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蓉
随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日渐深入,笔者发现,若以高考为指挥棒,写作教学依然走不出必修阶段乃至传统写作教学的范围,惟有与选修阶段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写作实践序列开发才是有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拓宽写作教学思路,鼓励个性写作甚至是文学创作,才能为选修课的作文教学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近年来,由于语文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而大大忽略文学教育。其实选修课使用的教材中用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课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化倾向,能联系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其实,无论是从教材编排还是《课程标准》来说,选修课的教学定位都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写作。理由有三:
首先,高中生青春活泼而不乏纯真,对社会对生活有强烈的感知欲望,加上思维的敏捷,甚至敏感,内心对社会对生活有诸多感觉而欲罢不能的种种冲动。亦由于此,融合血气方刚的个性,多有不受拘束,甚至突出的叛逆性。看别人的文章,大胆叫好的同时敢于叫“我亦能”,且有自己的见解,不大愿按别人的创作思路、表现模式,“突破”的创作欲望强,能大胆尝试。
其次,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学以致用”是最大目标,写作便是“用”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写得一手好文章,便是语文能力的最好表现。生活中,说你语文水平高不高,就说你“文才”好不好;在教学中,教得好不好,就看你“文化”多不多,精不精……说穿了,首先得从“文”——文学上看你的斤两。
再者,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多一些通才——能写能干,文武兼备。独具优良个性的人才首先要善于思考,文学创作便能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高中生敢于创作,便是大胆地运用了创新的思维。这爱思考、善思考的良好习惯不从刚进入“青年”时养成更待何时?
由此可见,我们不妨把选修课写作教学定位在鼓励学生多元化地写作实践,也就是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广泛地取材选修教材中游记、新诗、新闻等文体进行个性写作,培养他们观察了生活,认识社会,区别良莠,辩识真伪,将文学的社会教育性普及化,从而培养了高中生的辩证性智慧,为其即将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心理素质根基。
人教版“新闻与传记”选修系列精选了典范的新闻作品与人物传记,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可以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阅读,应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够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并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不管是新闻还是传记都是我们拓宽写作题材的宝贵资源。我们可以从写新闻评述、综述或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达需要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精读传记作品的若干精彩片段,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辩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在把握传记作品特征和写作要求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熟悉的人物(如父母、师长、朋友、同学、社区人物等)为对象,尝试写作人物传记。或尝试给自己写个人小传。
综上所述,由“新闻传记”选修系列所带来的写作序列的开发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无数的精神养料,提升思想层次。而且与福建高考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文评论相得益障,意义重大。
我们的高中生,将逐步形成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个性化的思想和开放的姿态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我们选修系列写作实践传达的就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度和理念,鼓励学生个性写作,拓宽我们写作教学的思,让学生保持内心的澄净与丰富,让自己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
参考文献:
[1]提高学生作文审题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J].何正文.甘肃教育.2018年07期
[2]留给学生一片思维天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郑国初.西江教育论丛.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