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探析

2018-04-02 17:56霍畅
福州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刘 辉,霍畅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00)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扶贫开发思想。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形成基础、主要内容、精准扶贫等方面。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中最具特色、最为核心的部分,学者对其研究持续升温。汪三贵把“六个精准”看作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认为其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1]莫光辉把精准扶贫看作是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和治理突破,认为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可以概括为识别贫困人口、把握致贫原因、精准帮扶和共享发展成果四个方面。[2]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研究视野比较单一等问题。扶贫开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研究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有积极意义,在实践上有助于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消灭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想基础: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开发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2012年习近平年在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这一论断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的思想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虽然我们从整体上摆脱了贫困,但在很大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国家还存在很多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出现了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5]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能够实现包括所有贫困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突出的表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对建成全面小康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还有12.8万个贫困村、7000万贫困人口,他们是全面小康路上的最大“短板”,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因素。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庄严承诺的如期实现,所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关键点要落在扶贫开发上来。要补齐短板,兜住民生底线,全党、全社会就要把扶贫开发当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最为艰巨的任务来抓。

二、扶贫目标: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减贫事业能否成功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决定着党能否兑现对全国人民的政治承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建成全面小康就必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目标。

“一条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是扶贫开发的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到2020年,要“稳步实现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6]首先,贫困地区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贫困线又被称为贫困标准,是维持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消费的最低费用,是目前国际上衡量地区贫困程度通行的办法。自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线进行了多次变革,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贫困标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根据2011年制定的2300元的贫困标准,在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基础之上每年对贫困标准进行更新,按照每年6%的增长率进行调整,确定了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其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虽然贫困线是目前衡量贫困程度最为普遍的标准,但凭借贫困标准衡量贫困程度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解决贫困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还应该注意到贫困地区人口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所以扶贫开发既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使贫困地区人均收入高于贫困线,还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在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能够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开展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时间点是2020年,必须完成全国12.8万个贫困村、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艰巨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规划,从“十三五”开始,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到2020年就可以让全国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国家通过产业扶持实现3000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异地搬迁实现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实现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异地搬迁和转移就业脱贫的2000万贫困人口通过社保兜底实现脱贫。总之,扶贫开发工作要保证我国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最大“短板”,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

三、扶贫关键: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精准

当前,脱贫攻坚面临更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必须改变“漫灌式”的扶贫模式,贯彻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7]脱贫攻坚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实施精准扶贫,切实抓“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实现精准脱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有效识别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贫困人口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资金项目不够精准等问题。之前采用对贫困县、贫困村的识别方式并不能完全瞄准扶贫目标,贫困县和贫困村中80%的人口往往都不是穷人,即便是把贫困村作为扶贫目标,仍然无法确保贫困户得到扶贫资源。这就要求扶贫对象精准,把扶贫目标下沉到贫困户。精准识别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贫困户。按照“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户到人”的原则进行识别,把真正贫困、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口识别出来,这样就可以在帮扶过程中让扶贫资源真正地用在贫困户身上,避免“大水漫灌”的现象。二是识别致贫原因。在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的过程中,还需要找到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建档立卡,实施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为精准帮扶做好准备。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核心。精准安排扶贫项目、使用资金、因村派人是精准帮扶的主要内容。通过精准识别确定贫困户和致贫原因之后,就要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实施精准帮扶,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坚持把实事求是的原则贯穿到扶贫开发的每一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8]每个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瓶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贫困地区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合理安排扶贫项目,通过扶持生产、异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低保政策兜底等具体措施帮扶贫困地区。

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采用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贫困人口识别、项目资金安排、因村派人、考核脱贫成效的全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整个扶贫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是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的保障。进行精准管理是为了掌控扶贫过程,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扶贫部门通过运用统计监测、扶贫信息数据系统,对每个贫困户各项信息指标进行分析,及时了解贫困户的脱贫情况,调整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把各类资源真正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上。对于脱贫能力不足或情况恶化的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脱贫力度;对已经成功脱贫的贫困户及时调出贫困信息系统,并吸收新的贫困户进入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准确反映贫困地区的脱贫成效,并对脱贫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和评估,确保脱贫成效精准。

四、扶贫开发: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时期,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引擎的巨大作用,才能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创新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目前我国对于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存在着重大的弊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过于重视经济指标,忽视脱贫成效,这就必然导致很多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贫困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上而不是扶贫工作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创新考核机制。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贫困县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9]以此来引导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把日常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扶贫开发上。创新贫困县的考核机制,把考核指标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总值改变为提高扶贫对象的生活水平,把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放在脱贫成效上,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然成为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工作重点。

创新扶贫开发管理体制。习近平在部署扶贫开发工作时多次强调要强化脱贫攻坚的领导责任制,他要求进一步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10]中央、省和市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中央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的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从总体上规划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各省党委和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扶贫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制定贫困县、村的评定标准,为贫困县、村的脱贫和发展制定规划,整合省内资源给予支持。同时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强化各市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各市、县具体落实扶贫工作。各地市、县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做好扶贫工作的进度安排、政策制定、资金使用、人才调度等工作,切实做到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创新扶贫开发管理体制,中央、省、市(地)县的党委和政府明确扶贫目标和扶贫责任,可以有效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和精准度。

五、扶贫力量:内外力结合共助脱贫攻坚

扶贫攻坚是涉及各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确保如期实现扶贫目标,扶贫工作具有相当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需要社会合力在各个领域的共同推动,构建大扶贫格局,更需要贫困地区增强内生动力,提高“造血功能”。

社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在短期内实现全国几千万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扶贫开发既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11]政府是主导,各级政府要把扶贫开发纳入发展规划,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机制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更多的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建厂。社会力量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参与者,要发挥好辅助作用。总之,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是扶贫开发的必然选择。[12]

增强内生动力,提高“造血功能”。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大因素,要想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就要增加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首先,扶贫先扶志,脱贫先思变。贫困地区不仅仅存在物质贫困,更危险的是存在观念贫困。观念贫困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存在“等、靠、要”、“安贫乐道”、“穷自在”等观念。如果贫困观念不清除,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扶贫目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首先要扶志,摆脱贫困首先摆脱思想上的贫困。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以先富’的辩证法”,[13]帮助困难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路,激发他们“穷则思变”的决心。其次,扶贫必扶智,治贫必治愚。贫困地区要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上摆脱贫困,必须要着眼于教育。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对扶贫的重要作用,他强调扶贫的根本之策是培养孩子。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及后代接受教育才能使其掌握知识,提高素质,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最后,去“输血”方式,增“造血”功能。为了彻底解决贫困地区“一扶就富,一走就穷”的现象,习近平指出:“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14]要改变“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方式,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贫困地区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寻找并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和产业,拥有自身的劳动力,形成自主成型的发展模式。贫困地区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不再简单依靠外部力量的扶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一扶就富,一走就贫”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六、扶贫保障:党的领导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扶贫开发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点工作,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任务,无疑需要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扶贫开发的政治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目前,扶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阶段,务必要加强党对扶贫开发的绝对领导。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党委和政府作为扶贫开发的领导核心,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议程,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强化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在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扶贫开发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是扶贫开发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挑起重任,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够带领贫困地区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提出把扶贫开发与贫困村的基础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工作部署的战斗先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因此要突出抓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队伍建设,选派好第一书记,赋予其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其次要选派好扶贫工作队。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选派思想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负责人,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再者要加强对农村党组织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制度建设,使之成为贫困户在扶贫开发中保障合法权益的一个有效途径。

[1]“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学习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1).

[2]精准扶贫: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和治理突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9.

[5]中共云南省委.让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J].求是,2015(07).

[6]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2).

[7][10]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8][11][12]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

[9]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01-26.

[1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3.

[14]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EB/OL].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content_37881406.html,2016-02-26.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