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

2018-04-10 06:4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宜人严谨性神经质

钟 华 华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州 350007)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QQ、微信、微博等是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手机软件。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自制力不够强,手机在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手机成瘾倾向。不同学者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命名不尽相同,有诸如“手机依赖”“问题性使用手机”“手机综合征”等等。熊婕等人把手机成瘾倾向界定为由于不当地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1]。以往研究发现,手机成瘾者在被调查者中所占的比例为20%-40%之间[2,3]。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其颈椎、眼部以及自身免疫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影响学业和现实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以及如何减少手机成瘾这一现象不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体会到的不自在、恐惧、紧张、担忧、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4]。大学生正处在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时期,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部分大学生正面临着社交焦虑的困扰。社交焦虑会使个体逃避现实的社会交往,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从而更有可能通过手机的短信及社交软件满足交往的需要。史滋福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随着社交焦虑程度的增加,更易表现出手机依赖[5]。

在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研究中,人格也是手机成瘾倾向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但是对于大五人格的五因素,研究结果不尽相同。Takao M的研究认为,神经质水平高和开放性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倾向[6]。神经质与低自尊有关,低自尊的个体倾向于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在现实交往中容易受挫,转而通过非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增加自信。开放性水平低的个体,不太愿意接触新的事物,体验不同的经验,也更不愿意坦率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通过手机来逃避和缓解内心孤独、沮丧等消极情绪。而黄海等人的研究认为高开放性的个体较低开放性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3]414,手机软件的丰富和信息的多样,反而满足了高开放者追求新事物、新刺激的需要。石伟的研究表明外向性高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也会更高[7],而黄乔蓉等人的研究表明内向、孤僻的大学生较外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8]。

综上,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是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大五人格与社交焦虑是影响个体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变量,然而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且大多是从单一视角进行探索,本研究就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大学生的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和促进手机成瘾倾向的研究,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干预对策,对改善高校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有所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师范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85.54%。其中男生81人(29.1%),女生197人(70.9%);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为71人(25.6%),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207人(74.5%);大一63人(22.7%),大二74人(26.6%),大三70人(25.2%),大四71人(25.6%)。

1.2研究工具

1.2.1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

王孟成等人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CBF-PI)基础上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brief version,CBF-PI-B)[9]。该量表包含40个条目,包括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的条目数都为8个,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81之间,重测系数在0.67-0.81之间,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该维度水平越高。在本次研究中,Cronbach's Alpha 达到0.778。

1.2.2社交焦虑量表

由Leary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10],共15个条目。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超过0.87,重测系数为0.80,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将得分累加,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在本次研究中,Cronbach's Alpha 达到0.803。

1.2.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1]225,共16个条目,包括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个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重测系数为0.91,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将得分累加,总分越高,表示手机成瘾倾向越高。被调查者总分高于48分即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11]。在本次研究中,Cronbach's Alpha 达到0.875。

1.3研究程序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团体施测,施测前主试先向被试介绍统一的指导语,提高填写问卷的有效性。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16.0作为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将数据编码后录入SPSS16.0,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总体特点

在278名大学生中,手机成瘾倾向最低得分17分,最高得分74分,平均42.15±9.48分。根据此问卷的筛选标准,总分高于48分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共筛选出手机成瘾者7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7%,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手机成瘾者占比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2.2大学生大五人格和社交焦虑在人口变量学上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神经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神经质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t=-3.31,p<0.01);外向性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外向性得分上显著低于男生(t=2.98,p<0.01)。

大学生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严谨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t=2.89,p<0.01),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在严谨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

大学生社交焦虑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46,p<0.01),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2.3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在是否手机成瘾分组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大学生被试在手机成瘾倾向上的得分是否高于48分,将被试分为手机成瘾组和非手机成瘾组两组,对不同分组上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和社交焦虑得分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大学生开放性、外向性的得分在是否手机成瘾分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社交焦虑的得分在是否手机成瘾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组在神经质(t=4.71,p<0.01)和社交焦虑(t=6.32,p<0.01)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而在严谨性(t=-3.92,p<0.01)、宜人性(t=-2.03,p<0.05)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

2.4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表1 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下同。

由表1可见,大学生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开放性与手机成瘾倾向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严谨性、开放性、外向性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宜人性与社交焦虑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5手机成瘾倾向对大五人格及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为研究大学生大五人格以及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以大五人格五因素和社交焦虑为预测变量,手机成瘾倾向为因变量,采用逐步进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进入回归分析的预测变量有4个,依次为社交焦虑、宜人性、外向性和神经质,这四个预测变量的系数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F=28.01(p<0.01),因而这四个变量可以有效解释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28%的变异量,其中社交焦虑解释的变异量最大,能够解释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18%的变异量。其中社交焦虑、神经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外向性、宜人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建立回归方程为y=0.57x1-0.4x2-0.47x3+0.38x4+2.42,其中y代表手机成瘾倾向,x1代表社交焦虑,x2代表宜人性,x3代表外向性,x4代表神经质。

表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对大五人格及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总体情况

在278名大学生中,共筛选出手机成瘾者7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7%。虽然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手机成瘾者占比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是手机成瘾者也占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一,这一比例不容小觑,这表明手机在给人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渐渐成为部分人的一种枷锁,沉迷于手机,减少了大学生在现实中相互交流的机会,影响工作学习,也有害身体健康。如何降低手机成瘾的状况值得思考和研究。

3.2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神经质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心思较为细腻,倾向于考虑的更多,更加敏感,并且和男生相比,更缺乏安全感。而男生比较果断,更注重理性的思考,社会赋予的责任和其自身的活动特点,让男性更不会执着于情绪中,难以走出。Mak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易感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相比于男生有更高的负性情绪易感性[12]。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负性事件的感受性更强,并且容易对中性事件赋予负性的认知。

外向性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外向性得分上显著低于男生。男生比女生的外向性水平显著更高,这也与男女的性格差异有关,男生更喜欢积极、激烈的活动,喜欢刺激和冒险,而女生更倾向于保守、矜持,更易害羞,喜欢稳定和安全感,所以外向性比男生更低。

严谨性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在严谨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这可能与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不同特点有关,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大多为非独生子女,父母多外出打工,他们从小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被要求更懂事,所以对自己的约束以及责任感会更强;而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更为溺爱,容易自我中心,不要求承担太多的责任,其严谨性水平可能会更低。

对于社交焦虑,其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此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一致。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不同,社会通常要求男生要有事业心、进取心,鼓励男生去拼搏,去承担责任,要求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而社会对女生的传统性别角色要求是“女主内”,在教养方式上,希望女生矜持、内敛一些,所以女大学生的性格可能偏羞怯,内向一些,在社交场合更易焦虑。其次,女生自青春期开始,会非常在意自己是否可爱,担心自己不被他人所接受,自我评价会降低,使之在社交场合容易不自在,退缩。所以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会高于男生。

通过将被试分为手机成瘾组和非手机成瘾组两组,对不同分组上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和社交焦虑得分进行差异分析,发现被试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社交焦虑的得分在是否手机成瘾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组在神经质和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成瘾组,而在严谨性、宜人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手机成瘾组。这说明手机成瘾的个体在人格上可能更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敏感担忧、紧张等特点,更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在社交场合中容易紧张和焦虑。手机成瘾者在严谨性方面,较非手机成瘾者,更容易表现出缺乏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较难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在宜人性方面,由于沉迷于手机,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脱离手机时难以适应外部世界,会阻碍其在现实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3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及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在大五人格的五因素中,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

这与以往的研究有不同的地方,王珺珂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与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3],外向的个体由于强烈的与他人交往和外界联结的需要而经常性使用手机,导致手机成瘾。而本研究显示,外向性水平越低,手机成瘾倾向越高,此结果也有一定的原因:外向性水平低的个体不好交际且比较敏感,他们有时会尽量避免直接与外界的交流,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一种面对面情境的替代品,他们会通过手机来间接接触外面的世界,来满足自己同外界交流和安全感的需要,排解孤独。而外向性水平高的个体,手机是其与人交往的一部分,但是其交往方式不局限于这一种,外向者乐于向外寻找快乐,他们愿意放下手机,参加各种活动和与人交往,所以低外向的个体会有更高的手机成瘾倾向。

高神经质的个体具有易情绪化和冲动、焦虑、依赖性强以及逃避现实的特点[14],他们由于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且敏感多疑,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他人起冲突,易体验到不同的消极情绪,所以更愿意通过使用手机获得较多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冲突和伤害。所以神经质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倾向也越高。低严谨性个体表现为意志力弱,自控力差,做事无条理[15],他们自制力差,一旦对手机产生兴趣,就极易沉迷其中,难以停止长时间地使用手机,更易产生手机成瘾。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对他人多抱有敌意、 为人多疑[15]132,他们难以相信他人,缺乏合作精神,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多考虑自己,较难交到朋友,所以多感到孤独,而手机可以成为他们避免孤独、满足需要的重要方式。

对于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即社交焦虑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倾向越高。这与史滋福等人[5]91的研究一致。社交焦虑的个体,在与不熟悉的人交往,或者成为关注的焦点时,会产生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紧张和担忧,害怕别人负面的评价,并且表现在动作和表情上。他们会回避社交场合来避免发生觉得会使自己丢脸、窘迫的状况,而更愿将手机作为一种直接与他人、外界交流的替代品,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这样的交往方式会让他们感到更舒适。

3.4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变量有4个,依次为社交焦虑、宜人性、外向性和神经质,这四个变量可以有效解释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28%的变异量。其中社交焦虑、神经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外向性、宜人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

这可以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状况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可以通过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来降低手机成瘾倾向。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增加自信,教授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使学生对自己以及未来有正确的认知,体验到手机不是缓解压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方法。另外,传授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自身也应尝试积极地参加有益的活动,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过程中增加自信,减少社交焦虑,使其不要将手机当成面对面交流的替代品,而能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满足感。

目前,手机成瘾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后续可以继续研究与手机成瘾倾向相关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 熊婕,周宗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3):222-225.

[2]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3] 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14-416.

[4] Gillian Butleraf.克服羞怯(Overcoming Social Anxiety and Shyness)[M].周晓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3-65.

[5] 史滋福,郑凯文,张慧敏,等.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7,10(1):91-96.

[6] Takao M.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and Big-Five Personality Domains[J]. 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 of Preventive & Social Medicine, 2014, 39(2):111-113.

[7] 石伟.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6.

[8] 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等.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34-636.

[9] 王孟成,戴娇阳,姚树桥.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454-457.

[10]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0-232.

[11] 葛续华,祝卓宏.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5):830-832.

[12] Gard,M.G., & Kring,A.M.Sex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course of emotion [J].Emotion,2007, 7(2):429-437.

[13] 王珺珂.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14] 周晖,钮丽丽,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48-54.

[15] Burger J.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1-132.

猜你喜欢
宜人严谨性神经质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秋食养生 炖补宜人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
寻根压力
此处宜人(精卒)
此处宜人(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