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评教制约因素及改革措施

2018-04-08 07:36白丽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改革措施应用型本科制约因素

白丽娟

摘要:网络评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网络评教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评教开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网络评教的制约因素,并针对症结提出改进措施,使网络评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评教;制约因素;改革措施;应用型本科

自1984年北师大率先开展纸介质学生评教并收到满意效果以来,全国各高校也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评教活动,对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的成长促进较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的普及,网络评教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并逐渐取代了纸介质的评教方式。但是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评教效果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网络评教开展现状的分析,阐明各高校网络评教的制约因素,并针对症结提出改进措施,使网络评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评教的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网络评教的开展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一)评价指标体系模式化

各高校的网络一般都包括教学准备、课堂讲授、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等大项,每大项还根据具体情况分成若干子项,其内容在总体结构上趋于模式化。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评教制度,一旦形成就沿用多年,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院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结构设置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评价指标却一成不变地在全院师生范围内统一使用,对网络评教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1.评价参与者结构多元化。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评教都能够做到评价参与者队伍的多元化,这支队伍由学生、教师同行、领导(学院领导以及系主任)和教学督导组成,依据各角色在评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院规定各类成员在评教给分的权重上有所不同。以某高校为例,学生、教师同行、领导(学院领导以及系主任)、教学督导的给分权重分别为0.30,0.15,0.15,0.4。科学合理地分配各角色的给分权重,有助于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时间、频度设置制度化。为了让网络评教工作有序开展,既获得相对真实的评教结果,又不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大多数高校把网络评教的时间固定在每学期临近期末,频度定为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网络评教工作已经成为诸多高校的常规工作,被列入到各学期工作计划中。但是从上述评教时间来看,管理者所获得的评教结果应该是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来说,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3.被评授课教师全体化。网络评教系统能够实现课程信息的完整化、全面化和规范化录入,被评价的教师信息能够准确而全面地提供给评价参与者,与纸介质相比,网络评教涵盖的信息量要大很多。因此,在网络评教中,一般不会出现遗漏评价对象信息的现象,评价的覆盖面基本可以达到百分之百。但是目前由于各所高校通常将相同的评价指标派发给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别层次的評价参与者,让他们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科专业的任课教师,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4.涵盖课程范围精准化。评教系统中涵盖的教师信息以及授课信息比较全面。评教前,管理人员须获得本学期开课的所有信息,从中筛选出“可评”课程,把对应上述课程的任课教师及授课信息提供给评教者,让他们对上述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而那些在评教之日还没开课的,或不适合网络评教的信息则被调整到“不可评”范围,不对外公布。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无效的评价,提高评教质量。但是手工筛选和人工判断有可能会出现极个别的筛选错误或判断失误。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网络评教的制约因素

实践表明,影响网络评教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实际调查与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将网络评教的主要制约因素归纳如下。

(一)形成性评价严重缺失

从教学效果以及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目前诸多高校网络评教的时间都定在每学期的第13、14教学周,即期中教学检查后、期末考试之前。选择该时段开展评教的原因是:课程即将结束,学生对各科的课堂讲授情况基本形成定论,因此网络评教的可信度较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形成性评价要比终结性评价更具有利用价值。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及时而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教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高等数学等学科,形成性评价更具利用价值。因此,形成性评价应引起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评价体系千篇一律

诸多高校网络评教的指标都是借鉴同类院校相关文件制度,或是从网上查获相关信息,经过补充、修改、完善、上级审批等程序最终定稿的。由于缺乏专家的审核,上述指标往往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结构体系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某些评价内容与教学设计毫不相干;所有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指标的框架过于模块化,指标过于笼统,造成“给分容易、扣分难”的尴尬局面;不能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的评教特点和规律;各项的权重没有因学科专业的不同有所区分;评价指标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三)学生参与者给分失真

绝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网络评教之前,都下发相关文件,各个教学单位将文件精神向所辖教师、学生进行传达和动员,有些单位工作较细,提前将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指南、各种权重指标等信息分别传递给评价参与者,使他们“心中有数”,以便顺利完成评教任务。为了提高参评率,很多学院规定:未完成网络评教的学生不能在教务系统上查阅自己的期末成绩。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参与评教的意义,况且网络评教一般都是终结性评价,学生不能看到网络评教的结果,更没有机会亲身感受自己提供的评教信息对课堂教学带来的正面影响,因而对评教工作丧失了信任,没有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生由于思想负担过重,担心得罪老师,往往给出的分数偏高。

(四)教师们倦怠消极

广大教师作为同行评价的参与者,由于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确定被评价的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哪里做得好、哪里存在不足,为被评价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反馈。因此,在网络评教中,教师同行评价的权重往往等同于学生评价的权重。但是,由于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再加上宣传和引导不到位,使教师对网络评教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抵触的情绪。也有的教师明知道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但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给低分。还有的教师没听过某位教师的課,但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凭主观印象对这位教师给出一个大致的分数。上述情况导致同行评价的分数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提升网络评教效果的改进措施

(一)“分次、分批”评教,提高评教的完整性

为了得到形成性评价,可以考虑在开学后的第3~4周开展一次网络评教,评教后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教法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而临近期末开展的网络评教,则得到终结性评价。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可以把每个授课班的学生拆分成两部分,让他们分别参加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样,每位学生每学期只参加一次网络评教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有愿意参加两次评教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评教指标的设置更具有针对性

网络评教指标或权重的设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做更加细致的区分,以便提高其针对性。

1.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进行评价,应在评价内容或权重上做更加细致的区分。

2.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进行评价,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对待,如基础课、选修课、必修课、实践课等,评价的侧重点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区分。

3.针对不同的评价阶段,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分,如:形成性评价阶段应侧重于教师的授课内容、讲授方法、表述能力等;而终结性评价阶段应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反馈,实现质量监控的“闭环”性

在评教结果的数据统计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全体参评教师的总得分排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将该排名作为奖惩的依据、晋职的条件,甚至作为能否站稳讲台的理由,而对于网络评教结果的信度问题却没有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这种做法会严重损伤教师的自尊心,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排名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参考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评价结束后,管理者应做到及时反馈,让意见或建议与教师见面,形成“闭环”结构,以便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教法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现有网络评教系统运用的灵活性

据了解,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拥有功能强大的网络评价系统,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或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虽然网络评教系统在满足用户高端需求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灵活运用来改善甚至弥补系统的某些欠缺功能,得到满意的评价效果。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现有的网络评教系统,事先设定操作流程,加强过程监控,完成教学评价数据的统计,甚至完成更细致、更高端的数据提取和统计汇总,为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学院领导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国君,季琳.高校学生网络评教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4(26):53-54.

[2]邱锴,薛雨平,朱建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学生网络评教”的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01):71-74.

[3]郑丽君.学生网络评教:挑战和对策[J].江苏高教,2008(03):74-76.

[4]鲁传明.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评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市场,2006(52):56-57.

编辑∕吕秀妍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应用型本科制约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