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龙龙
(厦门市华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炎炎夏日,又到了一年的小学毕业复习季,笔者正在复习“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一课,此时的学生听意正浓,当笔者出示一道题:“如右图一个直角梯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几乎全班的学生直接利用各部分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来解题即S阴=S梯-S空白=(8+5)×4÷2-5×4÷2=16。可恰恰在此时,一位学生的解法却打破了这份平静,令人眼前一亮。他首先做了一条辅助线AC,则根据同底等高△ADE的面积等于△ACE的面积,那么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瞬间就转化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所以
S阴=S△ABC=8×4÷2=16。这种解法实在太妙了,仅仅只是添加了一条辅助线,人为地创造出一个“等积”的环境,将零散的阴影面积转化成一个整体,等积变换功不可没。可是等积变换如此神奇、重要,学生能应用的却是凤毛麟角,我们深知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时此刻黯然失色,笔者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当中……
回顾小学阶段所接触过的关于“等积变换”类型题目,从低年级所遇到过的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求括号里的数,如4×5=()×2,以及解决问题中“二年(1)班排队列,如果每队排10人,可以排4列,如果每队排8人,可以排多少列?”的这种数字世界里的类似归总问题的“等积变换”问题的雏形,以及中高年级所学到的单位改写、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方法、通分、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等,直到面积、体积概念的深入,等积变换问题才逐步向二维、三维的图形与集合领域过渡,慢慢成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类题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就是利用了等积变换的思路,一个未知的图形在不改变面积大小的情况下,通过剪、拼、移转化成了长方形,进而发现等积背后的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顺利推导出面积公式;再把目光聚焦于小学阶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立体图形圆柱体,它的体积推导颇具特色,因为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圆柱体被无穷尽等分,其实是极限思想的数学环境前提下,去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等分后拼组而成的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利用等积变换,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小学阶段中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即排水法的应用,也是等积变换的典型例证。由此发现等积变换在小学阶段一直贯彻始终,“等积”是解题的好帮手,为解题亮起一盏明灯,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既然等积变换如此重要,又千变万化,面对这样的变化,该如何应对,如何在解题中发现“等积”的踪迹呢?笔者经过实践研究,逐渐摸索出以下六大解题策略。
策略一:化零为整
例题: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析:阴影部分的图形是不规则的、是零散的,但只要连接正方形对角线AC、BD,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与圆的对称性可知,阴影Ⅰ可拼在I’处,阴影Ⅱ可拼在空白Ⅱ’处,通过化零为整,把阴影部分转化为一个三角形,求阴影的面积就等价于求三角形△BCD的面积。5×5÷2=12.5(平方厘米)。由此想到数学世界里的图形面积往往都是零散的、不规则的,这就需要运用割补、剪拼化零为整,变无形为有形,那么“等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策略二:静中求动
例题: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解析:将原图的上半部分沿着圆的直径旋转对折,正好与下半部分的半圆重合,得到右上图,这时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就转化为两个底是20÷2=10(厘米)、高是5厘米的三角形面积之和。S阴=10×5÷2×2=50(平方厘米)。该策略与上一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区别是化静态图为动态图,让等积思路在操作中自然生成,慢慢发酵。
策略三:以形补形
例题:一件零件的形状如下图,求该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解析:初次见到此题,学生们都认为无解,因为学生并未见过这样的不规则立体图形,似圆柱非圆柱,似圆锥非圆锥。可是只要能转变思考角度,利用原来图形以形补形,如右图,“等积”踪迹已然找到,该零件的体积即一个底面直径为2厘米,高为4+6=10(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V零件=π×(2÷2)2×10÷2=15.7(cm3)。
策略四:突破关键
例题: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9厘米、7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字“熔铸”,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锻造”“浇铸”“捏成”“铺满”“倒入”等,突破这些关键字词背后的涵义即等体积,这类题型就能从容以对。此题中V柱体=V长方体+V正方体,即形状变,体积不变,再用体积除以底面积,就能得到高。h=(9×7×3+53)÷(π×102)=1(厘米)。
策略五:借形换形
例题:一个长为10分米,宽为6分米的长方形纸片,要将它剪成半径是1.5分米的圆形,问最多可以剪多少个?
解析:常规解法是利用长是直径的几倍即每行剪几个,宽是直径的几倍即可以剪几行,然后再相乘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圆形,算式是:(10÷3)×(6÷3)≈3×2=6(个)。但即使教师不断强调,学生的错误率仍然较高,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除以直径而不是半径,教师也只能解释因为圆是不能密铺的,所以要这样做,学生自然不明其理。其实只要再往前走一小步,借正方形之形替换圆形,如右上图,告诉学生剪一个半径为1.5分米的圆形其实等价于剪一个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这样另辟蹊径的“等积变换”,学生也能较容易接受。
策略六:方程求解
例题:下图中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cm2,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解析:初看此题,学生不难发现等积踪迹,因为题目中已清晰指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可是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无从下笔。此题错误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方程意识和代数思维。其实只需将圆的半径设为r,根据S圆=S长方形等积列出一个方程即πr2=12.56,,即可得到πr=12.56,r=2。由此得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要植入到图形问题中来,让学生形成解题的思维与习惯。
参考文献:
[1]董江青,裴云姣.利用三角形等积变换求组合图形面积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3(9).
[2]陈涛清.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