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沈阳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体育强国背景下,全民健身和对健康身体的诉求越来越高,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去引导大众科学的、合理的健身和进行体育活动。本文立足于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共服务指导,从宏观层次和具体细节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求能够更好地引导群众性体育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工作重心的拐点出现,体育强国目标下的群众体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展。但是,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需求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制度束缚严重,创新意识缺乏,利益诉求出现偏差。目前,辽宁省在实现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辽宁省缺少一个详细的制度规范来规制和保障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的有序运营,管理制度的供给不足导致项目自身的“规制匮乏”,尤其是在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方面,只有宏观原则,缺乏操作细则。在整个体系建立过程中,政府意识和行为无处不在,“监管过剩”彻底剥夺了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自主发展权限和空间。
辽宁省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建立过程中的相关组织在改革进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够强烈,自主运作和独立发展的主动意识相对欠缺,无法摆脱原有体制下对权力中心的挂靠和依附。另外,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体系下所设置的相应内容的随意性较大,创新意识缺乏,更多是沿用体制内的相应办法和举措,区域优势和空间资源也有待优化和重组。
赢利性是诱致型制度变迁的特点之一。在获利能力的重塑过程中,群众体育健康公共服务的商业运作能够使项目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最大利益,但过分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加重整个体系内的商业色彩,导致其自身过于依赖少数企业和个人的喜好,生存依赖问题尤为突出。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下,不同的社会团体、个人都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载体,缺少最基本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导致了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极低。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和相应资源的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在全民健身方面的相应政策导向,深层次地去挖掘民众在健身方面的实际诉求,更好地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进行管理,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整合。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重要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更是国家和民族实现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以产业化的发展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化的全面提升,尤其是要将公共服务和指导作为重点产业来进行规划和发展,借助政策指引,改善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化发展中的投资环境,拓宽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繁杂的过程,形成以文化为导向的群众推广机制可以更好地唤醒群众的体育文化自觉,从而借助文化的沉淀来吸引更多的群众接纳健康服务体系模式下的各种服务。
在整个过程中,力求通过电视、杂志以及微信、微博等多个渠道,采用更加丰富和健康的宣传手段和策略,深入浅出的引导人们建立“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运动理念和文化沉淀,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娱乐
在整个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丰富整个体系的深层次内涵,以缓解服务对象的压力和紧张等需要来更好的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病症群体需要的多层次的服务措施。不仅仅要在为消费者提供多方面服务方面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延续后续服务,以及辅助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研发。
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是当前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任何一种体育项目在推广的过程中,都是立足于自身特点,以实现和其他项目的交融为根本的。辽宁省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就应该以体育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为借鉴,结合不同项目自身的特点,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融合,要以新媒体为突破点,实现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下的服务内容的交融和发展,也更好地促进相应的文化内涵的提升。例如,在以武术项目为内容的相应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模式下的精神层面的引导,使参与到该项目中的群众能够切实地理解我国武术的奥妙和精髓,使人们在进行锻炼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懂得习武的精神实质,从而以精神实质为引导,使群众能够更加科学地去进行锻炼和健身;而且,可以借助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及时性和快速性,展示相应的武术民俗和精神内涵,使锻炼者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自己所锻炼项目的深层次内容。
“求同存异,互相认可”是体育的本质和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深层次内涵,而在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和文化展示进行融合,形成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文化展示和文化推广,并以此为着力点,更好地实现服务体系的文化觉醒和文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和解决:
首先,接受服务体系内不同体育项目和形式的融合和变化。在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过程中,任何一个项目或者服务的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有以一种融合和发展的方式为基础,才能够实现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下的项目的交融和互补,促使整个服务体系能够更稳定的向前发展。
第二,借助新媒体力量,实现文化挖掘和服务范围更广阔的传播。目前,新媒体力量的介入能够促使更多的人群接受服务体系的帮助,媒体传播迅速,受众面广,公信力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下的文化内涵也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增加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受众群体,实现整个服务体系下相应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好相应的工作。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逐渐发生变化。保持整个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变化过程中取“精华”去“糟粕”,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参与规模,完善制度建设是基本保障。
第一,加快完善整个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制度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力,都与政策少、监察手段不足有关。把地方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尽快出台以国家、省、市三级的扶持政策,严格标准等级,将为群众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第二,建立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的扶持政策。制度建设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大的范围,不能过窄。“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是确保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被社会广泛接纳,快速发展的条件保障。
第三,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大部分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社会认可度和发展程度有限,项目开展有赖于资金的支撑,自筹经费维持活动压力大,生存困难,必须加大对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发挥行政监督。
第四,政策制度建设要尊重群众的意识和习惯。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和本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情况相适应,在制定扶持政策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社会效益,要考虑各地区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行为准则。
如体育项目一样,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其衍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不同层面的多元意义,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远,地域特色尤其鲜明。“核心”服务项目的意识内涵、文化价值都更具代表性;而“边缘”项目不同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过程中作用同样突出。探索“二元”层次的发展和支持模式,搭建“核心”和“边缘”服务项目和方式的理性交融渠道,促使公共服务体系下的服务项目的传播和调适更具空间优势,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重组,从而实现整个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发展的内驱力,是推动和保证该项目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核心”公共服务体系不同体育服务项目间形成“以点连线”的发展模式。“核心”项目下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应该按照以“以点连线”的发展路径展开,一方面,突出核心项目在服务体系下的价值、文化等多维度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价值,紧紧围绕项目的特色和内涵,打造“核心”项目下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态势;另外一方面,强化“核心”和“边缘”地域内不同项目发展的轴效应,实施不同区域内“点、线”连接的融合语境。
“边缘”项目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内的“网状”发展模式。“核心”项目辐射范围内的“边缘”项目应通过“网状”发展路径实现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不同区域内的资源流动和文化协商。该区域内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推广和发展要建立在对“核心”项目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上,不仅要营造“边缘”项目的“共同体”观念,更要打造“边缘”项目网状发展体系下的功能延伸,实现以地域为发展平台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规模化并蓄和集团化兼容,真正地做到在核心区域品牌优势带动下的互补式发展,促成边缘项目向“次核心”项目的演变,最终形成一个优化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区域系统。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能够更轻易地打破不同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的界限,将更多的人群连接到一起。“人群拓展”下的推广范式不仅可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多元素的美丽愿景,更能够使各个项目在跨越空间的交融中更好地实现文化和身份的认同。
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受众空间也在逐步地增大,随着市场经济下人们对体育锻炼和科学健身的需求诱致性方向的改变,符合时代特征和群体意愿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将为大众群体所追捧。搭建“人群拓展”下人口流动的空间载体,应该以受众群体的年龄为主线,注重不同年龄层次下运动方式和健康指导的合理选择。突出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主导下不同项目的“意识空间”主导、将“终身体育”理念贯穿于中年群体的生活空间中、寻求“快乐体育”为载体的老年群体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调适和选择,强调健康理念和运动项目的完美融合。
“经济全球化”时代浪潮下带来的是群众对于体育锻炼价值的普遍认同和科学健身的更高诉求,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下的不同信息、技术,以及相应资本之间的不同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和空间范围内的交融变得更加的普遍和迅速。辽宁省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当前国家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文化提升和民族价值内涵层次提高的重要渠道之一,以相应政策为导向,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点带面、多层串珠型的空间集团和规模化发展可以实现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在时间和空间内的完美融合。
[1] 袁春梅.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04):3-10.
[2] 袁春梅,杨依坤.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2):21-26.
[3] 汤际澜.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 邵伟钰.基于DEA模型的群众体育财政投入绩效分析[J].体育科学,2014(09):11-16.
[5] 张海星.基于DEA方法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J].宁夏社会科学,2014(04):40-47.
[6] 侯海波.德国大众体育发展现状及成功经验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03):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