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语文教学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学院文学院2018届教育实习为参照

2018-05-11 06:51戴孝军
关键词:母爱文本同学

戴孝军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这种实习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的一次实战化的操作演练。通过在中小学两个月的实习授课,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专业技能与独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二是使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及语文教学工作的状况,着重了解基础教育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进而培养其适应、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四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这次教育实习基本上达到了上述目的,尤其有两点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一是教好一堂课不容易,即在有限的一堂课之内,如何把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老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并且还要师生双方互动,避免填鸭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容易;二是角色转换不容易,即由学生转化为老师,由受教育者忽然转化为教育者不容易。

F学院文学院201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是从2017年9月7日到2017年11月15日,实习10周,分为见习、试讲、实习三个阶段。见习阶段主要是分配各个学生与自己的指导老师见面,确定学生授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试讲阶段主要是听课、备课、撰写教案并在本校试讲;实习阶段主要是正式在实习学校上课、听课并做好小结。

我们这次教育实习人数共187人,分布在F市内九所中学(初中、高中)之内,根据九所中学各自带队的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回馈意见来看,虽说基本上完成了教育实习的目的,但也曝露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一、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差,以致于对课文理解不透,抓不住文本的重点内容,结果讲课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讲不好,课堂效果差。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只有课备好了,才能上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然后围绕着主题思想,找出论述的重点内容,再进一步分析重点内容是如何体现主题思想的。这就如明代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提出的戏剧创作首先要“立主脑”[1]的思想,在这里,“主脑”就是“关键”“主题”“中心思想”的意思。戏剧创作首先要“立主脑”,那么欣赏文本也要首先抓住文本的“主脑”。比如这次实习很多同学所讲的课文是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这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就是“母爱”。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两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就必须梳理泰戈尔和冰心是如何论述这个“母爱”的:泰戈尔是从假如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与母亲的嬉戏来体现母子之间的亲昵、亲热之情,所以讲这篇文章时就要重点从母子之间的嬉戏中来体会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而又疼爱之情,孩子对母亲的孝顺、撒娇而又眷恋之情;而冰心则是从风雨中的红莲(指孩子)受到了荷叶(母亲)的呵护来展开论述的,所以讲这篇文章时就要重点抓住红莲在风雨中所经历的委屈和挫折,委屈和挫折越大,母爱的力量就越大。因此这两篇文章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讲,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两篇文章的同异就显而易见,这样的话,同学们容易理解,留下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但是,我们的很多同学在备课时没能抓住这两篇文章的主脑和重点内容,所以造成了他们的备课、上课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知道文章的主题是“母爱”,但是“母爱”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不清楚,所以讲解时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让同学们朗诵这篇课文,没有让大家学会怎么理解分析课文;二是没有搞懂文章的主题思想,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分析金色花和红莲上,忽略了母爱的主题,让同学们还以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而不是抒情的文章;三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针对性,有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于答;有的问题又太难,学生又不会答,搞得大家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也增加了授课老师的紧张程度;四是多数学生不知道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备课时没有把这两篇散文诗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与相异点不清楚,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效果基本上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上述授课情况的出现,并非是个别人出现的问题,而是很多同学具有的共同特征,这就充分说明: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不宽,经典原著读的不多,以致于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由于互联网、电脑、手机等的普遍使用,占用了大学生过多的时间,消耗了他们很多的精力,使得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仅限于教材书本上面的知识,绝大多数同学没有读过原著或者很少读原著。因阅读文本少,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能得到经常的刺激训练,所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就很迟钝,再加上知识积累不足,只是掌握点皮毛,所以在限定的时间内想一下子抓住文本的主题思想和重点内容是不可能的。二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也有问题,那就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竭尽全力地讲,却只有少部分同学在听,绝大多数的同学要么忙于自己的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各种证件的考试准备,要么沉浸陶醉于手机世界。几节课下来,授课的老师累得不行,听课的学生几无收获。这种授课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针对一些经典文本来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析能力,所以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欠缺也在情理之中。

二、语文课堂教学缺乏一种美感,美感的缺失主要体现于授课的语言激情不足、对文本的语言美欣赏不够、内容的情感感化力量不强、课件制作不美等。

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欣赏的教学,因为中学生心灵的塑造、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差不多都要来自于语文课程学习。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把中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让文化知识充实他们的心胸、丰富他们的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让美好的东西伴随他们一生。可见,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增加些美的因素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但是,从这次实习听课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美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具体分析有二:一是授课时的语言表达缺乏美感。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发音吐字的字正腔圆、音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舒缓等应该是其具有的基本能力。具有这样语言能力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笼罩住了学生,使得他们沉浸于其中,随着老师的情感思路去感受和体悟文本的意境世界,而不至于走神或精力涣散。我们的实习生在授课时,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流畅没有问题,但就是感觉缺乏一种情感的感染力,引不起中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出他们的热情,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即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舒缓快慢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语言平铺直叙、没有节奏感,句子啰嗦、口头语过多等。二是对文本的语言美欣赏不够。泰戈尔和冰心都是语言美大师,他们的散文诗是这种语言美的典型体现。在泰戈尔的《金色花》课文中,语言的纯洁、干净、明快而又活泼是其语言美的集中体现,如:“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到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到哪里去,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2]而冰心的《荷叶·母亲》的语言则较为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又显得有点沉重,但沉重而不消沉,在沉重中又透露出坚强无畏的精神,像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起九年前在院子里看莲花,就显得较为自然,充满生活情趣。而在重点写看红莲时又着重写风雨中的红莲的变化及其作者情感的变化:先是初雨中的亭亭玉立,接着是大雨中的左右倚斜,最后是荷叶母亲遮护下的不动摇,而作者的情感也先是由浓荫的雨天引起的烦闷,到大雨中的不适意、徘徊,最后由红莲的不动摇受感动使得不宁的心绪散尽。由于作者重点描写了红莲受到的风雨摧残,因此语言显得有点沉重,但母亲的呵护给了孩子抵御风雨的慰藉和勇气,因此“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这句话又在沉重的话题中透露出抵御任何生活风雨的坚强和勇气。但是,我们的实习生在欣赏这两首散文诗时,对其语言的变化及其心情的变化都分析得不够透彻,尤其对语言的审美鉴赏做得不好,使得很美的语言要么忽略不讲,要么讲了也讲不出味道。三是内容美没有很好地彰显出来。语文课不仅是一门审美课,还是一门道德教化课。它能在优美的艺术氛围中让人们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塑造着人们的心灵。这两首散文诗的主题思想都讲“母爱”,可以说母爱是最纯洁、最无私的。讲这两首散文诗时就要引导中学生认识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母爱的爱河中沐浴,只是自己不知觉罢了,这也更显出母爱的伟大、纯洁和无私,既然泰戈尔和冰心都以文字讴歌赞美了母爱,那么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母爱呢!这方面,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写写他们母子之间最难忘的或者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从而让大家好好体悟一下这种母爱。四是课件制作的不够美。现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应用课件是很普通的事。关键是课件制作除了要适合本课程传达知识的需要外,还要尽可能地美观一些,特别是对于语文课,课件的制作要求颜色的明暗、字体的大小、画面的布局、动静的搭配、文字的多寡等等都要和谐,以求其整体美,这样才能给同学们留下最美的印象。但很多同学制作的课件大多不完善、不和谐,要么文字太多,占据了整个画面;要么字体太小,看不清楚;要么颜色太浓,刺激人的眼睛;要么插图太大或太小,布局很不协调等。这些都是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假以时日,一定会做得很好。

总之,这次语文教学实习出现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大学生们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而有些是大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改变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课堂授课方法,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法为混合式教学法,多针对文本上讨论课,以提高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再以对比的方式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全面能力的培养,在全面的能力培养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一些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看法,不能人云亦云。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中西方的经典文本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看法,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课堂讲解,这样就得多读书、读好书。只有把经典文本读熟、吃透,才能谈得上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别人的意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毛泽东还认为古人把读书形象地称作“攻书”是有道理的,1938年3月15日,他在“抗大”的演讲中提出:“我看这个‘攻’字是有大道理的,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攻读。”攻读的目的,是对知识的精通探底。对此,他于1939年5月20日在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做过解释,他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4]攻书的到“底”之法,在挤和钻,一遍一遍地用心去读。看来,要想获得渊博的、真正的知识,就得像毛泽东一样下点“攻书”的苦功夫才行。

除了自身“攻书”以获得知识之外,大学老师的课堂教学也应该采取灵活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展开深入思考理解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能充分开发和激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方法消极因素多,危害大,要不得。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运用,既有老师针对新问题的具体讲解,又有针对某个问题的充分讨论,比如《外国文学史》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三部世界文学名著都涉及西方女性的个性解放问题。老师在讲这三部作品时就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起来上一次讨论课,题目就是:路在何方?——关于女性个性解放的探讨。老师可以列一个表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女主人公在各方面的不同(见下表),让同学们充分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解放?什么才是女性真正的爱情?应该说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最好的。

安娜 娜拉 简爱结局 死亡 出走 收获爱情作者 贵族地主 小资产阶级 平民女子主人公 贵族妇女 小资产阶级女性 平民女子经历 爱情=幸福 出走=幸福 人格独立+物质独立=幸福个人形象 感性而绝望的反叛者 理性而果断的反叛者理性而彻底的反叛者主题 1.托尔斯泰主义2.批判现实(贵族统治黑暗现实)1.批判资产阶级的道德与法律2.揭露男权主义中心霸权1.弘扬女权主义思想2.批判现实(资产阶级的黑暗现实)

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逼迫着学生去看原著、去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假以时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肯定有大幅的提升,再遇到陌生的文本就能依靠积累的知识和平时养成的感悟能力很快就能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不至于不知所云、手足无措。

二、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多理解和掌握一些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多看一些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并能基本上加以初步的欣赏。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必备的一种教育。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应该具有这种教育,因为我们的很多毕业生踏上语文教学的工作岗位后,对中学生审美教育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语文课又是一门审美教育课程,对语文课本中文本的审美欣赏水平的高低既决定了教师能否教好这门课,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学好这门课的关键。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学好专业基础课之外,还要多看一些美学史、美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掌握书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并把这些概念、理论和技能等运用于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审美欣赏中,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1.要加强审美教育中的趣味教育。大学生应该培养并增长自己的兴趣点,这也是为了工作后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比如有的老师对书法感兴趣,就可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写一手好字,对他的文字工作肯定加分,尤其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板书设计美观,学生获得的美感印象就会更深。2.要加强审美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感性的人,也就是说,在感性的层次上,激发、诱导、发展人的各种潜在的本质力量,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艺术的特殊敏锐性上,还包含着理性、道德意识的各种潜在能力。因此,对于语文老师来讲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完美形式来彰显道德力量,让中学生既能获得美感,又能升华思想。

总之,语文教学实习对实习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检验。对实习生来说,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又感到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为以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动力;对大学老师来说,既检验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又找到了教学的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打下一个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9.

[2]泰戈尔.金色花[M]//七年级语文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

[4]陈晋.毛泽东的阅读史略(六)[J].中共党史研究,2013(11):16-17.

猜你喜欢
母爱文本同学
母爱大于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特殊的母爱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