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娟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说教式教育,把学生看作盛水的容器,只是一味地往里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试想一下,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得以尊重和体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自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要点。这样一来,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总结中,更深刻地领会到了家乡的无限魅力和风情,激起学生心中对美丽家乡的强烈自豪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新“学生观”的树立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获得,也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成功前进的永久性指南。长期以来,思想品德的实施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无法协调统一,至今仍有不少学校将思想品德教育视作道德灌输课,整体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重书本、轻实践,重说理、轻行为训练,重泛泛而谈、轻现实辨析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改变传统观点,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学生观”的树立,不仅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更有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通过新“学生观”的树立,让学生在思想面貌大为改观,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强调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3.注重教学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内教学和校内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愉快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提升道德情操。在目前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对此,很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很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来弥补学生的道德品质缺陷,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通过应用生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4.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 孩子初到人间,就如一张没有任何污点的白纸,他们最先接触到的便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父母合格与否,是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修养,随意讲脏话,孩子长期在这样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缺点。还有的家长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整天让孩子学习学习,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这对孩子心智的发展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首先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会给孩子的童年抹上一层重重的阴影。更为严重的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发展成严重的学习障碍,最终制约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次,忽略对孩子的品德和人格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已经明显跟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了。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德育,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无不如此。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他教育学生首先要立志授道,他教授的“六艺”中,“礼”是第一门课。唐朝韩愈,在他的名篇《师说》中,把“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任务。建国后,毛泽东提出应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也是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国外,英国的洛克认为,德行在人的各种品行中是第一位。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社会制度都重视德育,让我们一起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努力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