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

2018-04-03 02:17:03荆爱珍刘晓月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显性中华院校

荆爱珍, 刘晓月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要求各地深入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体会民族精神。

一、高职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特色人才的重任[3]。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首先,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侧重于技术技能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含量相对较少。其次,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复杂,部分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相对较少,给教育教学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率较高,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能完整背诵一首唐诗或宋词。另外,高职学生人文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学生在处理自身理智与情感、意志与审美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实现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重要课题之一。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因此,为了唤醒高职学生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精髓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素养,需通过在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二、高职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加强高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需要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需要依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平台,系统开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是一些课程的简单相加,其课程群组之间有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和逻辑性。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显性课程:第一课堂文化课程的开设

1.显性课程的内涵

所谓显性课程,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中以课程具体科目形式呈现的编制方案,它是由核心基础课程和辅助拓展课程组成的,以主干课程为纲,其他课程为目。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占用课时不能太多,因此需要以选修课作为辅助。

2.显性课程的开设

自2011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在软件传媒艺术专业群做了积极的探索,组建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团队,陆续开设了系列显性课程,“创意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深层次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国学”“文学欣赏”“经典诵读”作为选修课,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位。

(1)开设原则

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重点在于突出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系统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是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内容选择

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方面,立足高职教育特色,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燕赵区域文化资源,以专题板块体例方式呈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意运用。比如,针对广告设计专业,在内容选择上围绕“儒道佛哲学思想与创意策划”“书法与广告创意”“绘画与创意”“古典建筑与创意设计”等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为源,以广告创意设计为流,丰富广告创意设计素材库,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创意灵感。

(3)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知识传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产生很大影响。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要创新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隐性课程:第二课堂的活动与创新

1.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指的是内隐且非常规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构成,这是一种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比如讲座、参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创新,独立思考问题。

2.隐性课程的开设

(1)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是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扎实文化基础,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学术的熏陶。此外,还可以采取国学研讨会、传统文化交流、孝亲体验活动等形式,作为高职院校显性课程学习之外的重要知识传授方式,创造条件,拓宽课堂开设宽度,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进校园,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依托长安区民俗文化协会、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等,聘请剪纸、折纸、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开展传承人专题文化讲座,带领学生参观校外民族文化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另外,通过对显性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和加工,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组建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构建“1+1”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宣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巩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需要通过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文化校园来实现。在校园中成立传统文化学生社团,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经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丰富高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开展中华诗词、成语、书法、汉字听写大赛,开展传统文化故事演讲比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举办剪纸、折纸等手工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加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们的意志品质。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遴选出优秀学员,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项目工作室,弘扬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工匠精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需要发挥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显性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也需要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只有两种课程体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身心,全面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构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4]。

猜你喜欢
显性中华院校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