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胜荣
常年来,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教材、教学的不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将产生很大的分化,后进生增多、优生减少。数学成绩下滑,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由此可见成绩分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初中阶段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原因。
1.主观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
(1)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简单地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应付家长及老师的期望。因为没有明确目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害怕困难,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去解决一些稍难的问题,依赖性特别严重,上课时不积极思考问题,对于出错误的地方,不愿作详细的分析,从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课外不复习不看课本。
(2)学困生缺乏学习数学的毅力和热情。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很多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意志不够坚强、情感脆弱,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缩,没有自信心。表现在学习有难度,就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愿意学,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学困生自学能力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不能理解所学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定理模糊、基本概念不清。自学能力差从而不能找出问题的难点与重点,理解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问、不究,甚至抄写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条理性。
(4)学困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由于知识缺陷较大、技能较差,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步伐,往往表现为听不懂意思、学不会方法,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最后成为学困生。
2.客观原因: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①周边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生活在与一切隔离的“真空”之中,初中生年龄阶段的他们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他们的学习影响重大。例如:网吧、台球室对中、小学生诱惑力很大,一旦沾染上很难戒掉。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精神颓废、意志消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不感兴趣。②选拔制度的负面影响。尽管各地都在改进评价制度,改革高中学校的招生方案,但是,学分录取的现象没有彻底消除,学校唯升学率、教师唯分数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学生的压力很大,一旦超过承受的极限,便会放弃自己而成为学困生。
(2)家庭原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对其今后各个方面的发展的影响是及其巨大的。目前农村家长的素质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高低不同,认识和观念不同,仍有部分家长,缺乏基本责任感和正确引导子女的方法。就本人今年所任课班级来看,其中有一个班53名学生中有26名留守学生,有7名单亲家庭的子女。许多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缺少了家庭学习教育的氛围,更缺少了父母的约束。由此许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纪律散漫、迷上网吧等,给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努力学习的目标和自主学习钻研的兴趣,只能很容易产生了厌学的倾向,学习成绩导致越来越差。
(3)学校原因。当前升学考试竞争很大,智力、知识本位第一的教育思想仍支配着数学教学,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老套,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如初中二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为明显的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个别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尤其在数学方面,由于初中数学比小学更难,学生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如果老师不能够正确引导很容易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成为学困生。
教育方法:
1.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压力会产生动力。但是压力过大对于意志薄弱、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不但不能产生动力,还会产生恐惧感。因此,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同学,用激励性语言督促学生自强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学困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产生成就感。记得我班有个新转入的学生,前面几次小测都不及格,于是我找他谈话,上课多提问、鼓励、表扬他,很快小测及格了,而且对数学越来越有兴趣,期末居然考了八十分。可见减压鼓励的十分有较。
2.关爱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对于学困生,帮助他们提升知识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指导学习方法,让他们跟上教学的步伐是摆脱学困生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助、结对帮扶等形式给他们补差补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做到“四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质疑,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这不仅帮助学困生学习,而且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动力,就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努力学习。创设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活动,针对学生个体,分别要求,降低作业的难度,控制作业的梯度,均能起到好的收效。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学校和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转困”不如“防困”,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在抓“转困”的同时,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多观察、多思考,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微杜渐。相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只要努力去做转困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
[1]唐智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5):13-16.
[2]杨泽璋。刍议农村镇中学数学困生的转化。学校教育研究。2014(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