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的问题和矫正策略

2018-04-07 15:55周健梅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表演者歌唱心理

周健梅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可以知晓:人的任何行为活动,都是在其自身的心理调节作用下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变化还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践能力。歌唱表演往往需要直面观众,使观众得到给最为直观的视觉享受,这需要歌唱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音乐教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局限使学生掌握音乐技巧、学会音乐技能,还要努力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演绎能力等。

一、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的问题

在实际的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往往会过于看重对歌唱技能、技巧的培训和锻炼,而忽略了学生歌唱心理的变化问题,也尚未深刻理解歌唱心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歌唱心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缺乏歌唱激情 激情,有助于迸发思维的火花和前进的动力。歌唱激情一经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去,并且,还会使人体味到心理上的释放感、和歌唱的美好。一如“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等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语句的那般生动。但是,目前的音乐教学,尚未达到如此层面,仅仅热衷于对歌唱技巧的训练,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2.过于紧张 一般来说,只有构建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调节自身的情绪,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去。而学生通常会害怕自己达不到教师及家长的预期目标,容易产生过多的顾虑和过重的思想负担。既想完美地表演歌唱、获得优秀的成绩,却又束缚住了自己,过于紧张,从而无法真正做到放松歌唱。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在意自身的形象,担心出现音高不准等差错,从而影响到别人对他的看法。

3.怯场心理 怯场,其实是因为客观环境发生改变、过多的思想负担等导致的一种心理反常现象。一旦具有心理状态,则必然会使原本准备完备的歌唱表演在舞台上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以致演唱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人将之戏称为“舞台恐惧症”。比如:有点学生在日常练习中都表现优秀,登上舞台却会出现差错,有的甚至是会惧怕当众表演。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怯场心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发抖,冒冷汗等生理表现,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只要通过相关的培训、锻炼,加以克服,就能够战胜它[2]。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的矫正策略

1.注重激发学生的歌唱“感觉” 由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知:“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感觉”。为此,感觉,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同时,感觉还是人类进行各项认知活动的主要有效途径。所以,歌唱的“感觉”,则可以称为是发声、歌唱等一系列相近心理活动的实际开端[1]。

通过歌唱的“感觉”,能够初步认识、了解到发声与歌唱,从而为后续的深刻认识与透彻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的学习活动与教学过程,都是难度系数高的复杂工作。因为歌唱表演者除了自身,没有任何的外力凭借物。而且,歌唱的技能、技巧也是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描绘的,需要学生通过练习去一一摸索。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往往可以采取从“感觉”入手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们体味那些只能意会、难以做好言传的歌唱技能。通过自身的“感觉”,来探索、认知整个复杂却又无比美好的音乐世界。

2.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以确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等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现代心理学指出:“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确保一切心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实际开端。而且,注意还会贯穿心理活动的整个变化过程。注意的实际功能,一般可以集中地概括为三部分——即“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所以,注意凭借其自身特点及优势,能够帮助歌唱表演者明确心理方向,使之有指向性地、有计划地完成工作。注意,能够帮助演唱者将发声、歌唱等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统一的指向对象上。同时,依据演唱者的实际兴趣指向,注意还能够帮助其将整体心理活动集中地指向于某一固定对象,且不受其他对象的干扰。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注意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其基本功能。要确保学生能够维持在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状态里。只有这样,方能使学生获取更加清晰、完整的发声与歌唱反应,还有助于教师本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注意在发声与歌唱中还会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实现科学发声、掌握演唱技巧有着不可小觑的帮助作用。所以,不论是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以后的舞台表演中,学生都需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使自己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以平和的心态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3]。

3.调动、渲染学生的歌唱情感 基于人的生理反应,通过主观感受而形成的某些生理活动,可以称之为“情绪”或“情感”。歌唱表演者所表达、传递出来的喜、怒、哀,乐等各类型情绪,难免会对其实际的发声和演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情绪,一般会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前者,能够使人自身的活动能力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而后者,却恰恰相反,会使人自身的活动能力水平出现减退现象。音乐,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情感抒发的艺术形式。所以,歌唱时是不能缺少情感投入的。一旦缺乏丰富的“情感”,歌唱、甚至是音乐都会失去灵魂,丧失鲜活的生命力。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格外注意对歌唱情感的渲染,并以此烘托课堂的学习气氛,以实现优化教学。教师要根据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充分考虑到男、女生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及时地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改善与调整,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努力地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充分地利用课堂上的资源与时间,保障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收到正确的音乐知识和美好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师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引领学生的学习,还要通过专业性的点评与指导,来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此外,音乐教师还要注重对音乐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注重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与学生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并将之纳入到下阶段的教学任务中去[4]。

4.帮助学生战胜障碍问题 歌唱表演的展示过程,其实也是通过声带运动,辅以良好心理素质而配合完成的有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歌唱表演者必须是始终维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中,一旦稍有紊乱,势必会影响到最终的歌唱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以推动整个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完美进行。要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令他们将来不论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舞台展示的过程中,都能够收放自如,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所有挑战。

三、总结

歌唱艺术,是需要直面观众来进行表演的。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歌唱表演者发挥出优秀的临场表现,而这一心理素质则需要从其第一次音乐练习即始。因此,培养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并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音乐技能、技巧的专业训练,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歌唱心理变化,注重对学生歌唱心理的相关培养。

参考文献:

[1]白鸽.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的引导与培养[J].大众文艺,2016,(4):228-228.

[2]刘志华.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调控与培养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2):13-13.

[3]陈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的调控与训练[J].学苑教育,2016,(12):14-15.

[4]岳龙.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北方音乐,2016,36,(23):90-90.

猜你喜欢
表演者歌唱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心理感受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妙猜两数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