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18-04-07 14:28:14乔惠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

◎乔惠玲

设计意图: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本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细心品析语言,从“奇”字入手来分析景物特征、品味写法,这个“奇”字可以将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这一线又牵拽出“痴”字,然后从痴人、痴行、痴景的角度去引导赏析,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3、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4、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欣赏图片,想一想你知道的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又哪些?(《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雪后的西湖的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写的一篇小品文。这篇文章很了不起,历来为人称道。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想,文章写了怎样的雪景?(在文中简单标注)西湖雪景是早上还是晚上?找出文中关键词回答。(找出“更定”这个词,说说你的理由。)

(四)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听一个很精彩的朗诵录音,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

1、请特别注意投影上的读音和字词。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更(gēng)定 铺毡(zhān)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棹一小舟 上下一.白

(2)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3)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4)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四人一小组,对照注释,翻译重点句子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中国立足于基本国情,积极参与联合国组织下的国际气候谈判,在多边治理机制中不断提升话语权,逐步走向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中央。同时,中国以搭建交流平台、资金技术帮扶、共建绿色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外交之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卓越贡献。

别说相公痴,还有比相公更痴的人!

(五)通读全文,赏析雪景。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写雪景语言并赏析,四人一小组,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特点)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景物“奇”,可以从构图、视角、色彩、量词、情怀等方面赏析。

作者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之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回忆学过的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诗人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就是白描。

2、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六)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一个人?

“痴” 痴人 痴行 痴景

“痴”是执着于山水之乐的高雅脱俗之情趣以及内心的孤独。

2、作者内心为什么会有孤独之感?阅读背景资料,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背景材料一:张岱(1597——1679)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材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点拨:因国亡而孤独,因孤独而痴迷,这是一种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是国破家亡之痛,是不被理解知音难觅之痛。作者的痴迷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3、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可以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翻译这句话。)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点拨: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明亡后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用明号纪年,流露出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五、作业: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说说自己的看法。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另类”解读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速读·中旬(2017年6期)2017-07-29 06:29:45
《湖心亭看雪》赏析
文学教育(2017年7期)2017-07-08 03:18:09
《湖心亭看雪》的另类解读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的情感解读策略
如何理解《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