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英
(厦门市湖里区东渡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12)
童话剧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来再现儿童文学作品,是综合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表演等一系列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因此,童话剧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后,幼儿的自主游戏越来越受到重视。童话剧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幼儿园可以通过童话剧这一活动载体,在合作表演童话剧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
游戏从本质上来说是幼儿按着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游戏材料,自由地进行尝试与探索的主体性活动,其核心在于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童话剧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课程区别于传统的童话剧舞台表演。它不以表演给观众看为目的,而是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以快乐为目的,自主选择、自发表现和创造的游戏。游戏过程重于表演效果,体现自主性。童话剧作为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它是在幼儿的童话剧游戏中自然产生,且不断生成、推进的,游戏中各环节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下列童话剧课程理念是至关重要的:1.童话剧来源于故事与童话。2.童话剧内容的产生是幼儿自主选择的结果。3.教师的作用是顺应幼儿表演童话剧的倾向,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评价,尤其是在幼儿求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促进这一过程自然地发展;不尊重幼儿选择的教师干预是多余的甚至是错误的。4.幼儿在童话剧游戏过程中,不只是获得表演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元素养发展,包括理解故事与童话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的能力、协商与互助的合作能力、领导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评价的能力、创造性等。同时,尊重童话剧自然过程所产生的主要课程模式,即“我的故事我做主——我的角色我做主——我的舞台我做主——我的演出我做主——我的风采我做主”。这一模式程序完全符合幼儿自主游戏的基本原则,也符合童话剧的自然流程,成为童话剧游戏操作的基本框架。
例如“我的童话剧我做主”童话剧课程的具体流程:
这一流程既体现了幼儿是童话剧表演游戏的主人,同时也体现了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在搭建幼儿的童话剧游戏平台中的作用。这一流程并非是纯粹的幼儿纯自然游戏的过程,完全可以看出教师支架幼儿的作用。完全凭自发的幼儿童话剧表演游戏过程来达到幼儿良好的发展效果则是困难的,甚至是空想。教师支架幼儿作为童话剧主体的表演过程,正是教育机构的价值所在。
如何将童话剧表演作为契机,让幼儿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全方位地促进创造力发展呢?幼儿园可以把童话剧作为园本课程,自然地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全面开展“班本的、低投入的、人人参与的、游戏化的”童话剧生成课程。幼儿自编、自导、自演童话剧,对优秀的童话故事进行表现、想象和再创造活动,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艺术的熏陶,体验创作的喜乐,又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我的童话剧我做主”的自主游戏课程。以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与论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会对感兴趣的、喜爱的童话故事产生表演的欲望,乐于去感受、体验、表现。教师应将选择童话剧表演内容的权利还给幼儿。
在游戏前组织幼儿讨论:“你们想表演哪个童话故事呢?”中班的幼儿,有的想演《三只蝴蝶》,有的想演《狼和小羊》,有的想演《金色的房子》,还有的想演《疯狂动物城》,这些童话故事都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于是,幼儿们提出了全班投票表决的方式,票数最高的确定为共同表演的故事内容。几个幼儿拿来笔和纸,把感兴趣的四个故事用简单的符号快速地画在板上,共同合作设计了《“我的故事我做主”投票栏板》。不同的班级确定故事内容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大班幼儿提出用投票报名的方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来分组,有的表演《白雪公主》,有的表演《老虎照镜子》,还有的表演《森林小卫士》,这样的分组方式能满足每个幼儿的表演欲望。
确定表演内容后,幼儿自由组成小组,各组推选组长,商讨剧情。由于表演的内容是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因此讨论特别热烈,有的小组决定按照故事的发展进行表演,有的小组则讨论如何删减、改编情节甚至增加角色,小组长记录讨论的结果。讨论剧情达成共识后,各组幼儿开始分工合作,创作剧本。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运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征方式来创作剧本。幼儿用简笔画、连环画、水粉画、符号记录、粘贴、撕贴、印画、泥塑、折纸等方式,创作了光盘剧本、纸袋剧本、挂历剧本、盒子剧本、布贴画剧本等富有创意的剧本。
在“我的故事我做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让他们自主选择、自主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确定剧本后要怎么分配角色呢?幼儿共同商量,决定采用报名的形式,共同设计《角色报名表》,在表中画上不同的角色形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进行角色报名。自主报名中,往往会出现多名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如中班《狼和小羊》的童话剧中,有四名幼儿都想扮演狼。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幼儿有的认为可以轮流扮演狼,有的认为可以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解决,还有的认为可以几个幼儿同时扮演狼。有一个幼儿的想法最特别:“我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竞选总统,我们也来竞选狼吧。”幼儿把他们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于是就产生了“角色竞演”这个游戏环节。然后,幼儿提出“谁演得好我们就选谁”的主导思想,竞技表演后,教师组织全体幼儿用珠子、卡片、积塑、花片等替代物进行投票,得票最高的无可厚非地登上狼的“宝座”,没竞聘上“狼”角色的幼儿也心甘情愿地另选其他角色。这样,幼儿的角色问题由幼儿自主解决了,角色的确定为接下来的童话剧表演打下基础。
好的游戏环境,才能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而其中的秘诀就是教师学习“放手”,把游戏真正还给幼儿。如大班表演《白雪公主》的幼儿想要参加幼儿园“庆六一快乐童话节”表演。于是,教师组织幼儿讨论。经过讨论,幼儿一致决定共同制作一张《白雪公主》的宣传海报。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的支持,幼儿在板上贴上自己画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请教师帮忙写上表演的剧目,同时还依据自己的日常见闻规划出“剧情简介”“演出人员”“剧照”这三个小栏目。以往在每次表演前,教师都要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道具、服装,而且在指导游戏时,还要反复地交代场景创设、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对这些道具不一定喜欢,只能被动认同,既削弱了场景、道具等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学习《指南》后,教师尝试放开手,让幼儿根据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根据小组事先讨论确定的剧本,自己动手为表演童话剧做各种准备,记录在《任务记录单》中,并约定好时间完成。教师为幼儿提供开放的、低结构化的材料,幼儿在区域游戏或餐后活动时,自主地运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表演所需要的场景、服饰和道具。他们制作头饰时,拿着松紧带在自己的头上量一量长度;制作服装时,拿着裁剪好的“衣服”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大小;为小矮人服饰涂鸦;用大泡沫盒做成大牙刷;拿亮光纸动手包“糖果”等。除了在幼儿园准备,有时也会回家和家长共同准备。这些自制的场景和道具虽然并不华丽,但却给幼儿与家长带来了快乐、新奇的体验。
童话剧游戏开始时,幼儿带着事先制作好的材料,分组来到各自的游戏场地,开始着手布置场景。幼儿共同商量如何规划、布局、创设场景,分头找来各种材料(包括替代物)搭建童话剧场景,这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除了事先制作准备好的角色头饰、服饰外,幼儿还找来各种材料装扮自己:如箱子画成砖套在身上扮演“砖房”;红色大塑料袋穿在身上扮演“大萝卜”;披上丝巾扮演“蝴蝶”;穿上披风扮演王子;报纸塞在屁股后当作小鸟的尾巴;用亮片即时贴剪成小猫的胡须贴在脸上;戴上帽子和胡子、拄着拐杖扮演老公公等,幼儿沉浸在自我装扮的创造快乐中。
表演本身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幼儿在表演童话剧时的选择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表演中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等,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这种思维萌芽,鼓励和指导幼儿进行创新。如中班幼儿在表演《三打白骨精》童话剧时,教师引导:“白骨精除了变成老婆婆、老头子、小姑娘,还可以变成什么?”幼儿说:“还可以变成小兔子。”于是游戏中出现了白骨精变成小兔子的情节:只见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一拐一拐地走到“唐僧”坐的避魔圈旁骗“唐僧”:“我是只可怜的小兔子,我受伤了,快救救我吧!”扮演唐僧的小女孩被逼真的情节吓哭了:“呜……呜……妖怪,不要吃我,快去吃猪八戒,八戒身上有猪肉……”吓哭的同时,这机智的唐僧马上想出了好办法,让白骨精去吃猪八戒。白骨精变成的小兔子果然“听话”地走过去用各种语言哄骗猪八戒,游戏情节不断发展。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肢体动作等创造性地表现角色特征,而且还能从熟悉对话、故事情节到丰富对话、续编故事,直至最后改编对话与剧情,一步一步实现着对剧本的创造性表现与改编。
幼儿在童话剧表演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分配角色的争执、出场先后顺序、衣服穿不上、拔萝卜场地小、场景创设或者情节的发展意见不同。教师应学会“管住嘴,管住手”,不过多干预,而是先引导幼儿“自主协商”,让他们在“争执→提议→否定→尝试→调整→再尝试”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同伴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经验。
分享交流能帮助幼儿感受成功、提升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游戏后教师用照片、视频片段等回放方式,及时地组织分享交流,鼓励幼儿畅所欲言,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推进游戏。
如大班《小猪盖房子》童话剧游戏后,教师回放游戏过程中的视频片段并抛出问题:“扮演草房、木房、砖房的小朋友,在大灰狼前来敲门时,他们是怎么表演的呢?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为什么?”幼儿有的说:“扮演木房的婷婷和英子表演得最好。因为大灰狼在撞木门时,她们俩手拉着手全身有节奏地跟着一扭一扭的,感觉木门都要被大灰狼撞倒了。”有的说:“大灰狼用力吹草房时,演草房的小凯没有动,让人感觉不到草房快要被吹倒。”“那大灰狼吹草房时,草房应该怎么表演呢?”于是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使游戏不断推进。游戏后还可以组织幼儿评选各项“童话小明星”:“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编剧”“最佳道具制作”等,让幼儿自主投票,颁发幼儿设计的奖状,提升幼儿参与童话剧表演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幼儿将自己在游戏中的点滴体会与同伴和家长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体现自己成长的足迹。
“我的童话剧我做主”的课程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游戏不断推进灵活地使用,在课程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接纳幼儿。对幼儿尤其是弱势幼儿的选择与建议,不可进行粗暴简单地否定。一般情况下不直接否定,有问题可由幼儿集体讨论决定如何解决,营造一个开放式、互动式和引导式的游戏环境。
2.“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要做到在游戏中科学并有效地观察、识别、回应、支持幼儿。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和制止,也不能置之不理。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把握时机、适时介入、巧用方法、适度回应,不断推动游戏发展。
3.支持创造。童话或故事经过幼儿的想象与改编,增加了许多幼儿觉得有趣的角色,对此要给予支持;要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避免存在个别幼儿当观众的现象。
4.不同年龄班引导方法不同。小班上学期刚入园的幼儿年龄小,自我意识差,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弱,对于自主分组会存在困难,教师可做适当的引导;相比中班与大班,教师对于小班,尤其是小班第一学期幼儿童话剧游戏过程的介入会相对多一些。这和幼儿的心理状况是匹配的,也是很正常的。
5.报名范围。“我的角色我做主”角色报名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
6.关注评价。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评价,应围绕“主体性的行为是否得以呈现”以及“哪些品质需要儿童加以认识和强化”这些关注点,主要围绕幼儿的创造性及相关品质的表征进行议论;同时,关注道德教化也是有价值的。
7.鼓励赞赏。教师要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幼儿,只要幼儿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发展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8.变通实施。童话剧课程模式不是僵化的套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变通实施,确保幼儿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我的童话剧我做主”的课程,既挑战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挑战幼儿的学习热情。在童话剧园本课程中,应遵循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耐心呵护幼儿创造的火花,让幼儿做童话剧的主人,自我创编,自制材料,自主表演,互相学习,体验成功。剧本要追随幼儿的自主想象和表演意愿,表演要兼顾其能力差异和舞台效果,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由幼儿自己确定。每一次的表演,幼儿都有可能表演不同的角色,都能获得不同的表演体验,也充分满足了每一位幼儿的表演欲望。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要正确认识游戏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真正把权利还给幼儿,只有这样,游戏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幼儿才会真正得到快乐和满足。
参考文献:
[1]李鹏,杨梅佐.幼儿园戏剧性游戏的开展[J].幼儿教育,2015(10).
[2]左晓静.创设开放性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性游戏[J].学前教育,2016(10).
[3]刘志娟.童话剧彰显幼儿主人魅力[J].教育艺术,2013(10).
[4]阮红坚.幼儿园童话剧的有效组织与开展探微[J].教师,2015(34).
[5]上官敏.表演游戏,让幼儿做主——《指南》下开展表演游戏初体会[J].艺术科技,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