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摘 要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一直试图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变得高效一点,再高效一点。高效课堂到底做得如何?在做的过程中吸取了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呢?本文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打造;高效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227-01
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主阵地,不管是新型的户外课堂也好,或者传统的室内教学也罢,课堂与教学总是相伴的。课堂上,教师授人以渔,学生求知若渴。一个高效的课堂,尤其是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更快更准确的帮助教师传递他想表达的信息,更能让学生学起数学来更省力更轻松,从而喜欢课堂,喜欢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一直试图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变得高效一点,再高效一点。高效课堂到底做得如何?在做的过程中吸取了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呢?静下心来,细细回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禁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早在读师范大学期间,就经常听到教育学老师讲过去的教育是如何的墨守成规,如何的埋没人才,如何的抹杀学生个性,“填鸭式”教育、“高分低能”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词语,而新课改就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我们大学里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也都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打基础。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自己还没有教学实践经历,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有些理论没有深刻的理解并融会贯通,所以刚毕业那会儿,作为一名新教师,帶第一届学生,教第一轮新课改教材,很多地方都有些理想化。我总希望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书本上的新型教育理论都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一味地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完全规避掉传统教育方式,希望随时随地做到新课改要求的那样,培养学生的三维能力,更希望能把数学课堂变得像是数学思维的训练基地,甚至希望我的课堂完全不要有“应试”的痕迹,要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动性。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片面以及不客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学生有个体差异,每个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甚至在平行班中大部分同学都是不能在现阶段理解所学内容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从模仿到理解,再到掌握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在讲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时遇到的问题,当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能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其中有一类问题如下:(1)已知 ,且 ,求 的最小值;(2)若 且 ,求 的最小值;(3)已知 , ,求 的最小值。乍一看可能觉得三道题不一样,其实解题方法完全一样,我在课堂上讲练结合做了之后,感觉好像他们都会做了,我自己也觉得讲清楚了,就连板书过程也看得出来这三个题解题思路没有差别,但事实是下课之后有学生就来问我问问题,我才醒悟原来我自己希望他们从例题中领悟这三个题的本质相同这件事请有点强人所难了,似乎我还差那么临门一脚,我就应该在最后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这三个题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条件结论有什么共同特点,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就该用这种方法,也许这就是老教师常说年轻老师讲题总是留半句的原因吧。从实践中我似乎开始有点明白那个“留半句”指的是哪半句了,在训练思维的同时适当的点出解题关键其实并不是像我之前认为的“填鸭”,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结构,在适当的时候拉他们一把,从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比让他们强化反复记忆好的多,也省事省时的多。
总之,虽然每堂课总是有遗憾,每堂课总是有一些无效的劳动,但是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路上,我会一直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