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
家校合作近几年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学校也在家校合作开展形式及内容上总结了不少经验,但据我了解,大部分地区及学校目前还将家校合作的重点放在文化课上,而对体育教学方面的家校合作工作不够重视,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当前高中体育家校合作中的常见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希望这一系列现状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家校合作”目前在我国教育体系内尚未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在青少年时期是否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离不开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家校合作是指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受教育环境,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共同发展的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
1.体育教学家校合作率远低于其他科目 据本人对本校及周边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家校合作调查发现,体育教学家校合作率远远低于其他科目,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高,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长不认可,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是在浪费本就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对体育教学家校合作较为抵触,不愿配合。②部分家甚至学校对体育教学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清楚体育教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有着怎样的影响,认为体育教学活动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这也就直接影响家校合作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实施与发展。
2.学生家长体育教学家校合作意识缺失 据教育专家证实,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均是有其出现的客观原因的,这个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某个作用力,若在学生出现不良表现时,对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最重要的作用力若不进行及时沟通,则极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体育教学家校合作模式较为单一 教育专家将家校合作模式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所谓低层次参与,其参与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会、教师与家长日常的电话或QQ沟通、学校开放日、教学环境参观、学生学习成果展览等方面的活动。中层次参与包括:教师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对学生课后留堂作业的参与等。高层次参与主要体现在家长组织性参与方面。据对本校及周边地区高中家校合作开展情况的了解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学生家校合作模式仍旧停留在简单的家长会、网络或电话沟通上,随意性与偶发性较强,往往是在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才会进行,其效果也并不理想。而体育教学也因其自身不受认可与重视的现实情况,导致其家校合作工作较难开展,且无法引起学生家长足够的重视。
4.体育教学家校合作缺乏连续性且交流较为单向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内容上随意性都较强,无法持续性发挥其作用,对学生身上的许多问题也无法及时了解并解决,其大致流程就是学校单方面的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显少有家长会站出来对教师进行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就偏离了“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家与在校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初衷,对家校合作有效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转变家长观念正视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功能增强学生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 家长对体育家校合作工作不配合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对体育教学活动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体育课的设置就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且迫于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导致其对体育家校合作更是抵触,认为体育家校合作工作毫无意义。此时,体育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家长意识到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积极意义,如:教师可精选并印制有关体育教学作用与积极意义的宣传资料,请学生带给家长,或是通过短信形式发送给家长,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教学的功能与意义,从而积极配合之后的体育家校合作工作。
2.重视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的对等性 前面提到过,在当前我国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家长往往显的较为被动,这显然无法实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校生活及家庭生活中所出现问题的初衷,因此,在之后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家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确保学生家长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对等性,使家校合作工作不流于形式,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双方的相互配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3.拓宽家校合作渠道 第二节提到过,当前我国家校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家校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善这一现状,丰富家校联系渠道就学生表现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如:体育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中去,使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有效解决学生潜在的身体或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另外,教师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如给学生家长与学生留共同体育家庭作业,使学生家长在参与过程中更为直观的发现孩子身上的潜在问题,并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1]卞海成.港台家校合作经验对内地的启发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2]赵庭.家校合作的阻滞因素及消解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南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日本的PTA给我们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