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改革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探究

2018-04-02 10:57刘祥洲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探究

刘祥洲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对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改革 协同育人 探究

1 社区改革背景分析

在社区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制度要以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为改革方向,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把学习与社区的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要从管理体制着手,改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同时,学校回报社会,服务于社区。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完善教育信息交流、管理体系,实现社会教育一体化),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充分发挥合力,提升大学生行为管理实效性和思想文化教育水平,克服传统的辅导员“管”、专业教师“教”的定势思维。

2 辅导员与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协同育人理念不统一,难以摆脱辅导员“管”、专业教师“教”的定势思维;二是高校辅导员和教师的岗位职责割裂,二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力;三是协同育人流于形式,没有体制机制和岗位职责的协作平台,缺乏实效性;四是协同育人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具体协作职责不清晰、目标不明晰、互动沟通不力,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和管理的效果。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高校辅导员与教师都是高校的一线育人队伍,各有所长,两者可实现德育与智育紧密结合,以达到育人的效果,但当前高校辅导员与教师育人职能相对分离,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不协调。辅导员育人与教师育人的职责相互分离,认为学生工作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而知识教育是教师的职责,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专业教师只重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不注重育人与思想道德建设,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缺少共同目标和任务意识的沟通、交流。第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把握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把握精度不够准确,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消极的,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辅导员对知识与思想教育界定不明确,缺少与教师的沟通,二者无法进行默契配合。第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评价考核机制上不协调同步。辅导员考核方式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工作的管理方式上,而教师更多的是在科研教学方向,并没有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纳入考核,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不利于辅导员与老师的协调配合。

3 辅导员与教师协同育人途径

3.1 加强师资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建设

专业教师除了提升素质的同时,还需全面提升思想文化素质,并将具有思想性、道德性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辅导员需自我提升,加强其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校园文化育人建设上的协同性

校园文化是师生之间价值观的体现,对学生起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学生文化和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教师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体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之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3 将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协同配合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教学育人”与辅导员“管理育人”相互协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教师对于“管理育人”方面重视不够,而管理育人恰恰是学生形成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教师育人的自觉性,加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性,对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重新定位辅导员与教师角色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探寻学校教育与社会再次融合的方向,以形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这对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单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还存在服务、朋友等关系。因此,在社区改革背景下,辅导员应进一步思考自身角色定位。教师不是孤立的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主的、服务社区的;不單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一名社区服务人员,同时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社区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也必然发生变化。

3.5 建立辅导员和教师共享和交流的平台

建立辅导员与教师交流学习中心,注重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学校提供辅导员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展开集体备课,交流心得,相互讨论并以课题或论文的形式形成理论成果,使辅导员与教师的素质得到共同提高。

3.6建立和完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育人考评机制

学校对育人较好的辅导员与教师制定专项的奖励制度,激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做出成绩。同时推动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建立知识育人与道德育人并重的考评机制。

4 辅导员与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4.1 理论意义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 实践意义

一是加强辅导员与教师协同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管理水平;二是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3]刘任丰.学校制度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马鹏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

[5]赵军. 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