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构建绿色教育体系价值研究

2018-04-04 09:27熊维娟
魅力中国 2018年46期
关键词:育人绿色价值

熊维娟

摘要:“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新时期培育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理应抓住教育的核心与本质,“绿色教育”的推行,既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催生教育新理念、培植崭新思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绿色;高校;育人;价值

前言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绿色教育是对理想教育的形象表达,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的产物,也是尊重学习者生命生成和发展素质教育的主动因应。在探寻绿色教育体系研究价值研究中,既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弊端,又要消除阻碍学生素质自由全面发展的污染杂质,呼唤教育回归本真,引领绿色教育清流,遵循规律,讲究艺术,“顺木之天,心育良材”。

一、绿色教育的概念及外延

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集全方位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绿色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感知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播环境资源保护知识,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展生态学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1]。

坚持以绿色教育的发展,全面引领生态教育、回应教学本真,须深刻挖掘“1+2+3+4”教学模式[2]。即一个交融、两种生态、三个自然、四个回归。

一个交融,绿色教育提倡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两种生态,课程实施中绿色教育注重教育主体存在的物理生态,关注教育主体活动的精神生态。三个自然,绿色教育尊重自然,遵循师法自然,提倡保护自然。“自然”的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学习者的天性、资赋和成材的原动力,还包括利用自然性的课程资源,遵循学习者身心共育的教育基本规律。四个回归,绿色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回归本土、回归真实。它强化课程的生命意义,强调构建生活化的教育范式,注重自然生态情境下的知识接受,关注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使学习者实现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自主、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绿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把绿色发展理念与高等教育研究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和双赢,研究成果将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有效提升高校内涵建设。

(一)知识目标层面:丰富了教育学理论,推进绿色发展在高校生根发芽。绿色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维,绿色教育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其研究涉及教育学诸多方面。在设计教学计划和调整课程体系时,应突出教学理论基础性、全面性,兼顾课程设置的融通性和整合性,推动现有系科制度加速改革,贯通较为分割和孤立的学科专业,改变现有专业教育主导模式为重融合、系统化的绿色教育,推进绿色发展在高校生根发芽,促使高校师生自觉争当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二)实践目标层面: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加强绿色教育,为构建美丽中国培养绿色人才,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通过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构建绿色教育体系,有助于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依赖于绿色科研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将绿色理念融入高校科学研究中,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素质培养。

(三)价值观目标层面:坚持价值观引领,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新他们的绿色教育观念十分必要。因此,必须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为其纳入环境普及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素质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通过课程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等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熏陶。选择层次化的教育途径,既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自我教育,自觉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实现对接,培养学生树立绿色的自然观、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从我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三、绿色教育体系构建举措

绿色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内容,用绿色教育挖掘师生心灵源泉,用人性力量打造精神校园,把教育场所变成生命绿洲,让校园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阵地。

(一)要明确院校绿色教育的目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新道路,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部门有义务和责任传播先进理念,总体目标是倡导“三进”,让绿色发展理念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和提高师生的绿色素质,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校师生的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的培养之中,尤其是健全学生绿色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绿色思维方式、塑造绿色人格品质,从而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它隐含于学校师生、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群体心态、学校风气之中,代表着校园群体共同享有和维护的价值系统、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它以一定的绿色价值观念、审美意向感性的表现出来,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潜在教育。

(二)构建高效特色的绿色教育体系。针对当前绿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在实践基础上重点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文化”、“绿色师资”等方面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素质所代表的合作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纳入到高等教育教学通识教育的体系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创造条件。

1.绿色德育:以绿色的理念构建生态德育,向学生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学生在环境知识、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心灵与社会实践相一致的“生态人格”[3]。

2.绿色教学: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文明认知、生态素质提高和生态活动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3.绿色文化:主要是适应高等院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以文化为依托,不断优化办学环境,营造绿色教育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绿色价值观,培育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绿色行为。

4.绿色师资:绿色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教師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绿色师资力量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前提,以绿色发展理念调整高职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以绿色发展理念营造师资队伍的学术氛围,以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队伍中长期发展机制等。

(三)加大绿色教育实践力度。绿色大学应当有民主、透明、全员参与的学校生活。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传递者和实践地,积极推动师生参与学校的管理。目前院校学生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真正关于绿色教育的社团、相关的公益组织、讲座、竞赛等活动却不多见。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构建绿色校园,爱护校园环境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去[4]。例如广泛建设生态文明 教育基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以丰富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大绿色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形成绿色思维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提高他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

总结

绿色教育作为一种21世纪新文化的代表,已经渗透在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方面当中。高校的绿色教育不仅改变传统的发展目标和教育范式,而且还成为高校教育的新体制和政策的行政认可和保证。因此,理应把绿色教育内化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教学魅力,内化为学生的绿色思维方式与人文素质,内化为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打造富有高校特色的“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文化”、“绿色师资”,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效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敬 河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D].面向绿色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年;

[2]王斌林.《现代教育科学》[J].大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构建,2004年.第09期;

[3]郑顺婷.《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绿色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2017年.第02期;

[4]张文雪 梁立军 胡洪营.《环境教育》[J].清华大学绿色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2009年.第05期.

猜你喜欢
育人绿色价值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追踪绿色的秘密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