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

  • “隐身”的基石:中国早期报纸对报刊政论的影响探析
    :晚清时期,报刊政论历经了从南洋漂流到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并渐进影响开明官绅和先进文人的发展历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法,以1815年到1874年创办的报刊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阶段创办的报刊对我国报刊政论的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报刊不仅从社会人才、读者的外部条件等方面为后期报刊政论夯实了基础,也从立意、语言等内部条件之下酝酿并引领了政论发展之路,为日后政论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在华外报;政论;清末报人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今传媒 2024年1期2024-01-16

  • 建党百年政论片的视觉修辞及功能实践研究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例
    聚力量。一、关于政论片与视觉修辞政论片是塑造国家形象、宣传国家执政理念、总结社会成就、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视觉修辞则为政论片提供方法论实践,强化政论片的宣传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对我国政论片、视觉修辞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1.政论片发展脉络。政论片即政论纪录片,具有鲜明的政治理论色彩,集思想性、时代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根据内容划分,政论片分为人物类政论片、事件类政论片和理论类政论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属于事件类政论片,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

    传媒 2023年6期2023-04-12

  • 新时代电视政论片《青春之岛》剪辑与传播的有益启示
    66073)电视政论片是具有强烈政治理论的纪录片,广泛使用于宣传社会各行各业的重大报道中。以宏大的叙事和表现主题类的题材鲜明的论证思辨为特色。为生动展示青岛这座青春之岛的历史脉络、时代烙印和城市精神,青岛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四集政论片《青春之岛》。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春之岛》采用矩阵式的传播方式,电视收视率和网络收视率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新时代电视政论片的剪辑与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严谨的结构呈现政论主题主题是政论片的灵魂,题

    新闻传播 2023年2期2023-03-22

  • 名嘴泛滥,岛内政论节日颇具争议
    热度前十名的岛内政论节目主持人。政论节目在台湾一直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种类之一,可以说深深影响到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既是一种岛内社会文化的体现,同时也争议颇大。根据“网络温度计”的统计,这3个月以来,排在岛内网络热度第一名的是与民进党关系密切的周玉蔻。日前,她因揭发国民党台北市长参选人蒋万安父亲的陈年绯闻而激起负面声浪,尤其是一场与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王鸿薇在台北地检署前的10分钟对骂,让许多网民表示比黄金档节目还精彩。不过,此举虽然使周玉蔻主持节目的收视率大涨

    环球时报 2022-10-102022-10-10

  • 新时代我国政论类主旋律纪录片价值导向研究
    攀新时代背景下,政论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价值引领,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对象为2012年11 月至2021 年底央视播出的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观导向作用的政论片,共26 部作品。(见表1)这26 部新时代主旋律政论片在制播上具有重大创新,可视为新时代主旋律政论片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表1 新时代政论类主旋律纪录片样本汇总表一、 价值导向背后的理念解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纪录片表现的主要内容,常常

    视听界 2022年4期2022-08-10

  • 政论片融入高中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
    与实践应用能力。政论片能够以经典的案例方式立体化、直观化、生动化为高中生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并且能够激发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让高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生[1]。如何让政论片有效融入高中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各个环节,已然成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与仔细探究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一、解读政论片融入高中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教学价值1.能够充分传递优质政治信息促进高中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期2022-03-03

  • 汉初诏令对汉初政论散文的促进与影响
    社会氛围,让汉初政论散文出现与时政紧密相连的特质,催生了灿烂的汉初政论散文。一、诏书营造宽松开明社会环境(一)营造汉初稳定、积极的社会舆情。据全汉文对汉初四帝(高帝、惠帝、文帝、景帝)诏书初步统计,约86篇,其中高帝33篇,惠帝1篇,文帝37篇,景帝15篇。总体内容是安定天下,“授官选贤”,体恤百姓,宽刑薄赋等。汉初诏书总体风格如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气势恢宏,立意高远,霸气十足,充满庄重、庄严、正义与正气的文体特质。如:何其刑之楚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2022-02-28

  • 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的突破与创新
    部脱贫攻坚题材的政论专题片。该片于2021年2月18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片叙事宏大,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故事。作为一部新时代的精品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资源整合、素材处理、叙事方式、技术呈现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一、新时代背景下政论专题片创作面临的困境从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一件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要在其阅读中实现。政论专题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理论性非常好,但是大众传播效果却

    视听 2022年9期2022-02-18

  •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评论;议程设置;政论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是其重要职责。党报不仅要为广大受众提供权威的消息报道,还要给人们提供意見、观点和思想。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在新闻传播中承担着传播主流思想、观点的重任。一、党报评论应理性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客观理性地发挥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议程设置是指媒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事件和问题进行重点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这是大众传播

    新闻世界 2022年1期2022-01-19

  • 让我们把晨钟敲得更响
    性不够,文本风格政论体太强,不像戏;歌剧性不够,舞台呈现像清唱剧,不像歌剧;情感过于单一,激越昂扬一贯到底。2018版《晨钟》是一部“政论体”歌剧。政论体戏剧无可厚非,作为“百花园”中的一品,聊备一格、独领风骚。“政论体”的歌剧《晨钟》是有特色的,只是立体呈现在舞台上后,失去了通常大歌剧固有的品相,像是一部“清唱剧”了——可能是“政论体”阻滞了“戏剧性”的呈现与“歌剧化”的发挥,阻滞了“歌剧化”所必需的“情感表达”的渠道。“情感表达”,无非是“家国情怀”与

    歌剧 2021年3期2021-07-06

  • 媒体脸谱
    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播出2月18日至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首播。该片以政论和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诠释“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播出2月13日起,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制作的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开播。节目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成果的考古项目为主要目的,聚焦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2021-03-26

  • 政论片融入高中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
    质和发展方向。而政论专题片将国家政策与民众生活结合在一起,把较难理解的理论变为通俗易懂的视听画面,有助于增强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的理解与认同。将其融入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必将增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实效。1 政论片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处于价值多元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引领至关重要。政论片是以大众传媒为平台,传播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观念,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较强的理论性、政治性的纪录影片。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政论片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1-14

  •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政论翻译研究
    原则视角切入,以政论为研究对象,探究外宣翻译的翻译方法:减译法;更新语料库。关键词:外宣翻译 “三贴近”原则 政论 翻译方法一.引言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国家话语体系必然会打上新的时代烙印,如何处理这些时代烙印是外宣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从国家形象视域下研究外宣翻译策略(余秋平,2016;胡妤,2018),也有学者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研究国家外宣翻译(张戈,2015),还有以黄友义为主的学者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2020-09-26

  • 《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
    编辑室副主编打造政论的“价值增量”“凡有大事,必看任仲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任仲平文章《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描绘出改革开放40年激荡人心的壮丽画卷,阐释了改革开放“最复杂也最成功”的深层原因,凝聚起改革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在创作过程中,任仲平写作小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坐标中考察改革开放,努力展现历史纵深的波澜壮阔,追求针对现实的力透纸背。我们深深感到,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政论的“价值增量”,才能更好构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2020-01-11

  • 《这就是中国》:创新政论节目表达
    严肃的政论节目,能赢得年轻人的喜欢吗?日前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的东方卫视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研讨会给出了肯定答案。《这就是中国》由东方卫视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视频工作室和观察者网制作,是国内首个采用“演讲+真人秀”形式呈现的思想政论节目。“为什么中国人‘一出国就爱国’”“好民主才是人民之福”“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香港局势:自助者天助之”……节目首创时政脱口秀的形式,内容紧扣大众最关心、在舆论界长期以来争议不断的问题,以人物亲身经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12期2019-12-26

  • “台湾名嘴”:两岸统一,“台独”将连夜缝五星红旗
    户籍”。她主持的政论节目《夜问打权》也正式停播。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夜问打权》是台湾中天电视制作的一档政论谈话性节目,也是台湾政论节目中唯一以公开主张“统一”和反对“台独”为核心的电视政论节目。近年来,该节目播出一直都在被施压,三次更换频道,未曾想依然保持很高影响力,受到全球华人的关注。对此,黄智贤回应:我觉得90%多的“台独”者,一旦确知明天要统一了,今晚将彻夜不眠,在家缝制五星红旗,甚至赶快上社交软件,说我如何支持“一国两制”。黄智贤表示,民调显示,6

    新传奇 2019年33期2019-09-11

  • 台湾政论节目发展历史及其当今乱象
    李文韬一、台湾政论节目发展历史(一)1949—1986 集 权 话 语时期国民党迁台后,在台湾地区实行了38 年的戒严,并通过“党禁”“报禁”等手段严格约束民众思想与言论自由。这一时期,媒体是国民党政策宣传的喉舌,所有与官方意识形态不符的媒体都被禁止与打压。这一时期民众收看的是“老三台”,即有党、政、军背景的三家无线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台湾省政府”背景)、中国电视台(简称中视,隶属中国国民党)、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军方背景)。本时期已出现

    统一论坛 2019年6期2019-03-12

  • 试析政论纪录片的产业化可能性 ——以央视十九大系列献礼片为例
    目评选结果显示,政论纪录片成果斐然。《辉煌中国》、《巡视利剑》获得优秀系列片类,《强军》、《大国外交》获得优秀理论文献片类,《将改革进行到底》获得优秀长片类与优秀撰稿类。这5部作品均是十九大的献礼片,它们摆脱了呆板生硬的说教模式,运用宏大叙事与平民视角相结合的手段阐释党的英明政策,灵活运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宣传主旋律,在重大主题宣传、院线商业运作、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凸显了一些新特征,值得关注研究。一、政论纪录片呈现的特征(一)弘扬重大主题。政论纪录片

    文化与传播 2019年4期2019-01-10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
    八战略”15年》政论纪录片的后期基本敲定后,我的同事桑海斌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政论纪录片的剪辑界面以及一张病假证明。三个月的时间,三集政论纪录片——连续的高强度剪辑工作,让身体终于发出了抗议。时间紧、资料线索庞杂、理论站位高,《“八八战略”15年》政论纪录片工作组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写稿组、摄制组、剪辑组的协同努力下,最初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也一步步完成了。三次封闭,做梦都在看材料时间紧,是这次政论纪录片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往,一部专题片的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8年12期2019-01-05

  • 政论片在政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
    接受信息的主流。政论片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呈现方式,从以政治为主题的动漫类专题片《国家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到中央主流媒体如央视新闻客户端《V观》栏目的微视频政治传播,再到献礼十九大的几部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辉煌中国》《强军》《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的出现,可以看出,政论片的集中出现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作为以阐述政治话题、传播政治观念为主要内容,以多种符号表达观点的视听作品,政论片在传播政治理念的过程中

    传媒 2018年4期2018-08-15

  • 台湾政论节目:花钱买来的露脸机会
    的另一个入口便是政论节目。“要有支持度,必须先有知名度,参与政论节目是有志从政者的最佳曝光平台和跳板之一。”“立委”变名嘴“台北人不喜欢走上街头,台北人喜欢窝在家里看政论节目。”几年前,一场造势晚会上,蔡英文曾公开抱怨。所谓“政论节目”,顾名思义,便是主持人与受邀嘉宾一起评论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一段时间内,台湾的政论节目算得上是世界级的“政治奇迹”,甚至有外媒称,臺湾民众对政治有“举世罕见的热情”,对政论节目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股“热情”始于19

    新传奇 2018年6期2018-05-14

  • 新媒体时代政论片的创作与传播 ——以《巡视利剑》为例
    □ 张晓芳政论片,也被称为政论专题片或者政论纪录片,是指以政治为主题,针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传播的、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色彩的、以纪录片的形态进行呈现的艺术形式。①《巡视利剑》是中央电视台与中央纪委宣传部合作拍摄的第三部专题片,也是央视为迎接十九大拍摄的系列政论专题片之一,于2017年9月7日至1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央视新闻”新媒体各平台稿件阅读量达2200万次,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800万次,微博话题“巡视利剑”阅读量超5700万次。本文将着重从主

    视听 2018年9期2018-04-01

  • 《厉害了,我的国》:政论纪录电影中的时代精神
    政论片是一种把抽象思辨和意识形态形象化的视听类型,也是各个时期国家话语的典型代表。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影视工作者不断创作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电视政论片,并对主题抽象、情感表达、社论话语、叙述方式、专家采访、视听语言等手法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②新时代对政论片提出了新要求,成为广电从业者和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政论纪录电影,不仅成功进入市场院线,而且在探索新时代政论片的核心特征、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和理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6期2018-02-09

  • 台湾政论节目换代:“花钱买来的露脸机会”
    播于2014年的政论节目收视率再度高企,几次成为同时段政论节目第一。不过,如果说早年间的台湾政论节目曾经算得上是重要讯息和政治八卦的总来源,是监督、审视台湾政坛的“风向标”的话,如今,随着大小选举频频,就像“蓝绿”政客在台上“划江而治”、争论不休一样,政论节目不仅“有蓝有绿”,还逐渐成为政治人物的必抢之地。“立委”变名嘴“台北人不喜欢走上街头,台北人喜欢窝在家里看政论节目。”几年前,一场造势晚会上,蔡英文曾公开抱怨。所谓“政论节目”,顾名思义,便是主持人与

    看天下 2018年1期2018-02-01

  • 台湾政论节目换代:“花钱买来的露脸机会”
    播于2014年的政论节目收视率再度高企,几次成为同时段政论节目第一。不过,如果说早年间的台湾政论节目曾经算得上是重要讯息和政治八卦的总来源,是监督、审视台湾政坛的“风向标”的话,如今,随着大小选举频频,就像“蓝绿”政客在台上“划江而治”、争论不休一样,政论节目不仅“有蓝有绿”,还逐渐成为政治人物的必抢之地。“立委”变名嘴“台北人不喜欢走上街头,台北人喜欢窝在家里看政论节目。”几年前,一场造势晚会上,蔡英文曾公开抱怨。所谓“政论节目”,顾名思义,便是主持人与

    看天下 2017年36期2018-01-18

  • 中国政论功能变迁研究
    沈明 戴婧怡中国政论功能变迁研究■胡沈明 戴婧怡古代政论表达主体多为社会精英,传统媒体评论表达主体多为媒体精英,时评则使得表达从精英转为普通知识分子,而自媒体的到来则使得普通大众拥有表达的空间。然在评论观点更加多元的同时,其政治批判意识也在强化,有时甚至出现为批判政治制度而批判,事件与其他观点已沦为次要观点。新闻在一定的意义已成为个体表达政治观点、进行政治批判、展现自我社会存在和政治存在的一种由头。就此而言,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政论特性并未减弱,反而强化。分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3期2017-04-15

  • 崔寔《政论》风俗批判思想探究
    彭 琳崔寔《政论》风俗批判思想探究彭 琳(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为政必先究风俗”,是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传统。东汉中后期,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知识分子也极其关注社会风俗。崔寔作为东汉后期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对东汉中晚期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其《政论》中批判了奢侈之俗和厚葬之俗。并提出两条解决方法:一是从源头堵塞以断其末流,二是严明刑罚并从重罚处。其治政思想对当代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把去奢从俭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11

  • 政论节目,台博士怒极失忆
    政论节目气到失忆!据台湾中时电子报19日报道,台湾58岁的林先生最近一觉醒来,竟忘了星期几,连自己要去什么地方都说不清,一直问重复问题,就医检查才知,可能是前一天晚上看政论节目时太生气,造成“短暂性完全失忆症”。报道称,林先生是外企主管,拥有海外大学的博士学历,是个思路清晰的人,不过一天起床后,竟然一直问太太“星期几、早上要去哪里、这是什么东西”之类的问题,家人跟他说了之后,隔几分钟他又忘记,吓得太太赶紧带他就医。书田诊所脑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启训表示,经

    环球时报 2016-07-212016-07-21

  • “以医喻政”: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政论手段
    于展开有关变法的政论。【关键词】:以医政喻;王安石变法 ;政论“政治隐喻”在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生活中十分常见。宋代士大夫继承了古代士大夫“以医喻政”的政治传统,他们将医学话语引入政治话语之中,以之议论时事,此种风气之下,“上医医国”论和“不为良相、则为良医”[1]论,在宋代士大夫群体中得到广泛流行。宋代不少士人习医,并将之用于政争、政论之中,蔡襄、晁补之、晁公遡、晁说之、陈淳、陈傅良、陈亮、李纲、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均有“以医喻国事”的政论,特别是针对王安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2016-05-30

  • 俄罗斯报刊政论的词汇特点探析
    00)俄罗斯报刊政论的词汇特点探析徐燕(伊春职业学院 外语系,黑龙江 伊春153000)报刊政论语体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联系,从报刊政论语体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不同体裁的变化,语体的报道功能和感染功能是最重要交际功能,报刊政论语体有独特的词汇体系,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有突出的特点。报刊政论;语体;语言特点;词汇特点每一功能语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用词特点、词汇体系和交际功能。文章从俄罗斯报刊政论语体的形成和体裁变化、交际功能和词汇使用特点来了解这一语体概况。1

    时代农机 2016年4期2016-04-04

  • 崔寔《政论》研究综述
    024)崔寔《政论》研究综述彭琳(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 050024)近些年来,崔寔《政论》的相关研究著作与论文不断涌现,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本文针对《政论》一书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详细的整理,以求了解《政论》的研究状况,并借此开辟出新的研究视角。政论;崔寔;研究综述崔寔字子真,又名台,字始元,幽州涿郡安平(治今河北安平县安平镇)人。约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 103年)生,约卒于建宁三年(公元 170年)[1]。少时沉静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29

  • 浅论储安平在《观察》中的政论特点
    平在《观察》中的政论特点郝宇(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储安平,现代新闻史上出色的民主报人、编辑家、时评家,他所创办的《观察》周刊在新中国成立前期的新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储安平一生希望靠言论的力量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写下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普遍具有逻辑缜密、客观理性、辛辣果敢等特点。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论政”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储安平在《观察》时期发表的部分政论文章,分析其政论写作特点,试图对储安平在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2016-02-28

  • 陈布雷《商报》与《时事新报》政论对比研究
    》与《时事新报》政论对比研究唐乐阳(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2)陈布雷不仅是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的首席国策顾问,也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记者、政论家。陈布雷在《商报》时期的政论光芒四射、犀利敢言,引起社会瞩目。但是1927年陈布雷加入《时事新报》后政论风格大变,社会影响也逐渐下降。本文对他在《商报》与《时事新报》两个时期的政论风格、内容进行简要的对比,并结合史实探析其原因。陈布雷; 《商报》; 《时事新报》;政论陈布雷,号畏垒,原名训恩,布雷是其笔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2016-02-28

  • 何平大型政论文章创新发展的背景
    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的总称。“何平”是《河南日报》重要评论简称的谐音,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成员是报社相关领导和业务骨干。历史上,《河南日报》曾经创作过一些大型政论文章,但在省内外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真正形成品牌,则肇始于署名“何平”的大型政论文章“九论十八谈”。“九论十八谈”发轫于一篇千余字的短文。2010年6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命题,点明了解题思路。之后,《

    中国记者 2013年2期2013-08-27

  • 试论范长江的政论写作及其艺术特色
    长江同志还是一个政论写作的高手,曾经撰写过大量出色而当行的政论作品,只是由于他在新闻通讯方面的成就,过于辉煌耀眼,相对遮掩了他在政论写作方面的光辉,以及当年发表其政论作品的刊物多是国统区的报刊,建国后因主客观的各种因素,岁月尘封,这些报刊遭遇冷落,后人鲜有提及,以至于人们一般对其在政论领域的建树,知之甚少,至今尚未见到学界有人专文进行论述。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范长江同志政论作品的具体篇目及其主题内容,提炼和概括其政论写作的艺术特色,为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和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政论语体中间隔反复修辞格的英译
    730070)政论语体中间隔反复修辞格的英译梁永刚(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该文对政论语体中间隔反复修辞格的使用理据、修辞功用及英译技巧进行了分析归纳,以期为更好地翻译政论文献提供一些有益借鉴。政论语体;间隔反复;英语;翻译;修辞格“政论语体,又称宣传鼓动语体,包括直接评论社会生活及其有关的各种问题的文章,如新闻报道、政治评论、文艺批评、思想杂谈、杂文小品等,也包括讲演、报告等口头形式。鼓动性,是政论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重要特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4-08

  • 困顿民主社会中的宣泄平台
    杜 筠台湾政论节目自1994年首次在TVBS出现,至今已整整过去15年。15年间台湾政坛风云变幻、政党斗争愈演愈烈、选举泛滥、社会混乱动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使台湾政论节目这一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电视节目经过十几年的磨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台湾电视界的一大奇观。在政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娱乐元素随着节目的盛行逐渐被运用其中,并慢慢成为政论节目不可缺少的特点之一。节目讨论内容的娱乐性。有人说台湾的政治舞台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好笑又好玩。政客们是永远不失焦点

    声屏世界 2009年7期2009-09-11

  • 语体风格与教师演讲
    讲;科学;文艺;政论Styles of Language Variant and Lecture-Delivery Styles of TeachersLiu Qi-zhen(College of Humaniti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Qingahi 810008)【Abstract】Variety of language is a variant of a common language whose f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11期2009-06-07

  • 良剂,还是毒药?
    ,4年之后,台湾政论节目的力量,不可能再现高峰了。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NCC)于今年2月4日公布“卫星广播电视法修正案”,明确卫星广播事业在制播新闻及评论时,应符合事实查证及公平原则。如有违反情形,将处以新台币3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最重将可停播。此举针对台湾“名嘴”或政治人物常利用电视政论节目爆料,造成社会困扰之现实问题,但岛内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限制言论自由,并被解读为“名嘴条款”。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脉络,造成了今日台湾电视政论节目的“百花

    南风窗 2009年6期2009-04-01

  • 台民众爱看“政治连续剧”
    视台的“现场直播政论节目”就敲锣开场,由于陈水扁亲自出庭,台湾的“疯狂政治连续剧”再度上演,成为台湾八成以上家庭的“重要娱乐节目”。台湾的电视台对政治十分狂热,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都靠戏剧、综艺等节目作为卖点,新闻节目的重心也是采访真正的新闻事件,唯有台湾的电视台都是以“现场政论call-in节目”(就是观众或者听众直接打电话参与节目,发表看法,编者注)作为最重要的制作与收视中心,不少媒体人士都说“现场政论call-in节目”就是台湾各家电视台“收视率的

    环球时报 2009-02-272009-02-27

  • 中国报业论战的第一个高峰
    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创始人王韬曾坦言:我办报,就是为了“立言”。他立言的渠道,就是评论。新闻史书在评价其历史贡献时,第一点必然提到“他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康、梁的维新运动,也是始于政论报纸,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甚至于“只有论说一篇,别无纪事”。维新派主将梁启超的政论情结,则更是特色鲜明——大名鼎鼎的维新派机关报《时务报》,梁启超每天要为之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其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以至于“举国趋之,

    百家讲坛 2008年24期2008-12-29

  • 读《高尔基政论杂文集》
    联出版的《高尔基政论集》中选译了二十篇政论,后由鲁迅编入《海上述林》上卷。当时他把“政论”这个名词译为“社会论文”,并在前言中写道:高尔基的论文,也和鲁迅的杂感一样,是他自己创作的注解。为着劳动民众奋斗的伟大艺术家,永久是在社会的阶级的战线上的。战斗紧张和剧烈的时候,他们来不及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见解熔化到艺术的形象里去,用小说、戏剧的体裁表现出来,他们直接向社会说出自己的“心事”,吐露自己的愤怒、憎恶或是赞美。读者群众,却很幸运的,可以得到他们创作之中所

    读书 1984年6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