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摘要:古往今来,家风一直被作为家庭教育的起点,成为家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朱德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开国元帅,在家风的传承上,以徳树人、言传身教,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现今家风仍然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小家庭,而且关联着党风,民风。“官二代”、“富二代”现象严重,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也屡见不鲜、世风日渐低俗化。在朱德诞辰130周年之际,重温朱德家风,为我们的党风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朱德家风;党风建设;以徳树人;言传身教
良好家风在树立社会良好风气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尤其是进入“小家庭时代”的现今社会。党风、政风愈来愈受到外来环境的考验,许多党员干部自律性差、对家庭成员有数不到位,家风不正,导致家族犯罪时有发生。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主席着力强化反腐力度,整治党风政风。营造好的党风环境,必须清正严明的家风氛围,俗话说:“家风正,则党风清。”今年是朱德诞辰130周年,在此重温朱德家风,为我们的党风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思路。
一、家风的内涵
家风通常有家规、家训、家谱等形式。通常指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风尚或美德,包括为人处事的标准、为官为政的准则等。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过很多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流传了世世代代,经久不息。例如孔子家族,迄今为止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如此之国,如此之家,历经数代传承不息,关键在于有一个凝聚着家族精神气质、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文化修养的家风作为支撑。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古往今来,家风一直被作为家庭教育的起点,成为家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带,也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体现。上到先秦、汉魏,下到唐宋、明清,历朝历代的百姓之家都有自己的家风。明代曾经有《朱子治家格言》,它以传承家庭道德为主,被奉为中国传统的蒙学经典,被尊为“治家之经”。《郑氏家范》所倡导的正直、奉公、怜悯、宽容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郑氏门人做官则个个清廉,没有一个人贪污犯罪;为民则以德修身,恪守家规。
家风对国家民风塑造居功至伟。中华民族古往今来隶属礼仪之邦,国民彬彬有礼,温和谦卑,行为举止也讲究礼数周到。家风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而家风直接决定着民风,正所谓:“欲治其国,必先齐家”。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只有传承好家风,才能教育好子女,最终才会有个好的社会风气。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如此必能振兴民族,提升全民素养,使民族风貌焕然一新。
二、朱德家风的主要内容
朱德同志作为开国元帅德高望重,他在平日生活和与子女相处时更是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女,朱德历来坚持立德树人、勤俭持家,这逐渐成为朱德家风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成为第一任中纪委书记,在亲情与纪律面前他一贯坚守原则,堪称典范。今年是朱德诞辰130周年,再次重温朱德家风,重新认识朱德的大家风范。
(一)立德树人
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朱德同志以徳树人,他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已经达到了真、善、美统一的境界,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德高尚的品德是多方面的,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大海般的胸怀;为国为民甘愿舍弃一切;遇危难大智大勇,置生死于不顾;生活中艰苦朴素,对待名利荣辱洒脱淡泊,看似套话却正是对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真实写照。朱德同志一贯严于律己,坚守原则,堪称典范。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曾经撰写了一本经典之作《伟大的道路》,书中具体描述朱德的革命事迹,她在逝世后特意嘱托将该书的稿费送给朱德,朱德同志却分文不取,主动将这笔钱捐赠给了国家。朱德过世后并未给子孙留下一点遗产,而是将全部存款都交了党费,留给子孙们的唯有无价的精神财富。朱德曾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他的母亲,是母亲教会了他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并在生产和革命中磨练出坚忍不拔的毅力。正是这些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知识和品德,成为他日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如朱德的母亲一样,朱德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亦成为支撑子孙后代成长的人生动力。
(二)勤俭持家
朱德出身于佃户家庭,从小家境贫寒,正是由于母亲的勤劳节俭,聪明能干,才能勉强支撑一家人的生计。这些使得童年的朱德耳濡目染,牢记于心,一贯坚持勤俭持家的作风。朱德常常强调吃饭不要讲究口味,粗茶淡饭就可;穿衣不要讲究好看,干干净净就行。同时也对子女提出这样的要求。朱德在曾经多次嘱咐女儿要勤俭持家。从投身革命以来,朱德就一贯坚守节俭生活作风。新中国成立以来,朱德在家中建立账本,家中每笔账目都要记录核算清楚。他作为开国元帅,本应享受薪贴,却不领元帅工资,为减免国家负担又连续三次主动降低工资。陈毅、刘少奇、朱德等家庭成员太多,工资不够家用,生活紧张,国家曾专为他们每月发补助金,可朱德从未领取过。他常常教育孩子们要过勤恳简朴的生活。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朱德和康克清还亲自到院子里挖野菜给孩子们吃,教孩子们学习施肥种菜。
(三)亲情与纪律的关系
亲情与纪律的关系。朱德是个重情的人,尤其是个大孝子,但是在国与家、义与情、忠于孝之间,朱德选择的是国家利益,把对母亲的孝和对家的情全都放在为党和人民尽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上。朱德一生两袖清风,为赡养老母还要向朋友戴与龄借贷二百元。在写给陈玉珍的信中提到,投入革命事业以来,他已经不能兼顾家庭,同时也不能因家庭而影响到革命事业。这正反映出朱德为国家甘愿舍弃亲情,舍弃小家的大无畏情怀。他对子女疼爱却不溺爱,一贯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朱德曾不止一次地对他们讲过,作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是对他尽孝道。朱德让子女到基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让朱琦当工人,让朱敏拜农民为师,让孙子住到学校,为的是让孩子们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在对待纪律和亲情关系上,朱德选择国家纪律。为此他专门要求子女:不准搭乘他使用的汽车,不准亲戚朋友相求,不准讲究享乐。朱德女儿朱敏刚休了两个月产假,朱德就要求女儿上班去。随后又让朱敏搬出家,住到北师大的集体宿舍,这样更有利于全身心投入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朱德还要求他的外孙们步行上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不准坐公车。朱德最经典的话就是你们在人民中是最安全的。
三、朱德家风对当代党风建设的启示
(一)家风关联着党风政风的“晴雨表”
家风关联着党风,家风正则党风清。纵观近几年来的领导干部犯罪案件,家族化、集团化趋势严重。例如苏荣腐败案:苏荣本人曾忏悔:家风不正,自己带头贪污,同时也把全家老小一起入伙,将家庭变成了一个权利和金钱交易的场所。再有薄熙来、令计划、周永康更是家族化、集团化腐败典型。部分党员干部不注意良好家风的培养,上梁不正下梁歪;私利和权利、亲情与纪律混淆,最终将导致家族腐败的发生。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关联着党风建设的“晴雨表”,是反映党风政风的一面“窗口”。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不正,则党风不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第一次正式把“廉洁齐家”写入了党的章程。整治家风成为了每个党员干部加强自律的重中之重的任务。然而要治理家风首先要树立好家风。如何树立好家风,值得每一位共产党员思考。
(二)如何树立好家风
1.好家风需要共产党人以身作则
《礼记﹒大学》中把修身齐家,放在了治国平天下的前面。先有修身,治好家风,然后才能治理国政,可见修身的重要性。朱总司令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朱总司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教育子女与无形之中。人们常说从孩子身上,就看到父母的素养。朱德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勤俭持家的家训,牢记于心,一贯坚守勤俭作风,并教育子女要勤俭节约。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凭借父母的金钱,权利的优势,目空一切,为所欲为,最终害人害己。作为执政者更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个人行为影响家风,家风带动党风。季康子询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认为首先自己要带头端正,然后臣下才会跟着做。由此可见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员更应该加强自律,干干净净干事,率先垂范的重要性。
2.好家风需要党员分清亲情与纪律的关系
在处理亲情和纪律的关系上,好多党员干部不能做到割舍亲情,将私情和党纪混淆,最终走向违法道路。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他们自定家规,约束家庭成员如何正视处理亲情与纪律。毛泽东同志一向严格要求子女,不但上学连看病都不准使用真实名字;李先念同志禁止子女经商,是高规格的权利自律;周恩来同志曾对此严明:任何场合不准借用和总理的关系而谋取私利;习仲勋同志要求子女勤俭持家,清清白白做人。朱德更是将亲情与党纪分的清清楚楚,从不搞权利私化,不搞特殊待遇,子女也同普通百姓一样。唯有如此,才不会再现“官二代”、“富二代”的问题,我们共产党员的队伍才会更加清廉正气,才会变成更加有执行力和威信的政党。党员家庭需分得清亲情和纪律的关系,如此才有廉洁的党风。
(三)让好家风推动清正廉洁党风的形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党内多桩家族违法犯罪案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将对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造成重大影响。由此看来,每一位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必须认清家风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严以自律;传承好家风、延续好党风;使党内清正廉洁之风长存。新的形势下,党员干部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外部环境的考验。精神懈怠、放松自律便容易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沦陷。党员干部必须加强自律,同时分清亲情与纪律的关系,用严明的家风家训教育和约束身边亲属和家人。唯有用良好的家风来约束党风政风,最终才能在党内形成强大的正气之墙,将贪污腐败歪风远远地阻隔在千里之外。
参考文献:
[1] 朱德.朱德谈人生[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5-16,164-166.
[2] 周海滨.姚联合.腾达.朱德元帅的家风[J].百姓生活,2010(5):57.
[3] 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10-114.
[4] 朱和平.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J].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8):265.
[5] 胡剑.朱总司令的三封家书[J].中国档案,2007(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