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红
代数、几何与三角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与补充,然而,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起来变得更容易呢?《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倏然想起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中学教师应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下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
1.基础比较薄弱 因为数学是一门很重视基础的学科,如果基础打的不够牢固,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就会学的更吃力,时间一长,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一考试发现不会做的比会做的题多,学习数学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从而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动力,就会越落越远,再想追回来就很难了。
2.学习的方法没有及时转变 华罗庚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实际问题本身更重要”。小学时,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简单应用──“浅层次思维”,而进入初中以后需要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是“深层次思维”。初中的数学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到了初中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学习费力不说,成绩还可能大幅度下降。所以对于只会通过模仿来解决问题的,到了初中就很难适应难度较大的学习。
3.没有把问题“吃透”,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数学的学习学生除了“听懂”“会做”外,还要养成对解题全过程进行独立分析总结的习惯。如对题目的问法、所用知识点、难易程度以及与之前学习、解决过的题目的联系进行估计和判断,达到解题方向的正确性。再解题过中注意解题步骤是否简洁明了,同时考虑是否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决,让学生养成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发展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1.对于初中生要加强学法指导、对待学生要有更多的耐心 在上课前,教师除了对教材认真专研外,还要加强对初中数学的课程特点及规律、要求做一番细致备课。让学生对于初中数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刚开始要适当控制讲课速度与知识难度,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与辅导,并提倡同学间相互帮助,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而不是“望而生畏”。
2.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而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比较抽象,不容易听懂,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刚开始引入负数这个定义时,学生不容易接受,但是一说起温度的零上零下及其做生意上的盈亏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并且大胆发言,这就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的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到不那么抽象,就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近些年来,中考命题中应用性的问题有所增加,同时课程改革也正在加大实际应用的要求,应用性问题符合课程改革潮流,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审题中获取有用信息、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接触这类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用脑思考的兴趣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如利用卷尺、平面镜、标杆、直角三角板、铅笔、测角仪来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长度。学生设计了好多种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主动积极,效果非常好。
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思维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苏步青。例如:教师在学生做完题后,创造机会让学生多上台,既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其它同学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质疑,让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得到发展,然后对照他人的思维模式,进行知识内化;教师再对原题进行变式,使学生达到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收到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之效;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和解题策略的整合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猜想能力,合情推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教师应与时俱进,多学点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一些资源的搜集工作交给部分学生去做,既帮助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尤其对于动点问题更能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对于学生的解题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后,在新课程理念下争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复,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聂东明.数学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