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留白处品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

2018-04-07 16:43:24杨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文学作品

◎杨娟

留白艺术由一种书画技法逐渐发展到文学方面,并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帮助。为充分品析留白的艺术魅力,现分别从挖掘教材文本留白,把握教师教学留白,激发学生补充留白三方面来生成文本丰富多维的主题意蕴和创造灵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打开学生多元开放的阅读视角。

一、挖掘教材文本留白,生成丰富多维的主题意蕴

大部分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但往往被学生或教师轻描淡写地“品读”,当然这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有关,更与读者阅读方法息息相关。比如,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细致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情节铺叙,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其三大特点和基本价值,但小说的阅读价值远不止这三要素,其文本内容的延展性和开拓性,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和多元性,教师教学的开创性和独特性等都是挖掘文学作品阅读价值的有效途径。对文学作品的最大尊重莫过于对其充分完整地解读,方能体现其内在蕴含的最大价值。

如鲁迅的《故乡》中一句:“阿!闰土哥,——你来了?……”总共不过七个字,五个简单的标点,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叹号将作者的惊讶感和出乎意料而产生的疑惑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句“闰土哥”恰似哽在喉咙里的鱼刺,让“我”不禁悲从中来,内心的压抑和悲凉感越加浓厚,那个当年心里有着无数稀奇古怪之事让“我”羡慕不已的“闰土”已被生活压迫成俗世俗人;破折号这一根长长的线犹如“我”与年少时的玩伴“闰土”阔别二十年之久的隔膜与疏远;只能用省略号来终止了寒暄与礼仪性的问候。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文本留白的信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文本标点符号的留白,还可以利用文本对话语言的留白以及文本叙事视角的留白等,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和有效填补,让文本留白跟文字有机配合,与读者建立一种心理联结,以达到心灵与文本的共鸣。

二、把握教师教学留白,创造灵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学留白即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积累的生活经验适时地创造“留白”,有意识有计划地留下一些悬念,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激发学生“再创作”的欲望,为文本内容的不断创新与生成提供无限可能。教学留白包括上课前的备课环节和新课导入中的留白,上课中的提问探究和课堂评价中的留白,上课后的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中的留白等。教学留白是解放师生的有利“武器”之一,可以刺激教师灵活多变地处理教材,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里有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起姓氏,礼貌性回答应是姓什么,而非哪里人,其实此举表面上答非所问,实是作者有意留白的高明之处。金陵,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此客随口而出的“金陵人”,其实是作者隐藏的故国之思;此外,文章开头的“崇祯”二字亦有“隐情”,本文明明写于明亡后清朝时,作者却用明朝年号,其不忘故国之意显而易见;其次,注释写作者明亡后不仕,即不为清朝做官,张岱本是富家公子,明亡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心境发生了变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种痴迷于故国的情思总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那么,教师在教授此课文时,就可以适时地把握教学留白,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巧妙补白,把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深沉浓厚的故国之思充分地挖掘出来。

三、激发学生补充留白,打开多元开放的阅读视角

好的文学作品一般不会事无巨细地交代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无时无刻不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留白”作为一种文学特质的存在,是刺激学生完成文本“留白”的动力因素。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阅读习惯以及思考探究能力直接影响其阅读视角是否多元开放,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沟通建立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有“留白”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地“补白”,进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如此,不但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而且对其今后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研讨探究精神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于勒在美洲独自闯荡十多年,给菲利普夫妇实际不止写了两封信,通过对第二封信的分析,可知于勒给家里写了信却未寄出,为何于勒迟迟未寄出第三封信呢?其次,菲利普与于勒毕竟是亲兄弟,可菲利普想认于勒又未能相认,其内心也有无奈之处,那么能否以颠覆传统的意识去解读菲利普的两难呢?最后,于勒虽是本文主人公,却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缺席人物,而以约瑟夫为第一人称,为何作者要将于勒置于亲情的“蒙昧状态”呢?其实,教师只要抓住“于勒叔叔的信”“菲利普的日记”“若瑟夫的视角”三个切入点来分别引导学生以于勒为第一人称补写作者没写入文中的“第三封家书”,引导学生代菲利普写一篇未公开的日记,引导学生从若瑟夫视角了解于勒的形象,如此就可以为学生打开无限丰富的阅读视角和创造无限丰富的解读可能。

汪曾祺先生在论语言美的问题上说过一段话:“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适时合理地将留白艺术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就是让读者打开多元开放的阅读视角,去品析文学作品中丰富多维的主题意蕴,让有限的文本与学生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让师生在共同创作中达成水乳交融的审美愉悦,于留白处品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好孩子画报(2020年3期)2020-05-14 13:42:44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好孩子画报(2019年6期)2019-06-30 01:44:00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