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花鼓灯艺术兴盛的标志及原因

2018-04-03 08:51鄢秀丽
关键词:花鼓艺术

鄢秀丽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民间艺术。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艺术门类如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多被边缘化,许多市县的剧团纷纷倒闭解散。而花鼓灯艺术非但没被边缘化,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在国民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带动下,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成为盛开在沿淮流域的一朵芬芳的奇葩。“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因果关系。笔者拟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对花鼓灯艺术的繁荣和兴盛进行深度解读,以期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提高尽绵薄之力。以下从果因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新时期花鼓灯艺术兴盛的标志

20世纪以来,花鼓灯艺术呈兴盛和上升态势,其主要标志如下:

(一)花鼓灯艺术后继有人

花鼓灯艺术后继有人,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族式传承和繁衍;另一方面是建立了花鼓灯艺术的教育机构。

花鼓灯艺人的传承有个特殊的现象,叫“灯窝子”。“灯窝子”之称谓,有这么两层含义:“窝”,即代代繁衍旺盛,成员众多,呈现着立体生态布局,有老中青少的年龄层次布局;“窝”也同时意味着花鼓灯艺术的生存基础和天然摇篮。因此,“灯窝子”依沿淮地区自然生成,依民俗生活生生不息,灯窝子是临水而居的淮河滩涂的湖洼河湾,是乡民聚集的村落[1]。从以上戎龚停博士对“灯窝子”的解释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灯窝子是花鼓灯艺术“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绝佳传承模式。这样,花鼓灯艺术就形成了“老中青少四结合”的人才梯队发展态势。

花鼓灯艺术后继有人的另一方面表现,是新时期以来,建立了花鼓灯艺术教育机构,如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花鼓灯艺术学校,花鼓灯艺术职业学院等。目前,沿淮地区怀远县河留镇、鲍集镇、常坟镇、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冯嘴子村都建立了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凤台县、颍上县、怀远县也建立了花鼓灯教育学校。沿淮地区怀远县河留镇、鲍集镇、常坟镇都建立了少儿花鼓灯培训基地;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冯嘴子村,凤台县、颍上县、怀远县也建立了花鼓灯教育学校。近年来,蚌埠市在花鼓灯播布区的中小学开展花鼓灯进课堂传承,禹会区、怀远县中小学开设了花鼓灯课程。大批花鼓灯教育机构的建立,为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繁荣输送了大批的艺术新人,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和兴盛。

(二)花鼓灯艺术呈立体承传态势

花鼓灯的产生及历史渊源,前人的论文及资料多有涉及,有关历史悠久的传说也有很多,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以“花鼓灯”为称谓的艺术形式,在《凤台县志》中就有记载。花鼓灯原本是一种群众性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初期多用于庙会、节庆、祭祀、祈福和酬神等事象。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花鼓灯艺术除保留原来的部分功能外,又逐步向文化展演方向发展,其功能呈多维度立体承传态势。

新时期以来,花鼓灯文化事象在各种民俗的承传过程中,具有娱乐教育的内涵。花鼓灯的演出除保留传统的庙会、节庆、婚丧等事象,还参与了社区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演出活动,如某个大型项目奠基仪式,某家大型商场的开业仪式,某项大宗商品的展销启动仪式等,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当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插上经济的翅膀,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这种艺术形式迈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另外各地花鼓灯艺术团的创立,也为花鼓灯艺术的兴盛输送了新鲜的血液。现在已成立花鼓灯艺术团的县市有怀远县、颍上县、凤台县等。

当下,花鼓灯艺术呈现出:“历史与当下的传承根深蒂固,广泛而有机相联系,大众化传播立体层面有机而灵活,乡村场院与都市舞台、民间与学校、民间灯班子与专业团体、玩灯人与专业艺术个体工作者互动交流,联袂耍玩,立体的大众化音乐文化意识成就着花鼓灯文化风格的丰富性。”[2]60

(三)设立花鼓灯艺术节,定期举办花鼓灯研讨会和各种赛事

为论述新时期花鼓灯兴盛的大好局面,笔者列举一串串数字,数字虽枯燥,但最能说明问题。

省市县设立花鼓灯艺术节。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安徽省省级花鼓灯会已举办11届,参加单位有全省各类学校、艺术团、灯窝子、文化馆等;参会人员有全国花鼓灯研究的学者、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等;自1991年开始,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已举办26届;自2006年开始,颍上县花鼓灯艺术节已举办10届;自2008年开始,蚌埠花鼓灯歌舞艺术节已举办9届。

举办各级花鼓灯艺术研讨会。到目前为止,安徽省花鼓灯研讨会已举办8届。2016年11月26日——27日,“安徽花鼓灯入选国家非遗项目十周年暨2016年中国花鼓灯研讨会”在颍上召开,来自国内花鼓灯界、舞蹈界及国内部分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淮河流域花鼓灯聚集区,怀远、凤台、颍上的代表性传承人近百人参加研讨活动。

花鼓灯参加全国有关大型活动并获奖。1986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安徽花鼓灯锣鼓班获得决赛大奖。2001年,在北京纪念建党80周年大型活动中,凤台花鼓灯获得了最高奖项“山花奖”。2010年5月至12月,凤台县在人民剧场举行了“祥春杯”花鼓灯,推剧大奖赛,300多名选手参加了66赛。2016年10月20日—24日,“2016中国·蚌埠花鼓灯交流展演周活动”成功举办。另外花鼓灯艺术还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舞蹈大赛最高奖;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最佳表演奖等。

花鼓灯艺术节在全省和各县市连续多年举办,花鼓灯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各种赛事的屡屡获奖,花鼓灯艺术理论研讨会的多次召开,大大助推了花鼓灯艺术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承和发展、普及和提高。当下的花鼓灯已不再是过去民间小敲小闹的自娱自乐的乡间游戏,也不是民众闲暇时的“零食”,而是发展成为服务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大餐”或“盛宴”。

(一)花鼓灯艺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花鼓灯艺术在本世纪初就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花鼓灯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多次代表国家出访欧美、亚洲各国,在海内外掀起阵阵民间艺术‘中国热’”[3]66。

特别是近年来,花鼓灯艺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2014年,“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在美国的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来自中国南京悦舞文化传媒创建人岳颖和来自中国安徽凤台花鼓灯艺术团的舞蹈老师,展演中国的花鼓灯艺术,惊艳观众。为满足观众对花鼓灯喜爱的要求,受观众和当地主办单位之邀,在当地开了六个时段的培训班,一群洋妞和孩子学得不亦乐乎。2014年7月14日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以“美国洋妞爱上中国花鼓灯,拜非遗传人学艺舞扇子”为题并配图予以报道。这样规模大、级别高的民俗艺术对外交流活动,是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与。一百多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项目,共吸引大约100万美国民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2016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7周年之际,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喜获“世界舞蹈之星”大奖赛暨第三届“跨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两金两银大奖。应中国驻美旧金山领事馆邀请,中国蓝韵艺术团和颍上花鼓灯艺术团参加了此次中美舞蹈交流大赛。花鼓灯群舞《鼓乡的春天》获总决赛金奖;《花鼓·小锣》获得银奖;花鼓灯独舞《二月兰》获得总决赛金奖;《踏青》获得银奖。这是安徽花鼓灯韩国之行后,再次享誉美国旧金山。

花鼓灯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安徽凤台花鼓灯艺术的传人梁红,2010年移居美国,在当地创办了“东方民族舞蹈学校”。五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开办了三个校区,桃李满华府。

新时期,花鼓灯艺术的兴旺和腾飞,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2006年6月花鼓灯艺术被确认为我国首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类保护名录之一”[4]。

二、新时期花鼓灯艺术兴盛的原因

新时期花鼓灯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助推了花鼓灯艺术的繁荣;花鼓灯艺术内在的审美功能接地气,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党的方针政策好,花鼓灯艺术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经济的需求,给花鼓灯艺术插上了展翅高飞的双翼。

(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花鼓灯艺术兴盛的引擎

众所周知,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形态,其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如唐朝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文艺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其诗歌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兴盛与繁荣。1978年,中国当代历史上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件:一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另一件事是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签下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安徽凤阳县恰恰是花鼓灯艺术的故乡——发源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两件大事竞机缘巧合地联系在一起,给花鼓灯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1978年底,凤阳县小岗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了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农民就实现了温饱的目标。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了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大力支持,包产到户迅速在全省推广。淮河流域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助推了花鼓灯艺术的大繁荣。

鲁迅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和社会生产相适应。

吃饱饭的花鼓灯之乡的农民,玩起花鼓灯更加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大包干被当地农民编成歌谣《大包干歌》,成为花鼓灯灯歌的歌词,闻名全国。“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成为花鼓灯艺术兴盛的引擎。特别是在当下,花鼓灯已成为“大妈广场舞”的一种健身的形体艺术,红遍大江南北。据报载:2016年1月,安徽省舞协集中培训花鼓灯广场舞辅导员,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学习。

(二)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功能是花鼓灯艺术兴盛的内驱力

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杰出的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是汉民族舞蹈的代表舞种,其舞蹈奔放潇洒、锣鼓热烈欢快、灯歌优雅抒情、灯戏情趣盎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体说来,花鼓灯艺术有如下五个审美元素:

花鼓灯的灯歌美。花鼓灯的灯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唱腔,二是歌词。花鼓灯灯歌的唱腔借鉴吸收了泗州戏、淮剧、推剧的唱腔艺术,又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变化多端,其唱腔可以优美抒情也可以豪迈奔放,可以热情温馨,也可激越高亢,甚至是呼吁呐喊,能给受众心灵以慰藉,情感以震撼,精神以鼓舞。花鼓灯的歌词大多都是花鼓灯艺人有感而发原创的。歌词的内容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有奉承的、爱情的、劝诫的,祈福的、反封建的、赞美的、歌颂的等等。其语言风格是通俗浅白,幽默诙谐,押韵和仄,朗朗上口,是活跃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汇,总之是接地气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近年来,灯歌经过专业人员的创编后其内容和演艺领域都有所拓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花鼓灯的舞蹈美。花鼓灯的舞蹈既继承了传统民间舞蹈的婀娜多姿、眉目传神的精髓,又借鉴吸收了武术杂技的雄健刚毅,甚至有些是高难度的动作。花鼓灯的展演既能使观众欣赏到女子柔和优雅的曲线美,也能欣赏到男子健与力的阳刚美,能给观众以形体美、曲线美、节奏美和构图美等审美感受。

花鼓灯的音乐美。锣鼓是花鼓灯表演的主要乐器,丰富的锣鼓艺术在花鼓灯的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锣鼓中有大鼓、中鼓、小鼓和手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和钹等。在大型的商演中,锣鼓齐鸣,其强劲的震撼力、冲击力,催人振奋的上进力是其他任何乐器无法比拟的。

花鼓灯的锣鼓曲牌十分丰富,在演出时,可根据场地大小、演出内容的不同,随意变化。花鼓灯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借鉴、吸收、引进了管弦乐、弹拨乐、西洋乐和现代化的声光电子乐,这就使花鼓灯音乐锦上添花、多姿多彩。

花鼓灯的灯戏美。“灯戏主要有小场歌舞戏、后场小戏、花灯戏、弦子戏、推剧、花鼓灯歌舞剧等等,一般都是中小型作品。”[2]63灯戏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小说、演义、戏曲中的一部分内容,当然是有戏的内容即有故事情节的一章或一回加以改编,有点像“折子戏”;另一种则是“与时俱进”的内容。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围绕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艺人创编的小故事、小片段,如新人新事新风尚或者是社会中的反面教材。其宗旨就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花鼓灯的道具美。花鼓灯的道具很简单,有扇子、汗巾、灯伞和“衬子”等。道具虽简单,其作用却不可小觑,它装点着花鼓灯的画面美。五彩缤纷的灯伞、扇子、汗巾前后左右上下翻飞和舞灯人的艳丽服装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花鼓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她集歌曲、音乐、舞蹈、戏曲和绘画于一身,这种民间艺术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造,又服务于劳动人民的。她具有自发性、自娱性、草根性、民俗性的自然本真之美,可以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是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毫无疑问,这种独特的艺术美,决定了她具有长盛不衰,永葆艺术青春的顽强生命力。

(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花鼓灯艺术兴盛的保障

2006年,花鼓灯被国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为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开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十几年来,政府部门的文化工作者、专业创编人员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对花鼓灯艺术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理论的研究带动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兴盛和繁荣,花鼓灯艺术的兴盛又为专业创编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安徽省各级政府为花鼓灯的发展保驾护航。早在1998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对本省的文化工作发展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毫无疑问,花鼓灯艺术作为安徽省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高度重视。

为使花鼓灯艺术得到合理开发,为使花鼓灯艺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许多县市设立了花鼓灯艺术节,定期举办节日活动;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省市县还经常举办各种花鼓灯汇演、大赛等活动;高等院校的领导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也给予高度关注和热情的扶植,有些高等艺术院校把花鼓灯表演艺术列为民间舞蹈专业的必修课,有些院校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花鼓灯艺术进行整合,把花鼓灯艺术引进高校课堂,这就大大助推了花鼓灯艺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另外,政府还对传承花鼓灯艺术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奖励,如颍上花鼓灯艺术学校传承花鼓灯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国家30万元拨款的资助,更有效地激励了颍上花鼓灯艺术学校的发展。此外,花鼓灯艺术还得到地方政府立法的保护,“2001年3月,淮南市人大,专门为花鼓灯立了法,这是全国迄今唯一一部为民间艺术立法”[3]168。

(四)市场经济的需求是花鼓灯艺术兴盛的隐形翅膀

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艺术的要求,原是一种最基本的需要,从这个方面看,可以说人类有机体从本质上说有这种需求,而艺术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6]

人有七情六欲,有发泄、表达的需要,有美的追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的感情和愿望要表达要抒发宣泄,总需要一种方式,特别是在感情激烈爆发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外在的一种方式。《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以致用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花鼓灯的产生正是如此。

有需求,就有供给,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最初阶段,花鼓灯只是满足人们自娱自乐的需求,其在经历了驱疫、酬神、宣泄、娱乐、祈愿和乞讨的历史变迁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势必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所谓“市场经济的需求”,说到底还是人的需求,是参与市场经济运作的人们,通过花鼓灯艺术对市场经济的反作用,从而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得益于此,花鼓灯艺术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提高而提高。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只是写在官方文件中的一个口号,也可以付诸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如1989年,怀远县花鼓灯艺术团与圣泉啤酒厂联姻,更名为“怀远县圣泉花鼓灯艺术团”。该团在圣泉碑酒厂的经济资助下,有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蚌埠市建成“花鼓灯嘉年华”综合文化旅游区。花鼓灯是旅游区最重要的文化主体,也是演绎未来的主要元素。

新时期以来,花鼓灯艺术从场院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灯窝子走向艺术团,走向艺术院校、大学课堂,最终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这个“杠杆”在起作用。本文认为“把市场经济的需求比作花鼓灯艺术兴盛的隐形翅膀”还是贴切的。正是因为花鼓灯艺术有了这双隐形的翅膀,才能使其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以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戎龚停.沿淮花鼓灯歌舞艺术的群落生态景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4):137.

[2]戎龚停、梁家贵.花鼓灯的社会承传及其娱乐教育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11(4).

[3]刘一星.浅论安徽花鼓灯艺术[J].中国音乐,2005(2).

[4]纵艳芳,童锦,张平.安徽省高校公体课程与花鼓灯艺术整合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0(11):92.

[5]安徽省凤凰徽文化研究院、凤阳大明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凤阳[M].合肥:黄山书社,2013:10.

[6]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86.

猜你喜欢
花鼓艺术
淮岸花鼓情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幸福花鼓
纸的艺术
花鼓灯小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花鼓桥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