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解构思潮对当前主流文化的冲击
——兼论解构英雄的真相

2018-04-03 08:29高学德李玉红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解构雷锋

高学德,李玉红

(1.济南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党和国家越来越看到文化在给人提供精神支持、对社会和谐稳定所起的作用。早在2013年8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p156)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p36)这里新增了“文化自信”,将之前的“三个自信”扩展成“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文化与国家命运休息相关,文化的地位进一步高扬。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p41)文化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从文化自信理论提出的一系列论断来看,我党越来越重视文化对民族未来的重要影响和对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

一、文化的作用

作为国家机器必须掌握控制好本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是规范社会秩序、加强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西方理论家阿尔都塞说:“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在掌握政权同时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在这套机器中行使其领导权的话,那么它的政权就不会持久。”[5](p338)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的事实证明了文化对于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如果失去自己的文化而徒有国土疆界的国家,也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

文化及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灵魂,是社会发展道路的旗帜,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成熟的文化理论主张或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理论主张、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需要建构与自己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这是国家发展改革中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问题。任何文化都会带有政治归属色彩,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重视文化的政治归属性。

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差异一度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其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差异。但伴随社会逐渐转型,尤其是物质丰富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明显,文化追求成为自觉。但不同群体在文化追求过程中也出现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文化归属的冲突。当前的诸如女权运动、同性恋运动等与以往反剥削、反压迫的阶级斗争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标准,即文化的标准,与性别、民族、种族、族裔、性等文化身份的归属有关,属于文化身份之争且带有显著的政治意味”[6]。当前的很多政治运动形式很多已不再是阶级、党派或社会制度的斗争,而是有了更广、更深入的文化背景,他们的斗争往往是不同人群的文化身份、文化归属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文化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甚至是制造麻烦的根源。

二、受解构思潮冲击的主流文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思潮强劲地冲击着中国的文化。在影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中,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后现代思潮已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思想理论的交流中,在大众文化的世界性发展中进入了中国社会,思想理论界和文化领域,使中国文化无论在形式、话语范式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日益彰显出后现代的特征。”[7]当前,文化多元使得文化的内在变动不平衡导致对解构的内在追求,与解构主义标榜承认差距和误读、搁置是非判断、追求自身自由、不受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不以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者文化,对文化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的倡导不谋而合。有学者指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及逐渐形成的“后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电子媒介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的特性与此类社会现实具有天然的适应性。”[8]

解构主义的价值在于保留了人作为主体的个性批判精神,用充满个性色彩的理性思维去探索历史本真。同时,解构主义的反作用也更为明显,即引导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拼凑历史,割断自己与历史的联系,进入到破坏性、无力的现实中,嘲讽自己立足的文化,导致消解崇高,增加了虚无感。因而解构主义对历史的贡献可谓善恶并杂。在解构主义观念影响下,有人把历史看做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用自己所谓的学术新观点去解构或揭秘某些历史定论,或故意用一些反常的思维去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都给主流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以雷锋和黄继光的故事为例,有人以“还原真实历史”的名义“爆料”雷锋和黄继光。说雷锋年少轻狂、爱炫耀、爱摆拍、谈恋爱,有很多缺点,有七情六欲,不像官方宣传的那样伟大,更有甚者,说雷锋的事迹是捏造出来的。一个署名“穆正新”的旅美人士近年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提出多个疑点,如说雷锋日记涉嫌伪造。他对黄继光则质疑人体承受机枪枪口的冲击力而不倒,违背人体物理规律。黄继光堵枪眼后,一条腿打断了,脊柱骨都打断了,而且遗体经过了70多天,即使是有人照相,遗体也根本不可能立得起来……这些质疑看似很合理很严密,但背后的意图是什么,让人不自觉想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去。

除此之外,赖宁、刘胡兰、邱少云、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我们都在教科书上学习的英雄人物,也被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寻找真相”的名义解构,包括后来的焦裕禄、任长霞等。甚至用段子的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嘲讽。流传的关于董存瑞的笑话,说董存瑞所拿的炸药包有一面是涂着胶水的,董存瑞举起炸药包要将其粘在碉堡上时,不小心弄错了,手掌粘在了炸药包上,结果导致被炸死。刘胡兰是因为面对敌人的威胁,乡亲们后退了一步,把刘胡兰显了出来……严肃的话题变得充满戏谑和无厘头,在与庄严的记忆对比中形成恶俗的喜感。恶搞英雄的轻薄调笑如洪水猛兽突破了承受底线闯出意识形态的防线,无形中用无原则、无深度的恶俗段子,颠覆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这种即时的感性娱乐文化的蔓延还易导致人们对传统社会历史道德责任的淡化,会使社会进步缺乏可持续的动力。”[7]但是,“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7]

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深的人而言,网络的某些言论可能会使他们误认为是真的历史存在,即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无形中就会动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破坏安定的社会局面。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上指出:“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3]要“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3]。

三、关于解构的原因分析

解构英雄是解构主义倡导者一贯的主张。“当德里达致力破解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模式时,往往是褒扬其中被排斥受挤压的方面,而贬抑其中被抬高受崇奉的方面”[6]。网络时代话语权的转变,再加上西方英雄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一方面,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影视剧中的英雄们日益个性化、娱乐化;另一方面,现实中英雄正在被一些人无端地嘲讽、污蔑和攻击。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话语权的转变——人人都可以发言,也让信息变得繁杂和轻佻。对于解构英雄,笔者认为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第一,主体价值观的多样性造成了故事意义的多样性。与虚构的文本故事一样,历史事实也会留下诸多空白点,有待人们去用想象填充。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特别是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因条件所限,当然不可能如现在这般全程拍照、录像。同时,由于记述者的多角度记录和记忆偏差,在一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一些出入。每个人以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去推断就会衍生出不同的历史故事。

解构主义“将本能置于理性之上,将肉体置于精神之上,将潜意识置于意识之上,将人性置于法权之上。”[6],从自身生物性的角度去看待人性,去解读英雄,企图证明英雄也自私、也有七情六欲。用“西学”生物学的理论来试图解释什么才应该是“人性”,把“爱惜生命”和“追求个人价值”看成是正常的“人性”。

第二,由于“人不奇不传、事不奇不传”的人类历史共性,曾经的英雄对当代人而言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大家对已经流传的英雄传奇故事已经了然于心、司空见惯之后,很多人又想绕道故事的背后去搜求传奇之传奇,用猎奇的心态去探究熟知的英雄。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恰巧迎合了人们的心理,观点只要新奇、“搏出位”,往往就能在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部分人将“发掘的真相”通过网络散播,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第三,一些公众人物如明星、官员经不起历史检验而形象倒塌,导致人们不再崇拜英雄,不愿相信那些光鲜亮丽的正面宣传。此外,有些消息得不到及时公开,因而人们更愿意相信一些空穴来风的小道消息。部分人将党与群众关系简单理解为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自然容易产生对立或敌意。“毫不奇怪,后现代对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边缘性以及异质性的强调,深深地吸引了那些发现他们自己被边缘化、被排斥到理性、真理和客观性声音之外的人。”[9](p232)部分民众不愿相信主流话语,或本身失去表达自己内心意愿的机会,他们在寻求一种变形的方式宣泄情绪或观点,解构主义影响下的话语成了他们认可的选择。

第四,与文艺作品中英雄逐渐平民化、个性化、多样化不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塑造大都似乎仍停留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中。塑造英雄高大全式的一方拒绝承认人性的复杂性,不允许英雄人物有一点瑕疵,导致英雄离人性的真相越来越远。此外,长期以来,中国英雄的牺牲精神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幸福为代价换来的,这种英雄的奇迹是很难复制的,也是难以超越的。因而,人们对英雄似乎总有距离。

四、应对解构的策略

第一,在文化建构中必须要重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如果任解构英雄的现象继续蔓延,久而久之歪曲的解释则占据了主流,这必将影响到整个意识形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3]为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英雄,维护英雄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正向作用。

第二,要用我们的证据来对应别人的质疑。国际先驱导报第789期《今天的英雄该如何塑造》中就提出:“任何时代都离不开英雄,而如何塑造英雄,显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10]其对刊登在《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4期的《被“修改”的雷锋》一文进行了反驳。《被“修改”的雷锋》借权威人士——建构雷锋形象的代办人张峻(原是沈阳军区一名宣传干事,与雷锋有过9次接触,为雷锋拍摄过223张照片)挖掘了雷锋形象背后的政治原因,“那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三年饥荒,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急需一个光辉的典型鼓舞士气。而雷锋的出身和表现堪称完美代表”。因而,为了宣传需要对雷锋形象(雷锋照片)进行刻意修改。虽然爆料了“雷锋爱美、爱照相”的特点,但报道也显示出雷锋的事迹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是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补拍了照片,或对照片进行了人工修改、合成。

与此同时,那些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搜集的史料与物证,也很好地回应了所谓的“质疑”。比如,有多位目击证人亲历刘胡兰就义场面,军事博物馆已收藏有“黄继光牺牲后遗照”……这些逐步挖掘出来的严谨史实,都能证实英雄的事迹。因此要引导人们认识到无端、任意的“怀疑论”并不是真学术,而是对历史真实的残暴践踏,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恶意误导。因此,在阅读一些新的解读时我们要有辨别力,不能随意地猜想,并且除了求真之外更要求善,了解言说者的真实政治目的,应是理性阅读的重要技巧。

第三,要正确看待历史。现实生活中,人们宁可了解水浒故事和外国电影中的英雄也不愿关注现实的英雄人物,宁可追星也不愿驻足看一下英雄的实际宣传。笔者认为,不能把历史当作虚构的作品来看。对历史事件充满怀疑,对真实存在的历史进行解构,瓦解的是民族的文化根基。对历史进行解构比对文本、文学艺术的解构更加可怕,断裂、变形我们存在的历史,会破坏自身的文化信仰,导致现实中人会变得精神无力或精神的极端狭隘。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终究离不开文化中的精神榜样因素。

五、结语

从事实来看,文化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精神的作用在于凝聚力量,激发斗志,给人前进的动力。有了精神信仰才会有坚强意志和斗志,奋发地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有助于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而文化自信的建设就在于重新构建精神信仰,恢复历史本身的庄严性与神圣性。但能对社会主义文化提供精神支撑的不是靠虚构的故事,更多的是靠历史真实人物,尤其是英雄式人物的支撑。任何意识形态都塑造自己的英雄作为自己文化的顶梁柱。因此,文化建设中要重视英雄人物的精神激励作用,为强大祖国建设提供精神滋养。

面对解构主义,既要看到它在解放思想、培养人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其瓦解人们精神信仰的消极作用。对此我们需要进行自我的整合调整,提出我们自己的文化要求,加强主流话语。构建新文化领导权的核心是构建话语领导权,如果主流话语缺席,就会有个别的集团把自己的主张利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把历史材料进行拆解变形,形成与主流话语抗衡的危险局面。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是面对文化多元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文化后现代的反思与反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中阶级性的必然表达,也是执政党在政权特质和归属方面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p155)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要用足够的文化给养,为理想信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在当前多维度的文化格局中,要注意保护多样性,增强包容性,吸收精华。但融会贯通中也要有一以贯之的主旋律作为意识形态的底线,使社会主义文化力量得以发挥。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注重文化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尤其不能割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滋养和中国特色现代中国的特征。中华文化应在自己合理定位基础上,从自身文化框架出发,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吸纳有利于自身的观点和要素,充实自身文化。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解构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还原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解构“剧本杀”
重塑与解构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