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冯大中古体诗的诗“情”画“意”

2018-04-03 18:16
关键词:古体诗诗画友人

隋 丽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诗词贵在立意。宋代刘贡甫在《中山诗话》中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意是诗魂,意之高下,亦决定了诗的品格。正如魏文帝云:“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冯大中的古体诗,如他的画一样,既有热烈奔放、慷慨悲壮的豪迈风格,也有深邃沉郁的对世事人生的洞达观见,意境高远,气魄不俗,文人的意气和风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宋代的李公焕曾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赞此诗乃“脱尽古今之俗气。”在喧嚣的当下,读冯大中的诗,有“一股清流”之感,既有对世俗的叛逆,对功名的淡然,同有陶诗之风,又寄意林泉山水,泼墨兰竹山君,显示出诗情画意的别样天地。

一、诗情——情不饰伪,沉郁赤诚

诗的最重要的属性就是抒发情志,西汉刘歆认为“诗以言情”(《七略》),班固也认为诗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后来“诗言志”与“诗缘情”成为诗歌的重要理论,情和志虽然各有侧重,归根结底都是个体内在情感和诉求的抒发。表情达意,抒发情感,又有其个性,在不同的诗歌中,都可以窥见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特征。冯大中的古体诗可以说具有鲜明、热烈、沉郁的情感特征,往往直抒胸臆,不隐晦,不伪饰。文如其人,情感表达的坦率和赤诚构成了冯大中诗情的重要特征。冯大中诗词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亲情、友情和世情。

亲情,是人之天然情感。在冯大中的古体诗中,令人动容的是写给女儿的悼亡诗《追思女儿八首》。“放笔山泉狂写兰,愁云惨雾浸心田。想儿夜夜多惊梦,刻骨摧肝泪不干。”“檐前旧垒归陈燕,小女何时回故家!”对授业恩师的怀念情深义重,如《水调歌头.怀念笑如老师》:“回望丹青路,漂母饭韩恩。”写给母亲的诗,如《思母早逝》:“娘亲远逝已多年,梦泣依稀慈爱颜,禅心将载浮生去,画笔一支伴世寰。”《劬劳》:“晓寒风雪冻家门,夜夜临池呵手温。常练月明摩竹影,轻研墨细润山君。亲娘灯下缝衣苦,老父堂前教诲勤。图报终亏皆远逝,劬劳育养总萦心。”诗中表达了对父母养育教诲之恩的难忘之情,经过了艰苦的岁月,苦尽甘来,可是子欲孝时亲不在,字字滴泪,句句含情。

友情,是人际交往中被升华的情感,在诗人的生活中,离不开志趣相投的友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和惺惺相惜。在冯大中的诗作中,与友人的唱酬应和内容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并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些唱酬应和的诗作中,既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友情的深厚,也可以看出其旨趣的相近相投,彼此之间的相惜与欣赏。《荷塘四首》与《王向峰回赠大中荷塘诗四首》中,两位老友酬唱对咏,切磋诗艺,相映成趣。《贺雨桂及诸友作〈新富春山居图〉》《研读李仲元先生吟稿有感所得》等诗中流露的也是同道友人之间的相知相惜,对其才艺的高度肯定。还有若干赠友人的诗句,娓娓道来,句式朴素,读来平易亲切,但是却情真意切。

世情,是对世俗的超越,对世情的洞达,对人生的感悟,淡泊以明志,流露出隐逸之情怀。对待功名自比五柳以明志,如《苍松》所云:“苍松野径上天台,古刹晨钟破雾开。祈愿檀香香透骨,托情明月月移来。填词尊羡苏辛体,命笔诗从李杜才。淡漠功名学五柳,心澄正道不徘徊。”《访九华山有感赠友人》:“我是红尘客,五十悟禅林。芸芸追逐梦,醒觉有何人?”《六根》:“九华山上拜高僧,未净六根怎觉成。暮鼓晨钟惊梦醒,红尘始信转头空。”《骊歌》:“十载关东事不凡,依依别却故家园。好因词赋抒心性,每以诗书正儒冠。壮志几番催白发,履程未计有波澜。五湖烟水今归去,旧雨新知把酒欢。”这份淡泊和清醒,非经风雨历练的人生,决计难以悟得。读冯大中的此类诗,总能给人一种豁达高远的人生意境,使人对世事有了更深一层的参悟。

冯大中的诗既有对世事的洞达与参悟,也有文人性情的本真流露,显得如此真率坦诚。《直言答友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常欲从今深城府,人前处事学精明。山环水绕由他去,路曲桥直任我行。”《题八大山人〈瓜鼠图〉》:“独行影浩远,特立铸高华。”尽显文人的风骨与率直的个性。

二、意象——感物兴情,假象见意

在诗歌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技巧有很多方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情(感)和意(象)、景(物)之间往往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共同营造了诗歌的整体气象。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在具体的应用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感物兴情”,一种是“假象见意”。“感物兴情”和即由外物感发经情意感兴而生成诗歌意象,大致概括为“物→情→象”;“假象见意”即由内心积淀的志意、意理或意向,通过寻找或构建其情意心理的物质载体( 包括符号载体) ,以转化为可供把捉的诗歌意象。大致可以概括为“意→物→象”。冯大中在古体诗创作中,非常注重情景的融合,在情景的交融中,表达心中之意。纵观他的山水景物诗,多数是“意在笔先”,或者说多数是属于“假象见意”一类的。如《夏日感怀偶成》:“向晚雨初晴,驱车唱大风。心随绿浪远,怀敞赤霞迎。最狂笔和墨,难舍痴与情。闲来邀好友,纵酒啜香茗。”晴雨、大风、绿浪、赤霞、笔墨、香茗等符号无不和作者豪迈奔放的情怀紧密相连,眼前之景染上了心中之意,或者说带着心中之意选择了眼前之景,构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在用词上,讲究画面感,词语色彩热烈奔放,仿佛狂野大风,带着北方的慷慨遒劲,一幅苍劲有力的笔墨巨作仿佛跃然至上,诗人自由不羁的性情,沉浸于笔墨之间的痴迷令人受到感染。《雨后关门山》《夏日游山有感》《山林咏》《雪过》等诗皆体现了这种“假象见意”的风格。

三、画意——诗画一体,互文同构

自古诗画同源,王向峰先生在为《大中诗钞》所做的序中提到:“我们上述所论之诗、书、画在审美规律上的一致性,在体式意蕴上的想通性,并认定诗性是书与画的‘心源’。”冯大中作为著名画家,他的诗与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了诗画一体,互文同构的诗风。在《庚寅秋日登青云峰、关门山感怀》中,诗人自述:“文采一腔诗亦画,风华百岁慨当慷。”可以说是对他诗歌中诗画同源、诗画一体的最好注解。《炊烟》:“月笼炊烟淡,风轻夜露浓。移云迷树影,温火煮茶醲。新画悬窗左,古琴弹碧空。桃源津问处,谁是知音从?”夜色初上,微风习习,袅袅炊烟从远处升起,树影婆娑,云影迷离,主人家温火煮茶,古琴悠悠,似乎在述说知音难觅的寂寥,仿佛电影中的长镜头,由外而内,由远及近,徐徐推进,呈现出一个清幽静雅的唯美画面,又像一幅清淡素雅的文人山水画,有着空山雨后的静穆与禅意。冯大中的诗也正因为有画的美感,往往才更耐人咀嚼,如舌尖香茗,余味无穷。

除了在诗歌创作中自然流露的画意之外,题画诗是冯大中古体诗中,最终体现诗画合一的一类诗。如《题画竹》:“亭亭直上翠琅杆,水曲生姿傲岁寒。再看龙儿三百丈,灵根奇节啸云天。”《题画虎》:“凌空皓月静云平,我写山君神自凝。此意赠卿心念远,不知谁爱夜泉声。”诗中有画,画中有志。《题画荷花》:“碧竹写罢又荷花,劲节凌云傲岁华。莲叶接天清溢远,寒塘晓雾看惊鸭。”《题画诗》:“心斋清静墨如云,笔底磅礴气壮浑。岁暮画成天欲雪,得成漱玉共迎春。”诗作为画的注解,作为对画的解读,不仅再现了画中景致,也表露了画外之意,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诗心的激荡下,才成就了画中丹青。

冯大中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画家的诗性情怀,也看到了一位诗人桀骜的文人风骨和诗“情”画“意”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古体诗诗画友人
致友人(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大美罗平”全国古体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古体诗词确实是无用之用有大用
诗画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