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政论纪录电影中的时代精神

2018-02-09 20:05梁君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论时代

政论片是一种把抽象思辨和意识形态形象化的视听类型,也是各个时期国家话语的典型代表。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影视工作者不断创作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电视政论片,并对主题抽象、情感表达、社论话语、叙述方式、专家采访、视听语言等手法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②新时代对政论片提出了新要求,成为广电从业者和宣传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政论纪录电影,不仅成功进入市场院线,而且在探索新时代政论片的核心特征、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和理论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政论片回归大银幕的尝试

最早的政论片一直是以大银幕为唯一的传播方式。1920年代,英国的格里尔逊通过对电影的社会功能的强化,实际上开创了以解说词为核心手段的主题先行式的政论片。同时,他也倡导拍摄“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号召纪录片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主流的现实社会生活。③1930年代,在北美大萧条时期,先后出现了《开垦平原的犁》(The Plow That Broke the Plains,美国,1936)、《遗产》(Heritage,加拿大,1939)等由政府部门出资拍摄、呈现社会经济发展困境以及政府对策的宣传类纪录电影。

在电视成为流行的大众媒介之前,我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新闻简报》等以电影为载体的新闻纪录片和新影厂创作的一系列政论片。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电视政论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要的形态,以视听的方式直接参与政治进程,进行宏观政策和价值观的传播工作,从而完成形象化的政论这一核心功能。近年来,更是涌现了诸如《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法治中国》《百年潮·中国梦》《劳动铸就中国梦》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政论片。当下,电影的市场化改革和电影工业的发展为政论片提供了新舞台。在电影的独特感染力与传播效果下,《厉害了,我的国》更加鲜明地展示出政论片的核心特征。

《厉害了,我的国》的广泛影响力首先意味着,不论是电视媒介还是电影媒介,政论片首先要解决好“论什么”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所讨论的问题,应当与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有直接的关联。④拍摄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的任学安导演认为,纪录片需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切入时代重大的思想命题,才能够成为引领时代、进入人心的文化作品;⑤政论片《法治中国》的总导演童宁也同样深感成功的政论片要有当下性,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说大家关心的问题,谈大家感兴趣的观点。⑥

作为对时代关切的回应,影片不仅全方位地展示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发展道路,而且还挖掘了道路背后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形象化的呈现与抽象化的思辨在《厉害了,我的国》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例如,在具体展现大飞机制造方面的重要科研突破的同时,影片还揭示了大飞机研发所代表的发展逻辑的改变,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到对于独立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视。再如,影片不仅展示了多项科技创新的成就,而且还重点呈现了大量由35岁以下年轻人组成的前沿团队,表现了他们质朴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以及挑战难题的锐气和团队精神。这样,创新强国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原初动力就得到了提炼,那就是对于创新人才的长期培养。正是这些既有具体事例、又有抽象论证的特点,回应了政论片的时代性的问题,揭示了影响发展道路的深层规律,构成了政论片的核心特征。

二、观影热潮背后的时代精神

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中心,电影的流行常常投射出集体心理的变化。《厉害了,我的国》延续了《战狼》《红海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社会对于“大国”的自豪感和对于民族复兴的认同。并且,相比于故事片,剧变的时代为政论片提供了新鲜的论题和广阔的取材空间,政论片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直接。正如《将改革进行到底》总导演肖振生所说,好的政论片,既是对时代的详实记录,也是对时代的深情致敬。⑦

《厉害了,我的国》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文艺创作与时代之间的辉映。一方面,影片所呈现出的大量的信息和故事,归根结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和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自信。另一方面,影片的热映,反过来也促进了国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的信心和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深体会。尤其是在国际局势多变的当下,以及国内发展进入追求更加均衡和充分的新时代,《厉害了,我的国》对于我们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自处、如何坚定改革和开放的决心提供了现实的参照,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地完善各项制度,沟通不同群体的现实关切,谋求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和平等交流。

这种时代精神中的自信从容,还鼓励了对于国内外核心议题的多元观点。这不仅深化了观众对于复兴之路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中国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局限,继而融合了现代精神和国际视野。例如,在也门撤侨的段落之后,影片展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一道持续繁荣的思考,通过中国赴非洲创业的商人张华龙给埃塞俄比亚带来了完整的皮鞋生产线的事例,形象地展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

三、改革成就的人文表达

《厉害了,我的国》是对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道路的准确把握,是大国崛起、中华复兴的主旋律多层次表达。直观上来说,影片本身就是影视工业和新闻传播领域改革成果的全面展现。这尤其体现在媒体融合和影像品质两个方面。此前的电视政论片《大国外交》就是新华社和央视之间的一次成功联合,《厉害了,我的国》则是央视与中影之间的联合,也综合了两种媒介自身的优势。影片内容丰富,画面精良,满足了大银幕对于视觉奇观的需求。例如,作为一种视觉实现方式,影片使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它们让观众跳出一般的视角,获得整体性的观感,进而从视觉上动员观众在一个全局的、历时性的位置来接受影片的内容,并进行抽象的思考。⑧

除了制作水平和宏观视野之外,影片对于改革开放成果的多层次表达,还体现在对于现实的社会经济进程的人文关照上。改革开放的成就不仅仅是航拍画面一般高高在上的抽象存在;“中国梦”的实现还具体地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前程和幸福息息相关,对于改革成就的美学表达也应当从“人”的角度做文章,注重人文关怀。⑨影片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有不少细致入微的呈现,尤其是展示了扶贫过程中干部和群众的沟通,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以及长久以来不同群体所作出的艰苦努力。例如,福建民营企业家促进宁夏的葡萄种植,以及为埃塞俄比亚带来完整生产线的华商,都肯定了发展道路上每一个个体的拼搏、努力和价值。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老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展示出政论片的现实关照和对于人性价值的弘扬。

对改革开放的人文表达还体现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从《望长城》开始,我国的电视专题片已经开始改变从上往下的宣教和灌输的方式,试图回到生活本身的逻辑和感触,以期和观众产生共鸣;⑩很多政论片也在信息片段的丰富性和情节片段的戏剧性方面主动借鉴了纪实的叙事方式。在《厉害了,我的国》中,我们能够多次地感受到创作团队希望通过纪实性段落接地气地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体验。南仁东的最后采访中的嘶哑嗓音,在宁夏创业多年的陈德启仍然保留着福建乡音,洛措在谈及藏族村子的扶贫时的突然停滞和流泪——这样一些有血有肉的生活细节、故事段落和情感表达,虽然在影片中并不是主体内容,但都是点睛之笔。它们弱化了常规宣教类文本中对于个体的工具性和功能性的使用,关注到了个体的情感和个性。这些成功的手法启发我们,对于个体主体性的呈现并不意味着对于主流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消解。相反,只有充分关注伟大时代中的个体感受和情感,才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进而凝聚多元一体的主流价值,呈现改革成就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贡献。

注释:

① 袁青、谢少平、王维平:《新语境下〈劳动铸就中国梦〉政论叙事的转向》,《现代传播》,2015年第8期。

② 郭五一:《政论片的品质》,《当代电视》,2009年第3期。

③ 吴丰军、黄基秉:《影响比较:“格里尔逊式”与主题先行》,《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 史博公:《电视政论片应当“论什么”和“怎么论”——从“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伟大的创造〉谈起》,《现代传播》,2001年第6期。

⑤ 任学安:《电视媒体还可以表达什么——由〈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引发的思考》,《电视研究》,2011年第1期。

⑥ 童宁:《牵住政论专题片创作的牛鼻子——〈法治中国〉导演手记》,《电视研究》,2017年第11期。

⑦ 肖振生:《讴歌全面深化改革伟业凝聚国家民族发展共识——〈将改革进行到底〉创作谈》,《电视研究》,2017年第11期。

⑧ 张步中、刘博闻:《政论片创新的中国路径——以央视十九大系列献礼政论片为例》,《现代传播》,2017年第12期。

⑨ 高晓虹、赵希婧:《电视政论片的话语转向与“中国梦”的影像诉求——评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现代传播》,2015年第8期。

⑩ 刘阳:《政论片话语空间的重构与意义生成——试论〈复兴之路〉的多维视点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政论时代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政论翻译研究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