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榕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的独特声音传播到西方国家必不可少。政论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和各项政策的重要窗口。张建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是指全球化背景下以汉语作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言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各种外交媒体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1]王宁先生亦指出:“在当今中国,翻译的重心已转向中译外,尤其要通过‘文化翻译’的强有力手段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文学精品,从而使得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为世人共知。”[2]王宁先生所指的“文化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翻译”是指一种跨文化交流,译者是两种文化交流的中介(mediator),翻译是文化沟通的手段;狭义的“文化翻译”是指文化特色词汇和表达方式(culture-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的翻译。外宣翻译不仅影响着国家形象,也关乎文化输出以及国际认知。跨文化、跨语言传播内容的一大载体是翻译话语,如何让我们的译文成为外国人可理解、可欣赏、可接受的话语,是翻译研究不容忽视的一大课题。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语料,从狭义“文化翻译”范畴进行微观分析,探讨直译法、释义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的异同,进一步研究政论外宣中译外如何考虑国外受众对异文化的期待心理,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语言感染力,以及如何促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将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的优化视作当务之急,着力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并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与国际地位的崛起,使得国际社会日渐聚焦中国,愈加关注当代中国将发生的变化,以及发展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围绕治国理政主题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有关新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为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国务院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重要政治文献,并于2014年10月正式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间的各类讲话、演讲、答问等共计79篇,所选篇目分为18 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按时间顺序编排,均为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主要关注点。[3]同时,外文出版社以中、英、俄、法、德、阿、西、葡、日等9个语种将此著作全球同步发行,使之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一部政治文献。八个外译版本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下中国发展理念、执政方针和内政外交政策的有效窗口,也是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经典文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海外的发行反响热烈,评价极高,在外媒评论中收到了积极的反馈。其中,英译本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4]销量最大,其翻译工作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外文局优秀翻译专家组成的官方翻译小组完成,代表了当下中国政论外宣翻译的最高水准,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对该书的英译进行文化翻译研究,可以对今后的政论外宣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常常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是常用的政治演说技巧,更是其演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也不例外。习近平主席各个时期的讲话都大量引用诗句和习、俗语等中国特色词汇。这些诗词歌赋、俗语、习语大都结构工整、对仗,富含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底蕴,统称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
方梦之给“文化负载词”下的定义是:“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人物名称等,以及现行的俗语、习语。”[5]著名语言学家王还指出:“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文化负载词,这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它是这一特定文化的产物,在其他文化背景下难以找到对等的表达法。”[6]可见,文化负载词体现了特定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容易在目标语中形成“文化空缺”。
由于汉、英两种文化背景的迥异,许多具有汉语民族特色的词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能指符号,很难完整地向目标语读者展现中国文化信息,翻译不当还容易引起误读与曲解。而且这些文化负载词大多是原文的实际内容,表达原文的主旨,不可随意增删补改。那么,对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大量使用的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应该采取何种文化翻译策略?是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突出源语文化特色,还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让作者靠近读者?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早在1813年《论翻译的文化》一文中就指出,对于一个译者来说,他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7]364美国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aurence Venuti)从此处得到启发,在他1995年出版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策略。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8]以上种种疑惑,正是下文要着力研究和阐述的政论外宣翻译策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内容涉及面广,涵盖面宽,信息量大,除了古诗词外还大量运用汉语连珠四字结构,即连续使用四个音节组成的汉语成语。这种连珠四字结构文字简洁却寓意深刻,大多平行排列,一气呵成,甚至形成小句间的对偶之势,语气强烈,使文章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与英语的句式展开方式形成鲜明差异。英语是拼音组合文章,字母和音节多少不一,字形有长有短,并且已约定俗成,不可随意增减或改变,不然字不成形,词不达意。而且英语句法严谨,词形固定,句式和词形若随意删减或改变,则会导致句法紊乱、语义不通,加上英语不重音韵,因而很难有结构对称、音韵齐整的表达。[9]这也是为什么汉语四字结构在英语中很难找到音、意、形均对等表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汉、英两种文化迥异的背景下,要传神地翻译好这种四字结构,着实难上加难,但却是政治文献翻译中无法回避且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下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策略皆是针对上述种种原著特色分类阐述,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一一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在政论外宣翻译中,如何挖掘原文内涵,寻找恰当的译语表达,即便是语言功底扎实的译者,也时常力不从心。政论外宣翻译的难点之一,即在于译者既要传神译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同时又要保留时政文体的准确性和严肃性,还要努力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此,政论外宣翻译更有助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思维的跨文化传播。从文化翻译视域下探析政论外宣翻译,应立足文本综合考量各种适宜的文化翻译策略,使译文能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信息,并能很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以便达到良好的政论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基于此,政论外宣翻译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处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着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征,其内涵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在英语文化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它们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给政论外宣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草根文化”(grass-rooted culture)等,在汉译英此类词汇时,是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这是汉译外研究中文化翻译策略的一个争论焦点。此类争论应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处理,分述如下。
文化翻译的实质应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正如季羡林在中国译协举行的“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所说:“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永盛不衰,就是因为,通过翻译外来典籍使旧文化中随时能注入新鲜血液。”[7]365同理,面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时,从文化共性角度考量,采取直译法也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举例如下:
例1: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老好人”、“推拉门”、“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事业还怎么向前发展啊?(p.416)
译文:How can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proceed if there are a lot of “nice guys,” people of “smooth character,” those “who always pass the buck to others” or act like “weeds atop the wall?” (p.466)
以上四种人的汉语表达法有其习语固定性方面的程度差异,“墙头草”和“老好人”是长期沿用的固定习语,“圆滑官”的习语结构固定性其次,“推拉门”是较新的比喻。因此,英译偏向解释性的“直播”,尤其是“weeds atop the wall”给英语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让英语读者自己去体验中国特色的隐喻,不会造成理解障碍。
例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p.127)
译文:“It takes one year to grow grain, ten years to grow a tree, and a whole lifetime to nurture competent people.” We should mak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 top priori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141)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大多汉语连珠四字结构不可能译得历历具足、字字对应,很难做到既保留原文的意义又不改变修辞方式。因此,大多数连珠四字结构英译均采用意译的方式,改变原文句式,以译出原文实际内涵为准则。而例2译者却顺应原文句式,字遵句从,一字不漏,采用了三个并列句式,与原文的三个并列对偶句在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译文与原文可谓是形式一致,意义准确,语言地道,实为佳译。但值得指出的是,像这种字字对应的译法并非连珠四字结构英译的主流策略,在英译文中大多还是采取“舍形取义”的意译手法予以适当变通,保证译文准确达意、通顺地道。
释义法即“阐释性”译法,适用性很广。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又无法将原词加以引申、替代或直译移植时,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7]144采取释义法即可解决译入语中无对应词的矛盾,还可对某些词的背景或特殊含义加以必要的解释。外宣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理解问题,更要对特有的文化因素进行阐释。虽然直译法最有利于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元素,但人类文化除了共同之处还有许多民族文化差异,因此采取适当的释义是政论外宣翻译中必须的补偿手段,不仅在译文形式上与原文对应,也可体现出文化的内涵,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
例3:常言道,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p.378)
译文: As the saying goes, one must discipline oneself before disciplining others, and 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 (p.417)
习近平主席演讲中引用的汉语习俗语,是其思想表达的核心内容,因此不可随意篡改或删减。但此类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化语词有着特殊的背景和内涵,只有通过恰当的解释说明才能被译语读者理解,所以译者必须根据需要合理使用释义法。正因如此,此处译文采用阐释性的方法,用直接引语的形式译出。这样的译文读来不像地道的英文,多多少少体现了“Chinese English”的特色,但是却能准确明晰地向译语读者传达源语文化内涵,还使译文增添了几分新奇色彩。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舍此别无他法。程镇球先生也认为,政治文献类权威文本的翻译不在于读起来像不像翻译,而在于是否是好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原文。“把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译成英语,要求译文像英美人写的文章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10]这就是“阐释性”译法留给我们的遗憾, 终归只是一种阐释, 没有汉语原文那样朗朗上口与上下文融为一体,汉语原文美感有所遗失。
在政论文体中有许多数字缩略语,例如“一带一路”“ 两个毫不动摇”等,这些都是中国时政新词。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外宣翻译传播中国声音,西方受众也希望能通过媒体了解当下中国发展的内政外交政策。基于此,此类数字缩略语的翻译不能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应该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将中文里所隐含的信息在译文里加以明晰化。这样翻译不仅贴近原文形式与意义,也考虑到西方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把中文里所隐含的相关信息在注释里加以详细诠释,加深译语读者的理解,达到外宣翻译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例4: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加大中亚、中东、美洲、非洲等油气的合作力度。(p.132)
译文:In addition, China will encourage energy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expand oil and gas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the Middle East, the Americas and Africa. (p.145)
Notes:“One Belt and One Road” refers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刚出台时,没有注释断然无法释疑,事关中国全球战略定位,必要的注释是不能吝啬的。因此,注释虽为翻译下策却是译者职责。
例5: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p.79)
译文:We must adhere to the “two unswervinglys” in order to continue and improve our basic economic system.(p.87)
Notes:The “two unswervinglys”are: We will unswervingly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unswervingly encourage, suppor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ublic sector of the economy.
“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国时政新词,最佳方法就是采取直译策略,贴近原文形式与意义,这种“数词+名词”的结构也符合英语语言规范。同时,译文通过文后加注的方式,把中文里所隐含的相关信息加以详细诠释,加深译语读者的理解。
意译是忠实于原文内容但不受原文形式和风格束缚的一种翻译方法。译者在理解原文内涵后,选取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贴近译入语读者文化认知,归化意译政论文体中特有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达到跨文化交融的目的。
例6: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住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觥筹交错之后还要“意思意思”。(p.370)
译文:Some demand excessive receptions, stay at expensive hotels, eat all sorts of delicacies,drink fine wines and then take bribes. (p.407)
“意思意思”从汉语文化内涵看,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中国读者深谙其中隐性意义,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明白“意思意思”的潜台词就是收受贿赂。因此,意译法译出潜台词,可谓拨去迷雾见真相。
例7: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p.394)
译文:Public funds must be used for public purposes, and not one cent should be spent on seeking personal gain. (p.438)
“公款姓公”的意义中文读者可谓一目了然,然而英语文化中却无与此对应的表达,直译势必造成文化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意译法译出其内涵更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厘”是汉语钱币计量单位,而且时代久远,现己基本不用,直译也只会给读者增加不必要的文化理解负担,此处译为cent,既译出原文意义又通俗易懂。
在汉语句式中,会经常使用词汇的重复来达到特定的强调作用,亦或使用排比结构增强气势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即出现了大量的词或短语的重复,如若全部直译成英文,译文则显得累赘。译者应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汉语重“意合”,多并列句,少关联词,行文中的逻辑联系具有隐含性,通过重复用词照应上下文;而英语重“形合”,多主从句,篇章的逻辑联系具有外显性,上下文通过省略、替代、连接词等方式衔接照应。[11]因此,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目的出发,突出英文的行文特点,采用省译法。化繁为简省译略译,可以在把握原文实际内涵准确传译原文意义基础上,合理删减促进交流,有效实现译文跨文化传播功能。
例8: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p.93)
译文: We stress the need to have confidence in our path, in our theories and in our system.In other words, we need to have strong will power and faith.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need a strong material power that bolsters such will power and faith. (p.104)
原文接连三个“自信”重复表述,符合中文行为习惯,翻译时若直接照搬,即翻译成“have confidence in our path, have confidence in our theories and have confidence in our system”,这样过于啰嗦累赘,不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英译文仅用一个“confidence”,使译文简洁明了,意思表达清晰。
翻译家王佐良认为,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因为“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12]。在政治文献英译中,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对原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为了便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译者翻译时需要进行必要的増补性文化翻译。因为增补作为一种极其灵活的句法变通手段,在特定上下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与其基本作用机制有关。增补的基本规范是:有助于意义的全面转换,有助于语言结构的适度优化,有助于适度提高目的语的可读性,有助于接受者的交感及接受者的审美参与。这四项原则与标准相辅相成、相互制约。[7]212
例9: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见到大家感到特别亲切。(p.63)
译 文 : We Chinese often say, “Your eyes brim with tears when you encounter a fellow townsman in a distant land.”It makes me feel at home to meet you today.(p.69)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对于深谙中国文化的读者含义不言而喻,而对于英语读者,理解却稍显晦涩,需要译者增加相应的译文来解析其文化内涵。上例中的黑体部分为增译内容,尤其“at home”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深意,这样的增译是文化翻译时必不可少的,译文更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不可逆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加深。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需要翻译在其中架起桥梁,因此,通过适宜的文化翻译,减少文化障碍,消解文化冲突,是新时代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黄友义先生所言:“外宣翻译人员最应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里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逐字逐句机械翻译,而应是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13]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语料,进行英汉比较,大量译例说明政论外宣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比对、研究,有的放矢地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各种方法可侧重使用或融合并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对文化交流提出了新要求。中国要以坦荡的胸怀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也要积极向外译介自己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国际话语权。只有通过文化沟通与交流,才能增进了解,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积极客观的形象。政治文献翻译是外宣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也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性一步,因此,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相信在未来的翻译研究中,政治文献的文化翻译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其无穷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