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运动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

2018-04-04 09:27刘佳
魅力中国 2018年46期
关键词:党风建设政治文化

刘佳

摘要: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深刻、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此前,党内尚未肃清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之风,在党内还有存在。虽然这些不正之风,在党内只剩残余,但却严重影响党的团结巩固。延安整风的实质是在党内对腐朽落后文化的一次全面清理,是我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一次扬弃和升华。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进行了政治文化铺垫,为党内良好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延安整风;政治文化;优良作风;党风建设

一、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

延安整风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陈独秀右倾错误路线,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30年代初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又使中国工农红军直接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长征期间,张国焘野心膨胀,妄图“另立中央”,严重影响党内团结。虽然这些已成过去,但这些思想的余毒尚在,对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构成重大挑战。共产党人若想夺取抗战的胜利,亟需在党内迸行一次深刻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克服未来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延安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历时三年多的整风运动至此胜利结束。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一)党内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系列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总和,是政治制度软的灵魂。政治文化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认识,主要是政治理论、目标和途径的认识。二是政治感情,主要是政治实践中对政治体系的一种直观精神体验。三是政治评价,主要是对政治体系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党内的政治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我党特殊党情基础上的政治文化,形成于政治实践之中,并贯穿政治实践全过程。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特点。

一是带有深刻的五四文化特点。我党是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此党内的政治文化带有深刻的五四文化特点。五四文化是在破除传统的口号下进行的,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造成了党内对革命的复杂认识,既有革命理想大于天的理想信念,也存在着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二是在我党成立初期,尚无成熟的革命斗争经验,不得不借鉴苏联模式,受到比较成熟的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党内迷信尊崇苏联的特殊政治感情。三是在革命历程中,建立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了我党的群众路线基础。

(三)党内政治文化的作用。

党内政治文化,能够有效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首先,党内政治文化是建立在政治制度认识基础上的思想形态,为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撑,在背景支撑的基础上,才有政治制度的变革进步。其次,党内政治文化为政治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和热情,党内政治文化都会对政治制度信任和维护,党内政治文化是支撑党内政治运行和革命前进的重要动力。再次,政治文化也是党的政治制度宣传和执行的反馈,从政治文化中可以看到政治制度影子,对于评价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进步与否都有很大帮助。

三、延安整风运动与党内政治文化形成的关系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态发展引发了延安整风运动。

党内的政治文化在延安时期的初期并没有形成高度统一。一方面在长征时期,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党中央和张国焘领导的“第二中央”出现决裂,虽然最后张国焘部被迫北上会师,但是队伍中的思想尚未达到统一。队伍中还有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指战员,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如何身体力行践行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在思想上教育引导他们。同时,王明的“左”倾错误仍然在发挥恶劣影响,这些思想不纠正会为以后的革命造成潜在的损失。另外对于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央认识到皖南新四军某些主要领导干部在执行中央路线上主观主义严重,导致政令、军令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为了彻底摆脱主观主义的束缚,以及对建党以来各种“左”和右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当时的政治文化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从而促成了延安整风运动。

(二)延安整风运动推动了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

1.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红军时期,“左”倾错误思想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损失惨重。长征初期的党内思想认识还不统一,出现了“左”倾冒险路线。甚至到了延安时期,党内的部分领导人还没有认清当时复杂的斗争形势,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仍然追捧苏联路线。特别是王明《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小册子出版后,更是加大了中央对“左”倾思想的担忧。教条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党内有影响,正是因为当时党内一部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对“王明同志”及其背后的苏联路线盲目崇拜。因此,延安整风运动首先从改造全党的学习开始。解决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强理论学习成了延安整风的重点。除了要求整风人员仔细研读规定的必读书目外,还要采取逐字逐篇精读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深入透彻的学习讨论中,许多党员干部通读了规定中的马列理论书籍,对马克思理论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解,结合自身革命实际进行讨论交流,深刻认识到了各种主观主义错误给党和军队带来了重大损失,从而破除了盲目崇拜、生搬硬套等主观主义思想,学会了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2.形成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整风运动中,为彻底克服主观主义作风,中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了实事求是的风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纷纷深入社会、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作风得到有效好转。

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整风运动中,全党拿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思想武器,实事求是地自我剖析,开诚布公地相互批评,同志式地互相帮助,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为下一步改进作风、改进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整风运动中,为了从思想深处树立党员干部群众意识、群众观念,改进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指出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为群众排忧解难,用自身良好形象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护。整风时坚持开门整风的形式,在党内会议上,邀请群众参加,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党内干部不论职务大小,在民主生活会上都必须以—个普通党员的身份接受批评和建议。这些方法与措施,进一步密切联系了群众。

3.提供了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途径。

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八字方针,并指出揭发批判同志问题缺点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改造思想、转变观念,不是为了整人。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存在的错误,不能一味追究个人,还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全党逐步认识到开展整风、解决党内矛盾的必要性,同志之间更加坦诚相待,自我批评能够触及实质了,全党政治上、思想上达到空前团结。

历时三年多的延安整风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全党政治上、思想上高度统一为结果,为克服困难、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延安整風运动同时也为新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整风,党风更加纯洁,存在于部分党员干部中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得到了彻底清理。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工作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更加注重服务群众,强化了全党政治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认同。延安整风运动促进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时,党内政治文化又使延安整风运动有了历史归属和评价参考,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党风建设政治文化
从朱德家风看当代党风建设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破立之道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纪检监察部门的条件及发挥有效作用论述
探讨煤矿企业党风建设中的现状与策略研讨
十八大以来党风建设亮点、成效及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