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莉,杜双艳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人物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话语是塑造人物生动形象的必备手段与途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女作家霍达[1]以话语为媒介,向读者展现了多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明暗两条线迸发,将人物波折的命运与爱恨交织的情感融进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变化。该作品于1991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英译本于1992年由关粤华、钟良弼[2]夫妇翻译完成,收入“熊猫丛书”系列出版。在原文所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中,以梁君璧的形象最为立体且复杂多变,但在英译本中,该形象与原文相比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本文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提取出梁君璧的全部话语,根据译者所采取的三种英译策略即保留、删减与改变,统计人物话语语料并进行分类,运用韩礼德的语气系统与人际关系理论分析梁君璧形象在英译本中的变化,再结合减少宗教冲突、减少意识形态冲突及满足国家机构翻译的外宣需要等几方面,探讨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
语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其功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3]96的观点,语言具有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能够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并且能够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胡壮麟[4]指出,人际功能可以通过语气系统、情态意义和评价系统得以实现,其中,语气系统是体现交互功能的核心,是人际意义的主要实现手段。不同的话语语气系统建构不同的人际意义,而人际关系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分。
英汉语言的语气系统存在差异,因此进行交际时由语气所建构的人际关系自然也会有所差别。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主语和限定成分是英语句子实现语气的两个组成成分。韩礼德[3]417指出四种基本的语言功能,即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并据此确立了四种语气类型,即直陈、疑问、感叹和祈使。直陈语气常用陈述句表达,疑问语气通过疑问句直接体现,感叹语气由感叹句传达,命令语气由祈使句表现。吴剑锋[5]提及目前汉语语气分类主流观点大体上秉承将句类与语气联系起来的分析思路,参照英语语法,将汉语语气分为相应四类: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并各自通过相应句类得以传达。语气可以实现言语功能以达到交际目的,也能够有效传达说话者的态度,因此在刻画人物性格、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具有突出贡献。语气的选择往往表达了说话者对交际内容的某种感情、态度或意向,体现出交际目的与交际姿态,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话语语气以了解说话者的性格特点与内心世界,直观感受人物形象。在《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译者在翻译梁君璧的话语过程中,多处对原文的句类与语气进行了转变,引起了人物情感意图与言语态度的变化,自然也会建构出与原文不同的人际关系,对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刻画产生影响。
本文在分析梁君璧话语的基础上,考察英译本中梁君璧形象的变化,力图回答三个问题:(1)汉语原文中通过话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梁君璧形象?(2)与原文相比,英译本中的梁君璧形象有何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导致梁君璧形象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是茅盾文学奖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中的子库——《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其中汉语语料利用ICTCLAS 3.0进行了分词赋码处理,英文语料利用Treetagger 2进行了词性赋码处理,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利用Paraconc软件辅以人工处理,在句子层面分别实现了平行对齐。其中,对所有省去未译的句子均用“untranslated”加以标注,以方便后期研究使用。该语料库中汉语原文的类符和形符总计分别为11 514和166 458,英语译文类符和形符总计为166 458和200 229。
本文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探究英译本中梁君璧的形象变化。首先,提取汉英语料库中梁君璧的全部话语,并根据话语类型分为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和祈使句。其次,根据梁君璧在原文中的亲属关系识别出其四种主要身份:妻子、母亲、姐姐和女儿,并对其不同身份形象侧面加以概括。随后,基于人物话语对梁君璧不同形象侧面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总结,并结合译者采取的话语英译处理策略分析译文中的人物形象变化。最后,结合多方面因素对梁君璧形象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
我们利用Paraconc软件在《穆斯林的葬礼》原文中共检索出梁君璧的话语728句,并根据其主要亲属身份对其形象进行多侧面展现,具体形象概括及话语比例详见表1:
表1 汉语原文中的梁君璧形象
由表1可知,作者霍达在原文中通过大量话语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多面、前后期性情变化较大的梁君璧形象。作为妻子,梁君璧的话语共有209句,占比28.70%。前期的梁君璧是一位温婉贤淑且善良敦厚的妻子,但在经历丈夫与妹妹的事件后变得尖酸刻薄、多疑善妒且性格暴躁。作为母亲,梁君璧的话语最多,共339句,占比高达46.6%。她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对天星过度爱护甚至爱子如命,但在儿子婚事上又狭隘自私;对新月不近人情,因宗教习俗蓄意破坏她与楚雁潮之间的纯洁感情。作为姐姐,梁君璧的话语共有118句,占比16.20%。她在少女时期对妹妹情深意重,但在遭遇妹妹与丈夫背叛后变得安忍无亲、态度多变。作为女儿,梁君璧的话语仅有62句,占比8.54%。少女时期的她天真烂漫且孝顺懂事,但在惨遭家庭变故后变得坚强勇敢、刚烈血性,能够独挡一面。
总体而言,汉语原文随着故事发展进入不同阶段,人物遭遇各种变故,梁君璧从一开始的积极正面形象变得偏向消极阴暗,感情也复杂矛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性格丰富立体且难以琢磨的梁君璧形象。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我们同样利用Paraconc软件检索出梁君璧的全部话语551句,与原文中的728句相比明显有大幅度的减少。随后,我们也参照同样的标准对英译本中的梁君璧不同形象侧面进行概括和统计,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英语译文中的梁君璧形象
由表2可知,英译本中所有直接译出的梁君璧话语共有551句,由这些话语塑造的梁君璧形象虽然仍旧丰富立体,但与原文相比,其矛盾复杂的程度有所降低。具体而言,首先,作为妻子的话语136句,占比28.70%,其善良贤淑的形象增强,尖酸刻薄之处则有所减少。其次,作为母亲的话语249句,占比45.19%,突出了人物的平易近人形象,且狭隘独断之处有所弱化。再次,作为姐姐的话语共111句,占比20.15%,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情深意重和爱恨交织。最后,作为女儿的话语共55句,占比9.98%,增强了人物的刚烈血性一面,突出了其成熟稳重形象。
总体而言,与原文中的形象相比,英译本中的梁君璧形象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正面积极的形象侧面均有所保留且有所增强,而负面消极形象均有所消减弱化。
那么,梁君璧形象上的这些变化究竟是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的呢?我们知道,话语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对话语的不同翻译处理自然会对人物的形象侧面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人物形象最终在英译本中的变化。
由数据统计可知,在翻译《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的话语时,译者主要采取了三种策略:保留、改变和删减:保留363句,删减177句,改变188句。其中改变话语内容的共37句,仅占改变策略的19.18%;而改变话语句类的共151句,比例高达80.32%。下文我们将结合译者所采取的三种策略,分别对梁君璧的不同形象侧面在译文中的变化体现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对梁君璧身为妻子身份时的所有话语及其英译进行了统计比较,并结合译者对话语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梁君璧的妻子形象侧面进行了归纳概括,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英语译文中梁君璧妻子形象侧面的变化
由表3可知,译者在处理梁君璧的妻子形象侧面时,保留的话语最多,共96句,占比高达45.93%;改变的话语仅40句:话语内容的改变仅有7句,话语句类的转换改变共33句,整体比例为19.14%;删减的话语共73句,比例为34.93%。话语内容及句类的改变和删减都引起了人物形象的改变。具体示例如下:
(1)韩太太心头火起,她的忍耐已经到了最大限度,我可是把苦处都往自个儿肚里咽,把面子都给了你们,你们倒还不答应?
Mrs Han flared up,her patience stretched to the limit.I'm swallowing the whole of this bitter pill to save your two faces.Yet you won’t give in.原句中的疑问句的显性标记“!”消失,在译文中转换成陈述句。梁君璧提出应对“丑闻”的应急方案却遭到韩子奇的沉默回应,因此情绪激动而语气强烈,她看似疑问却无问的话语将她作为妻子尖酸刻薄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体现梁君璧与韩子奇之间箭拔弩张的句子在译文却变成了以句号结尾的陈述句“Yet you won’t give in.”,原句中怒气冲冲的质问语气荡然无存,原本意露讽刺的话语也甚是平静,人物关系变得和谐,从而使得霸道刻薄的妻子形象减弱且语言更加得体。
其次,我们对梁君璧身为母亲身份时的所有话语及其英译进行了统计比较,并结合译者对话语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梁君璧的母亲形象侧面进行了归纳概括,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英语译文中梁君璧母亲形象侧面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译者在处理梁君璧的母亲形象侧面时,共保留话语160句,比例高达47.20%;改变话语89句:内容的改变仅13句,句类的转换改变共76句,整体比例为26.25%;删减的话语共90句,比例为26.55%。与原文相比,梁君璧正面的母亲形象大致保留,但话语内容的改变和删减却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冷漠无情的侧面减弱,从而使得其形象更加积极。如:
(2)天星到这会儿还没回来呢!探视?探视能探到这会儿?半夜了!我能不着急吗?自个儿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一辈子扯着心!妻子叹息着,声音从廊子下传过来,唉,,这样的天儿还非得去探视吗?一个人住院,搅得全家都不安生!
本例中,在天星去医院探视新月晚归时,梁君璧的冷漠无情形象表现得非常明显:身为母亲,她不仅没有关心新月的病情,甚至还埋怨由此带来的不便。但在译文中,类似话语全部删减未译,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展现矛盾负面的形象,反而更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随后,我们对梁君璧身为姐姐身份时的所有话语及其英译进行了统计比较,并结合译者对话语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梁君璧的姐姐妻子形象侧面进行了归纳概括,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英语译文中梁君璧姐姐形象侧面的变化
由表5可知,译本中梁君璧作为姐姐保留的话语共82句,比例高达69.49%,体现出其作为姐姐情深意重的一面;改变的话语共29句,比例为24.58%,其中,内容和句类的转换的改变分别为14句和15句;删减的话语仅7句,比例为5.93%。总体而言,与原文安忍无亲和尽职尽责的形象相比,译文中的梁君璧作为姐姐变得更加情深意重,其负面消极的形象侧面不断弱化。具体示例如下:
(3)韩太太不放心地说,一个大姑娘家,在外头可别惹事儿,踏踏实实地念你的书。
Mrs Han voiced her relief.“A big girl like you should stay out of trouble and concentrate on studying.”
本例中,玉儿因同学散发传单被抓走表现出难过低落情绪,梁君璧获悉情况后对妹妹的叮嘱充满关心,体现出作为姐姐尽职尽责的一面。在译文中,译者大幅度地保留了梁君璧的话语内容和句类,向目的语读者呈现出情深义重的姐姐形象。
最后,梁君璧作为女儿身份的形象侧面在译文中的具体变化概括及话语比例如表6所示
表6 英语译文中梁君璧女儿形象侧面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译本中作为女儿的话语较少,这主要是原文中对梁君璧的这一侧面描写也相对较少。其中保留的话语共25句,比例为40.32%,主要体现其坚强勇敢的一面;改变的话语共30句,比例为48.39%,其中句类的转换居多,共27句;删减的话语仅7句,比例为11.29%。总体上,与原文坚强懂事的形象差异不大,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如:
(4)原来呀,这是一整块玛瑙,璧儿指点着说,玛瑙不光有红的,还有白的蓝的绿的粉的黑的呢!
“See”,said Jade Girlknowledgeably,“this is one large piece of agate.You know,agate may be white,red,as well as blue,green,pink and black.”
原文中以句末语气词“呢”和感叹句的显性标记“!”表现出梁君璧女儿时期天真烂漫的一面,但译文中将其转换为陈述句,仅仅陈述事实,却丢失了原文中凸显天真的语气,使得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女儿形象增加了一丝稳重之感。
通过对比《穆斯林的葬礼》原文及译文中梁君璧的多个形象侧面,我们发现英译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原文相比变化较大,积极正面形象更加突出强调,但负面消极的一面却大幅减少。那么,译者为什么要对梁君璧的形象进行这样的处理呢?下文将从减少宗教冲突的需要、减少意识形态冲突的需要、满足国家机构翻译的外宣需要等方面进行原因探讨。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文中运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穆斯林的风俗文化和信徒的心理结构,蕴含了较多的宗教文化元素。霍达在本书的后记《我为什么而写作》[6]中指出:“我无意借宗教来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只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由此可见,《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是在整个宗教背景的大环境下徐徐展开的。原文中,梁君璧是一个虔诚而又盲目的伊斯兰教信徒,宗教干预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所呈现出的个人形象与宗教干预息息相关。然而反观西方,二战后大量移民涌入冲击了西方国家的民族结构,不同的观念和信仰触发了社会矛盾,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愤怒的穆斯林”运动,到了90年代,更是涌现出“伊斯兰威胁论”的思潮。《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出版于1992年,正是西方“穆斯林恐慌”的广泛流行期。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宗教冲突,避免西方读者产生不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省译了大量宗教内容,对保留下来的部分也进行了较多的改变处理,而这样在客观上自然就会造成梁君璧形象的变化。具体而言,译者在英译本中删掉了梁君璧话语中共66句涉及宗教内容的部分,这不仅造成了梁君璧虔诚教徒形象的弱化,也必然会造成其形象侧面的变化。
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7]。仇贤根[8]谈及国家外宣时也提及:我们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人在介绍中国的时候一定要对对象国的受众有全面的了解,不但要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还要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此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较弱,耿强[9]受到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启发,提出译本的表现以及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命运受制于双方在全球性政治、经济和文化场域里的角力。因此,对外英译时,势必要顾及译出语与译入语国家间不同的意识形态。
《穆斯林的葬礼》原文贯穿六十年间国内国际的政治沉浮与局势变化,涉及很多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但是在英译本中大多都被删减,带有政治色彩的言论与细节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例如,译者在面对原文带有政治色彩的敏感词汇与人物话语时,很多时候采取了删减策略和改变策略,像梁君璧所说的话语“外国的风俗有什么好?”及“帝国主义反动派”等都在译文中消失无踪。经此改变与删减,英译本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意识形态冲突,但是客观上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明显影响,而具体到梁君璧而言,她的暴躁性格、冷漠无情等侧面都被弱化,而保留下来的多是积极正面的部分。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属于“熊猫丛书”系列,是典型的国家机构对外翻译项目,旨在通过翻译重新塑造崭新的国家形象,并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因此本身就自带外宣目的,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适”和“顺应”[10], 以便国外读者更加积极正面地理解中国形象,而绝不能引起他们的负面解读和消极情绪。《穆斯林的葬礼》原文中涉及六十年间国内国际发生的政治变革与历史战争,而译本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当时某些西方媒体正在蠢蠢欲动,意图歪曲中国形象。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达中国正面形象,达到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的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部分历史事件进行删减处理,有意识地塑造并凸显正面形象。但是由于目的语读者对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因此这种翻译策略一方面使得读者减少了阅读中的背景理解难度,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客观变化。
本文基于《穆斯林的葬礼》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梁君璧的全部话语及英译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原文中的梁君璧形象立体丰富、复杂多变且前后期变化明显;但英译本中的形象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与原文差异较大:人物不如原文多样立体、负面形象弱化、正面形象增强,且前后期变化不甚明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造成:减少宗教冲突的需要、减少意识形态冲突的需要、满足国家机构翻译的外宣需要。
梁君璧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典型的穆斯林教徒的代表,对该人物形象的英译进行研究无疑是作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穆斯林的葬礼》作为穆斯林小说的重要代表,在国内获誉颇丰,但英译本在国外的响应不太热烈,这或许和译者的太多删减改变也有关系。我们认为,在这类中国文学作品向外翻译时,译者不仅需要考虑宗教、意识形态等因素,同时也要注重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风姿,在综合考虑之后进行恰当的翻译和传播,也许能更加经受得住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2]Huo,Da.The Jade King[M].Translated by Guan Yuehua,Zhong Biliang.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7.
[3]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6-417.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05-116.
[5]吴剑锋.语气、功能与句类[J].外语学刊,2016(2):71-76.
[6]霍达.我为什么而写作[N].文艺报,1991-04-20.
[7]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6):24-29.
[8]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2010:44-51.
[9]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67-70.
[10]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