”,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显然,专心致志听教者讲解是学习,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在课堂,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既然各有所长、不可或缺,在生本理念下当秉持什么样的“学习观”呢?答案是“学会学习”。

关于“学会学习”,日本的斋藤孝、美国的格洛里亚·芬瑞得(Gloria Frender)、中国的卫刚老师等学者或一线教师都曾以《学会学习》为题撰写专著来系统探讨。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也曾振臂高呼:“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但反观我们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还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学会学习”的出路在哪里?对此,“让学引思”的教学主张正在积极做出回应:一个“让”字,凸显生本;一个“引”字,突出学法。近来,笔者观摩了盐城市信息化数学课“同课异构”展评活动。大家熟悉的《复式统计表》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处理往往是从分析单式表的局限到介绍复式表、填写数据、看表回答问题,鲜有“让学引思”。但在展评活动现场,笔者看到了老师们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优越性,让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拼接”中自然引起“合并”需求,让学生在复杂表格面前自然生出设计表头说明表格内容的需求,让学生在复式统计表的观察、比较中自然引发思考与发现。整节课,学生真正经历了“复式”之“复”的产生过程、认知历程。

诚如罗杰斯所倡导的“学习者中心论”,教学过程贵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需要承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通过“让学引思”来激活学习,指引学生的实验与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与方法,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既重视知识结论更重视知识获取过程,既重视过程体验更重视过程中的思考力和思维力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在实践中有着真切的感受,在感受中有着深刻的感悟,思路打開,思维活跃,思想自由,假以时日,生本主张下的“学习观”必将走向实践,惠及众生。

三、重建“学材观”

关于当下实际的教材观,笔者最近参与研讨的一节小数加法的新授课(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颇有代表性。执教者初步的计划是完全按照教材例题、习题顺序教学,即:先按套路复习整数加法后用教材上的购物图让学生先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并列式计算,通过核对价格(整数计算)的办法验证小数竖式计算的正确性从而解决数位对齐问题,然后自然过渡到“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教研组研讨时大家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计算题教学也只能这样教了”。可是,普遍存在的、大家习以为常的“按教材顺序”上课是不是值得我们警醒?

单以这节课为例,这样的设计前提是学生完全不知道小数加减法计算,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小数加减法。选用购物图来提出一步计算的加减法问题,还煞有介事地引导学生思考“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有低估學生水平之嫌。这样的教学流程很难说哪个环节体现了执教者的“让”“引”精神、激活了学习者的“学”“思”激情。

笔者在此绝无否定教材之意,恰恰相反的是,笔者是比较赞同这样的素材呈现的,因为这样的素材呈现还原了生活,学生读之亲切,理解容易,可以说是具有很强普适性的图文并茂的读本、学材。这样的学材告诉执教者本节课的课程地位、学习进度、教学目标和要求,而如何使用好这样的学材则是考验执教者智慧之所在。

经过主观上自觉主动放弃“学生无知”“照搬教材”的顽固旧观念,最终大家选择从学生喜欢的也是近期课堂上常用的玩数字卡片入手开展教学。首先,旧知导入“最近发展区”:出示4张卡片让学生拼出两个两位数表示物品价格,完成整数加法竖式计算算理复习。其次,建构旧知生长点:增加1张小数点卡片,让学生组合出两个一位小数表示物品价格(回到学材),完成小数加法竖式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卡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逐步解决整数加小数、一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等各种变式情况。这样的处理重视了课本安排的“价格”元素在辅助算理理解上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在参与设计中激发兴趣(卡片摆出目标数)、体验过程中激活思维(卡片怎么摆?为什么?),尊重了儿童天性,重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这种“激活了的教材”[3]使得教学活动与学材作用得到较好的衔接和互补。

在笔者看来,如果我们视教材为学材,那么学材均有“心意”——课程编写者的心意,儿童的心意。所以有人才积极主张“学材是从传统教育出发,对传统教材的教育内容、手段等做出的重新调整与重组”[4]。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仅是一个参考,教材中的素材只是一种备选,视之为学材,实际教学的选择余地、更新空间更大,应该更接地气,更亲近学生。但是,“按教材顺序”上课在当下较为普遍,且因常常被视为“家常课”而没有被深入反思。“按学材心意”教学,执教者往往知难而退、避而远之,因为不能照搬,大伤脑筋。事实上,“按学材心意”教学能体现执教者挑战智慧和学习者生成智慧的乐趣和可贵,久而久之,执教者的工作因为始终充满挑战而一直“保鲜”,学习者也在学会听课、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中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鲍银霞.以学定教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论丛, 2008(4).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28.

[3]李星云.论小学数学学材的开发与运用[J].教育评论, 2008(1).

[4]李强,李孟璐.变“教材”为“学材”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0).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Triggering the New Teaching Ecology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ZHANG Xin-gao

(Yancheng No. 1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Yancheng 224008,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resides in respecting students, arousing learning and well utilizing learning materials. To put it in a nutshell, it lies in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Letting learning” means reconstruction of the outlook on students, respecting them and letting them have their own learning time and space. “Guiding thinking” indicates reconstructing learning ideas, arousing learning and triggering their thinking. Besides, teachers should reconstruct their perspectiv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to make good use of them and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Key words: teaching according to learning; letting learning and guiding thinking; outlook on student; outlook on learning; outlook on learning material

猜你喜欢
学生观让学引思以学定教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