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梁亚平
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全程化研究——以英语专业为例
杨 勇,梁亚平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236041)
实践教学是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教师指导,学生实操,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鉴于当前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的种种问题,提出高师院校要在改革教学实践上加大力度,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的、贯穿大学整个学习阶段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全程化;高师院校;英语专业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师资的主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方向,纷纷增设了师范类专业。但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反馈并不理想:“三字一话”等基本功不扎实,教材、新课标不了解,教法陈旧,学生管理经验匮乏等等,暴露出师范教育片面追求数量与规模,质量没有同步跟进,专业培养与社会现实脱节等诸多问题,追根究底,这些问题说明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调查表明,不管是师范类院校,还是非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师范类专业都面临着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课题。
在《教育大辞典》中,实践教学是这样定义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部、财政部还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通过质量工程建设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质量工程专项立项中就有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此外,为了更好地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主管教育的省级部门要求高师院校在中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专门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高师院校的实习基地,为教育实习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极为重视的。
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高师院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成为重要一环,在高师院校学生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它应该是同课堂课程教学、毕业论文和其它社会实践环节一起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板块。它的重要性也一直受到高师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同。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几乎所有的高师院校和教师教育专业都给实践教学一定的教学时数,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比如,许多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都有八周左右的教师教育实践周。教学单位利用这八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组织学生到中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现实倒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巨大空间。我们培养的学生,尤其是高师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精英教育时代培养的学生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对许多中学进行过调查走访,他们都反映,现在毕业的师范生从教能力比较薄弱,基本功不够扎实,对新教材、新课标知之甚少。一些高师院校也认识到目前的大学生存在着高智商、低能力的问题,残酷的现实倒逼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高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成功的改革让实践者尝到甜头,也让后来者纷纷仿效。笔者所在的师范学院就是一所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传统的地方师范院校,这所学校从改革开放后招收本科生起,就一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三十年来为地方培养了近万名中学教师,他们如今已在省内外的中学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多人都成为了各自专业的带头人。我们的主要作法就是一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系统扎实的实践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通过“零距离”等系列教改工程、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系列大赛等一系列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培养措施的落实,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学校的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抓紧,不能有丝毫放松。面对21世纪对师资素质的新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构建新的四年一贯制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多年来,许多高师院校都比较重视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开设了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而且还规定一定周数的教育实践活动,一般师范院校都有6-8周的教育实践。通过教育实践,学生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环节,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获取一定的感性知识。但笔者认为这种安排是远远不够的。
且不说现实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鉴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远不能完成教育实践的要求。我国的许多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高师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教育实践课时也遇到不少阻力。尽管地方教育部门加大投入,为高师学生建立实习基地提供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师院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
一些实习基地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有的不让实习生上课,或者只安排他们上一些辅导课,有的学校仅安排实习学生上一两节课,走走过场。还有,一些中学学生的家长认为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会耽误了他们的孩子,要求学校不能让实习生给他们孩子上课,有的家长认为由实习生上课是对他们孩子不负责任,等等。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工作,我们对现在的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存在这样的状况是社会现实,也与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有关,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生家长希望自已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理所当然,他们希望由最好、最有经验的老师为他们的孩子上课。并且,仅仅几周时间,要想了解中学教育教学体系是不可能的。
要使高师学生真正掌握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就要建立贯穿于高师院校四年始终的全程化教育实践体系。这种全程化体系的建立,是从高师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的那一刻起,就要培养学生树立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意识,要通过开设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举办各种与中学教师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开展一系列与中学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并使学生在认识上、实践上与中学教育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高师院校可选择一两所中学,同某一专业学生建立四年一贯制的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在某一专业的某一班级与实习基地学校的某一学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班,由实习基地的该学科教师兼任辅导教师。这些学生每学期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在这些班参与该学科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应涵盖该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包括课外活动。通过四年的紧密联系,这些学生已经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中学教育的全部环节。到第四学年,再进行一定周数的教育实习时,他们就完全熟悉了教材、教法和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会有极大的提高。
笔者曾在我校的附属中学做了初步的实践,虽然学生还没有完全实现全部四年的实践活动,他们只是听了一定时数的课程和参与了部分中学学科教学活动,例如观摩教学、授课比赛、第二课堂活动等,就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结合第三、四学年的学科教学等课程,学生们就已经可以较好地进行课堂设计、组织等中学教学步骤,参加学校“未来教师职业技能赛”等活动就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果能够把四年一贯制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体系上的完整设计、规化、细化,使之形成规范化的方案,使之与学生的整个教育教学学分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当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就是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中学新课标要求的专业化教师。因此,高师院校要积极面对社会需求,采取有力举措,改革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建立新型的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高高师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首先,增设实践教学课程和活动,充分利用好校内学习时间。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第一,我们加强了对教师教育实践的课程建设,除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紧密联系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际外,还开设了与中学教改关系密切的课程,比如“中学英语新课标解读”“中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中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来加强学生对中学课程体系的了解,切实提高毕业生的从教能力。第二,利用我校长期开展的“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增加适合新时期需要的内容,比如,要求学生要合理利用教学课件,增加学生口语训练比例,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精心设计英语课外实践活动等。举办教育实践比赛的系列活动,不仅是要选出优秀的选手,更重要的是注重全员参与,所有的活动均要求到每个人,将其作为教育实践课的一部分,记入学生的最后成绩。并且,要保证实践教学课程和活动在大学期间四年不间断,每年有侧重,每年有收获。
其次,强化实验实训,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并不断拓展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高师院校要构建以校内模拟和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全程化教育实践体系,使教育实践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每个阶段,使高师学生从大学第一年起,就开始了解中学教学的体系结构,了解中学的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为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改革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构建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体制,同时,注重校企合作,获得经济支持,了解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
第三,狠抓见习实习,见习常态化,实习顶岗制。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从进大学就开展见习,每学期至少让学生见习一到两次,每次一周左右时间,沉浸到中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基础教育的真实环境中去。实习不可走马观花,更不可流于形式,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要让学生真正能走上讲台,最好的形式是顶岗实习,一个或者两个学期的顶岗,能让学生完全熟悉中学教学体制,为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我们英语专业为例,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听示范课、优质课,听相关讲座,参与中学教师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授课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真实了解中学教学的现状。此外,经常邀请中学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教学示范,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中学教学现实的了解,克服了单纯的纸上谈兵、脱离教育现实的状况。目前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争取到顶岗实习的机会。可以看出,这些做法还没有使学生真正实现与中学教学的“零距离”,还应该更大范围地加强高师学生与中学教学的亲密接触。
第四,重视创新创业,教师指导,适当孵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非常重要,不要认为师范生就不需要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所有高校毕业生共同的要求,任何专业都没有例外。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支持,提供各种配套和保障。从大一开始,就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创新创业不同级别项目的支持,遴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或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作为项目导师,选取合适可行的项目,组建团队,全程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鼓励适当孵化,服务社会发展,以项目的形式促进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了解社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行贯穿整个高师教育教学四年的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校院两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
首先,两级管理部门要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保障该模式的落实。学校要在培养方案上进行改革,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学校应该出台实践教学改革课程化的文件,将实践教学以课程形式列入教学体系之中,规定一定数量的学分,并将落实这些学分细则,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时伟教授在《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与运行》一文中,谈到对高师院校的教师的培养时曾说:就课程实践教学而言,教师的主体与自觉性极为重要。教师如果没有主动性,应付教学,就会较少采用复杂的实践教学方式,回归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就专业实践教学而言,要求学校从多学科视角审视其综合性与学术性,要求教师不断拓展专业实践教学范围,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为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的创造性、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要加大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事中学教材教法教学的教师,要有从事中学教学的经历,学校选送部分教师到中学挂职或者兼任教学、管理工作。应该重视课程教学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始终站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最前线,要建立包括学科教学论、教育学与心理学教师经常性自主培训机制,新任教师第一年为中小学教育实践观摩与探索期,以就近为原则,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校,现场观摩与体验,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经考核合格后再安排教育理论课教学。非新任教师每年要有不低于两周的基础教育现场体验时间,并将其纳入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内容。学校还可以在教师发展中心设立中学教学研究课程,对指导中学教学实习的教师进行课程培训,聘请从事中学教学的研究专家和优秀教师为他们授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改革意识。
其次,学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根据形势发展和现实需要,学校应该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经费,确保学生教育实习的费用支出,能够满足教育实习的需要。这里的经费投入,不仅包含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需要的经费,还应包含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执行过程中需要的费用,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其他活动中所需要的经费,比如学生举办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费用支出,都有出处,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校院两级管理部门还应出台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体系,用具体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层面负责检查学院对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落实情况,制订奖惩制度,对落实实践教学体系较好的单位给予奖励,激励该体系的有效落实,并定期召开研讨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体系。这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有利于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学校的双赢行为,要使双方都真正获得效益,才能获得双方的支持,因此,政策的保障极为重要。落实新的体系还需要制度上的保证。时伟教授说:“在制度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规则,鼓励政府、社会与高校积极参与到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之中,特别是把政府与社会在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责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高师院校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支持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联合,保证高师院校全程化新体系的落实。笔者在本专业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中,就在申报省级教改项目时,吸收实习基地教师参与该项目的工作,让他们成为该项教改工程的成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这项工程看作是自己的事,这样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就真正调动起来了,大家都把搞好这项改革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实事来做,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涉及到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极为复杂的综合改革,不仅体现在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投入上,更体现在高校、中学和企业全方位的互动和合作上。我们相信,只要努力探索,积极改进,就一定会摸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实践教学要求的改革新路,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一定的贡献,发挥高师院校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有作用。
[1]方相成.全程化、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评论,2014(9).
[2]高思超,邓永斌,张泽洪.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2 (11).
[3]葛海.完善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
[4]黄培森.论高师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2).
[5]梁周全.学前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
[6]李丹妍.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7]刘彩霞,范向前.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形态与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2012(10).
[8]马元方,谢峰,刘毅,杨雪特,傅佑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内江师范学院“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为例[J].教育研究,2008(8).
[9]时伟.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与运行[J].教师教育研究,2012(5).
[10]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11]宋玉军,朱姚军.地方高师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
[12]王健.论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3]王新兴.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14]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2018-04-23
2018年度安徽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理论及我国的外语教学”(SK2018ZD026);2016年度阜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全程化研究”(2016PPJY35);安徽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7069)。
杨勇(1980- ),男,安徽太湖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网络语言、句法学等; 梁亚平(1955- ),男,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4.28
G642
A
1004-4310(2018)04-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