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辉,王志荣
潍坊市荣复军人医院,山东潍坊 26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更佳,而且中药不良反应较小,用药安全性较高。该课题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6例,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6~81岁,平均(67.52±3.68)岁;病程 3~25 年,平均(12.83±3.94)年。观察组63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龄 45~82 岁,平均(67.65±3.72)岁;病程 4~27年,平均(12.95±3.87)年。该研究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批准下完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学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临床诊断标准;②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而入院治疗者;③依从性好,能按嘱用药者;④对该课题充分了解,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①伴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对该课题中所用药物过敏者。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给予低流量吸氧,头孢曲松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糖皮质激素吸入,口服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太子参 30 g、补骨脂20 g、茯苓 20 g、山药 20 g、半夏 20 g、杏仁 20 g、山茱萸 20 g、桔梗20 g、五味子 15 g、白术15 g、陈皮 15 g和甘草10 g。风热者加菊花15 g、桑叶15 g,痰浊者加葶苈子20 g、川贝母 10 g,风寒者加防风 15 g、荆芥 15 g。每日1剂,水煎后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5 d。
①气分析指标。检测并记录析两组SO2、PaO2及PaCO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②肺功能指标。检测并记录两组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③安全性。记录并统计两组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用药安全性。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后 SO2、PaO2及 PaCO2分别为(93.15±2.36)%、(11.26±0.71)kPa 和(4.62±0.37)kPa,均优于治疗前的(90.07±1.25)%、(8.04±0.68)kPa 和(6.73±0.54)kPa(P<0.05);对照组治疗后 SO2、PaO2及 PaCO2分别为(91.89±2.26)%、(9.87±0.73)kPa 和(5.34±0.41)kPa,均优于治疗前的 (90.03±1.33)%、(8.07±0.71)kPa 和(6.69±0.56)kPa(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 分 别 为 (2.86±0.39)L、(2.17±0.61)L 和 (68.53±6.34)%,优于治疗前的(1.89±0.31)L、(1.62±0.43)L 和(49.25±4.21)%(P<0.05); 对照组治疗后 VC、FEV1、FEV1/FVC 等肺功能指标分别为 (2.47±0.41)L、(1.91±0.57)L 和(57.26±5.73)%,优于治疗前的(1.89±0.31)L、(1.65±0.44)L 和(49.68±4.27)%(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4%(5例)和6.35%(4例),均未发生皮疹等过敏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以慢性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喘息为主要特征,主要由空气污染、粉尘及化学物质吸入、吸烟、呼吸道感染等外因以及患者自身的遗传、肺部发育不良等内因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活动能力,还会对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该病主要采用祛痰、镇咳、吸氧、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来改善或消除患者的症状,但是疗效仍难以达到预期。该院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有效提升了治疗效果。该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 (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学中属 “肺胀”“喘症”“咳嗽”范畴,治疗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为主。该课题中所用中药汤剂成分为黄芪、太子参、补骨脂、茯苓、山药、半夏、杏仁、山茱萸、桔梗、五味子、白术、陈皮和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清肺平常、抗炎镇痛效果,同时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症状适当调整药方,能够对症下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上述药物不良反应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该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未发生皮疹等过敏反应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疗效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促进其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1] 王银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4):463-464.
[2] 王爱玉,苏文莲,张春,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 [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7,40(6):86-88,102.
[3] 胡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0):1409-1411.
[4] 叶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18,38(3):87-88.
[5] 杨昌邦,高博,高兴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35(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