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深沉悲秋情怀
——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

2018-04-08 06:19:08李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情语秋兴景语

◎李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所以,中外众多文学大家,写了许多关于秋的文字,但情感却不尽相同,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心境有关,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那下面就看看大家的心语是怎样的?

2.视频感受诗境

请同学们欣赏一小段视频,你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3.知人论事

二、朗诵感受诗境

1.教师配乐朗诵

2.男女学生各一名配乐朗诵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

2.这首诗融入了诗人哪些情感?

明确: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①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②“萧森”,萧瑟阴森。

③正如国学大师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①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天地浑然一体,给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

②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涛骇浪,动荡不安,阴晦惨淡,不见天日,给人一种压抑、动荡之感。

③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国家不平静。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①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②孤舟这一意象给人一种羁旅漂泊之感,正所谓: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①为什么捣衣?古人一般不穿棉制的衣服,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制的衣服,而麻是扎人的,所以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即砧上,一般为石制,用木棒(称为杵)敲平,叫捣衣。多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②为谁捣衣?(为自己的丈夫)催刀尺为赶制新衣,急暮砧为敲打旧衣。妻子为自己的丈夫又是裁剪新衣,又是敲打旧衣,如果你是丈夫的话,回事什么样的心情?执子之手,夫复何求?这种生活中点滴的温馨美好,才是真正的幸福。而对于此时的杜甫来说又会是什么心情呢?正值高秋,天气早寒,漂泊在外的杜甫,食不果腹,无衣可穿。他面对这样的温馨画面是羡慕的,他甚至会在记忆深处去寻找那曾经的美好。而这也是一种思乡,是区别与漂泊思归的精神思乡,是一种对精神温暖的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归属感,也正如康桥正式徐志摩的精神家园一般。

③还会为谁捣衣呢?处处即为到处,急看出迫切之感。是什么事情能导致大家在同一时间要如此急切地准备衣物呢?(战争)所以也可能是为征夫捣衣。砧声用以表现游子、征夫浓浓的思想之情,更传递出杜甫对国运的担忧。

④所以杜甫的思乡是有层次的:由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归,上升到对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再上升到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将个人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国之悲。所以,这阵阵密集的捣衣之声直击杜甫灵魂的深处。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自始至中,情景合而为一,密不可分。

首联:以秋风起兴,枫叶飘零,秋气萧森,寄寓了作者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一般诗歌“抒浩气而壮山河”或“以景壮情”,也就是借雄浑之景抒豪迈之情,而杜甫却反其道而行之,用 “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之壮景象征时局的动荡,天下的不平静,这也是杜甫诗句的魅力之处。

颈联:朵朵花开,皆为斑斑泪点,孤舟一系,此心不移,既有漂泊之感,也有思归之情。

尾联:以砧声这一声音意象烘托悲凉的氛围,使得客居他乡的杜甫复杂深沉的家园之悲积蓄到了极致。

整首诗,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句句秋景,句句秋声,句句秋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就完美交融了。

四、联系深化,拓展探究

1.有人评价说,杜甫的“悲秋”比其他诗人来得深沉,你认为呢?(从情语的角度)

明确:所谓“深沉”,是指胸怀更博大。

诗人的认知层次也是由己及人,从个人忧患上升为生命忧患,再上升为社会忧患。

讨论一下诗句分别属于哪种忧患层次

①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柳永《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吟唱。

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从景语的角度,分析杜甫悲秋的深沉特点

比较:①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

①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风云动荡的社会时代,来表现个性宏大深沉。

②落木居然到了无边的程度,满眼都是,充满上下天地之间,这是宏大的空间感。长江滚滚而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传统诗歌意象在,江河不断不仅是广阔的空间感,还有悠远的时间感,再加上杜甫特有的精神气度,使得它的诗悲秋而不孱弱有了深厚之感。

五、练习

分别从景语(首联)和情语的角度分析《秋兴八首·其六》体现的悲秋的深沉特点。

六、结语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以他病弱的身躯践行着这一理想。他的诗,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无论是景语还是情语,杜甫都已他特有的深沉的悲秋情怀感染着后世之人。也正如郭沫若先生在杜甫草堂中所题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相信在千载的历史回音壁上,会永远回荡着杜甫那深沉浑厚的声音。

[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

[2]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4

猜你喜欢
情语秋兴景语
忆杜甫-秋兴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中悟情感情动中练表达
对比中悟情感 情动中练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合教学磨课记
游花灯的诗性体验
新一代(2017年21期)2018-02-12 10:54:42
《杜甫 秋兴一首》
中华诗词(2017年2期)2017-11-08 08:46:10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秋兴
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 23:55:16
菩萨蛮.秋兴
意林(2005年11期)200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