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

2018-04-03 02:17荆爱珍刘晓月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显性中华院校

荆爱珍, 刘晓月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要求各地深入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体会民族精神。

一、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特色人才的重任[3]。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首先,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侧重于技术技能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含量相对较少。其次,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复杂,部分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相对较少,给教育教学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率较高,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能完整背诵一首唐诗或宋词。另外,高职学生人文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学生在处理自身理智与情感、意志与审美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实现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重要课题之一。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因此,为了唤醒高职学生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精髓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素养,需通过在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二、高职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加强高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需要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需要依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平台,系统开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是一些课程的简单相加,其课程群组之间有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和逻辑性。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第一课堂文化课程的开设

1.显性课程的内涵

所谓显性课程,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中以课程具体科目形式呈现的编制方案,它是由核心基础课程和辅助拓展课程组成的,以主干课程为纲,其他课程为目。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占用课时不能太多,因此需要以选修课作为辅助。

2.显性课程的开设

自2011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在软件传媒艺术专业群做了积极的探索,组建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团队,陆续开设了系列显性课程,“创意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深层次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国学”“文学欣赏”“经典诵读”作为选修课,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位。

(1)开设原则

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重点在于突出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是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内容选择

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方面,立足高职教育特色,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燕赵区域文化资源,以专题板块体例方式呈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意运用。比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在内容选择上围绕“儒道佛哲学思想与创意策划”“书法与广告创意”“绘画与创意”“古典建筑与创意设计”等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为源,以广告创意设计为流,丰富广告创意设计素材库,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创意灵感。

(3)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知识传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要创新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隐性课程:第二课堂的活动与创新

1.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指的是内隐且非常规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构成,这是一种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比如讲座、参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独立思考问题。

2.隐性课程的开设

(1)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是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扎实文化基础,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学术的熏陶。此外,还可以采取国学研讨会、传统文化交流、孝亲体验活动等形式,作为高职院校显性课程学习之外的重要知识传授方式,创造条件,拓宽课堂开设宽度,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进校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依托长安区民俗文化协会、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等,聘请剪纸、折纸、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开展传承人专题文化讲座,带领学生参观校外民族文化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另外,通过对显性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和加工,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组建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构建“1+1”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宣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巩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需要通过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文化校园来实现。在校园中成立传统文化学生社团,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经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丰富高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开展中华诗词、成语、书法、汉字听写大赛,开展传统文化故事演讲比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举办剪纸、折纸等手工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加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们的意志品质。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遴选出优秀学员,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项目工作室,弘扬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需要发挥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显性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也需要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只有两种课程体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身心,全面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构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4]。

猜你喜欢
显性中华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