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凤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精神分裂症为一类数次发作、慢性迁徙的精神障碍,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的应用,难以有效控制病情,症状复发率较高,且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影响康复效果[1]。认知行为治疗(GBT)为在临床领域中应用较广泛的心理治疗技术。当下,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已经证实了GBT联合药物治疗方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对改善病症、优化康复效果等发挥的积极作用[2]。该次研究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GBT联合药物对改善本病症患者执行功能效果,以其对本病症临床治疗方案编制有一定借鉴,现报道如下。
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年龄在18~50岁之间;排除器质性疾病、癫痫、精神发育迟缓者;所有病例在入组前1个月均未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该次研究通过该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 其中男 24例,女34例;平均年龄(32.7±5.9)岁;受教育程度:小学16例、初中12例,高中13例,大专以及本科以上17例;平均病程(6.5±2.3)年;精神状况简明量表(BPRS)评分(27.5±10.1)分。
1.2.1 药物治疗 参与该次研究的所有病例,在入院1周内给药类型与剂量如下:①维思通:2~6 mg/d;②奎地平:300~600 mg/d;③奥氮平:10~20 mg/d。 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在短期中适量给予二氮卓类药物及盐酸苯海索。
1.2.2 CBT 将给疗法应用目的、意义以及方式等内容详细讲述给患者。由1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主治医师讲课与治疗,住院期间对患者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于患者离院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CBT分为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第1~4周):每周进行1次CBT,每次进行时间为1.5 h,建设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是优化治疗效果的前提。①帮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进行精神分裂症有关知识的教育,协助患者对本病症病程、解决以及诱发复发因素有所认知,采用案例方式讲述影响病症康复效果的因素,与此同时解读精神病患者的婚姻、生育和法律问题。②正确认识:协助患者明确疾病下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信念,采用“假设试验”,掌握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态度与观念,告知患者在观念正确情况下,可采用哪些行为方式去验证,引导患者主动去检测自己观念的正确与否。与此同时,为患者留置一些相对较简单的作业项目,揣测患者在练习过程中思维发展模式,采用探讨和患者相关的生活事件-认知-情绪的方式,解读患者不科学观点产生缘由,采用认知矫正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信念,塑造康复信心。③增强正确认知:可采用行为验证、行为计划等训练方式,前者是鼓励患者主动产生由幻觉、妄想衍生出来的不科学信念的办法;后者主要对由患者阴性症状以及不科学信念诱发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采用执行计划的方式调整患者的认知,助力于患者功能恢复进程。第二阶段(第5~12周),每月需定期进行一对一CBT,每次运行时间约为1.5 h,其目的是继续巩固上一阶段的治疗效果,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施以个性化治疗。
分别在患者入组时以及治疗干预12周末,应用PANSS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执行功能。量表测评均是同1名精神科主治医生完成。WCST观察指标以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正确应答数、分类数为主。
入组前,患者PANSS、阳性量表、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病理评分分别为(49.88±13.69)分、(9.60±4.89)分、(15.55±4.84)分、(25.81±6.55)分;干预第 4 周时,上述指标测评结果为(42.85±11.22)分、(8.56±2.44)分、(11.94±5.11)分、(22.36±4.88)分;干预第 12周末,上述指标测评结果为(39.97±7.41)分、(8.58±2.62)分、(10.72±3.82)分、(20.60±2.92)分。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发现经干预后,患者PANSS、阳性量表、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病理评分均有所改善,和干预相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前,患者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正确应答数、分类数测评分数分别为(105.8±19.8)分、(57.4±5.8) 分、(26.6±15.4) 分、(21.8±11.0) 分、(5.73±1.0)分;干预4周末,上述指标测评结果为(104.4±19.8)分、(58.2±4.2)分、(25.7±14.5)分、(20.6±10.4)分、(5.7±0.8)分;干预 12 周末,上述指标测评结果为(98.3±19.4)分、(59.1±2.4)分、(20.8±13.7)分、(18.4±9.0)分、(6.0±0.3)分。 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干预12周后,患者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较入组时降低,正确应答数、分类数均较入组时升高,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认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社会功能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部分研究人员提出精神分裂症除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外,还存有第3种症状,即认知功能障碍,且其认知功能损害与数个方面相关联,例如记忆、注意力、语言及执行功能。尽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有较广泛性应用,但是其改善患者认知缺陷症状效果并不乐观。最近几年中,多样心理治疗方法被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治疗中[3]。
认知行为治疗(CBT)为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当下已经有研究证实,CBT可以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与认知功能。但也有研究表示,CBT不能对阴性症状改善效果不显著,这和该研究中阴性症状的改善结果相一致。该研究结果提示对精神病性症状,特别是阳性症状改善效果明显。有研究认为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下降与和额叶背外侧回相关。参与该次研究的病例,执行功能损害更多集中在操作时间拖延、完成质量降低等方面上[4]。
威斯康星测验(WCST)要求受试者依照连续产生的反馈信号,去不断整改自己对卡片的分类方法,这是对受试者依照反馈整改计划,以及在不同思路上转换的能力。当下,国内已经有临床实践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者执行功能显著受损,多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体现:①连续性错误数显著提升;②完成分类数目显著降低;③非连续性错误数与完成首个分类所需应答数目显著上升。该次研究采用WCST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 入组时及治疗后执行功能的评估,结果显示,CBT对WCS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者代表患者的执行功能经CBT治疗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与改良。
参与该次研究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干预后,患者PANSS、阳性量表、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病理评分均有所改善,和干预相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患者 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较入组时降低,正确应答数、分类数均较入组时升高,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够显著改善其执行能力,减轻精神症状,提升社会功能,降低残疾发生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1] 杜好瑞,穆俊林,李六一,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与Go/Nogo范式事件相关电位P_(300)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5,24(8):1238-1241.
[2] 张丹宁.认知行为治疗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执行功能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3):193-195.
[3] 于纪泽,高艳杰,曲鸿儒.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男性患者执行功能损害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34):47-48.
[4] 孙晓丹,周升宝,秦巍,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4(3):3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