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师范教育改革实践探讨及启示
——兼论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

2018-04-02 14:59张晓华郑宽明袁书卷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西北

张晓华,郑宽明,袁书卷

(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西北联大,全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决策组建的两个最大的联合体大学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按照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京、津地区的北平师范大学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北平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被迫迁往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随后西安临大奉命再迁陕南汉中。1938年4 月,国立西安临大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整体转化为西北联大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西北联大师范学院。1941年开始迁往兰州,但直到 1944 年11月前,一直在汉中与西北大学等联大分立院校合班上课、合聘教授、合用教育资源,处于西北联大的分立合作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师院部分师生陆续返回北平,于1946年恢复了北平师范大学的设置,在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从1938年到1946年粗略算起,大概有8年时间。在这8年中,作为由曾经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发展而来的师范学院,在“师范教父”之称的李蒸等教育家领导下,广泛进行改革实践,促进了当时师范教育的转型与发展。通过已有的史料分析研究西北联大的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以探讨它的历史贡献以及对当前师范院校转型和发展的启示。

一、西北联大师范教育的具体改革实践

在抗日战争艰苦的环境中,以李蒸为首的教育家,在继承北平师范大学已有传统的基础上,在西北联大把对师范教育的深入思考落实到西北教育实践中并不断创新。他们以乐观的态度带领广大师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强化师范教育的独立性,服务地方,使当时师范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影响着国民政府师范教育的政策。在李蒸看来,这一时期为师范教育的“复兴时期”。[1]153我们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践、教育管理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具体改革实践。

(一)培养目标

西北联大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反映了师范学院教育家对师范教育独特性及其价值的长期探索。李蒸认为,师范教育不同于普通大学教育,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师资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育,“师范教育乃是一切教育之母”“无师范教育,便无教育”。[2]139教育家李建勋也认为:“教育为国家之命脉,教师为教育之源泉,欲建其国者,必先建其教,欲建其教者,必先建其师,此各国所以重视师范教育之原有也。中等学校所教育之学生,悉为生气勃勃之青年,此班青年,将来皆为改造社会之中坚分子,其所受教育之良否,对于国家尤有重大之影响,然负教导之责者,即为中等学校之教师,此又各国所以重高等师范教育之原由也。故吾人不欲建国与改造中等教育则已,否则即应顺应世界潮流,注重师资训练,改进高等教育。日月逝也矣,岁不我与,急起直追,此其时矣。”[3]225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李蒸指出:“师范教育的主旨在发展完全人格,使知识、感情、意志、思想、行动等皆臻健全,即所谓树立做人模范之事业,昔贤所谓‘师严而后道尊’者,即品端学正之士,方能收教化之功。”[4]218他同时指出教师的“教育专业精神和完全人格,必须在师范学校之特殊的环境中养成之。”[5]215因此,西北联大师范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师范教育的独特性和价值,注重培养健全的优秀中等师资。

李蒸指出,一个师范生应从教师修养、服务精神、丰富学识、健全体格四个方面做好当教师或教育者的准备。《西北联大教育系导师制训导纲要》基本反映了当时师范教育的具体目标:(1)养成服务所需之健全人格;(2)培养胜于职务之坚强体魄;(3)养成笃信教育之专业精神;(4)培养适于职务之知识技能;(5)培养寻求真实之科学精神。[6]342在这些具体目标中,教育专业化和教师专业精神被不断强调。在李蒸看来:“所谓教育专业化,除关于知识技能方面须经过严格训练外,尚有专业精神之培养。教育事业是精神事业,从事教育事业者须先养成专业精神,然后方能安心服务,不至见异思迁。从事教育工作之代价亦属于精神方面为多。教育的对象为活泼的儿童与天真的青年,富有浓厚的情感,教育者必须能发挥爱的精神,以培育而滋长之;此种教育专业精神必须在生活环境中自然养成。”[7]213李建勋也指出:“对于中等学校教师之训练,应特重专业的态度与理想之培植,务必使其具备敬业、勤业、乐业之精神,合乎教师服务道德标准之行为,以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之正确人生观。”[8]224李蒸还谈到:“进师范学院的都可以做一个教育者,我们还要进一步,对教育有精深的研究,要做一个教育家。”[9]101

这种培养目标设定是和当时西北教育的现实紧密结合,是立足西北地区培养服务地方的师资。李蒸指出:“本院继承师大的光荣历史,产生于抗战建国的大时代中,负起西北各省中等学校师资训练之重大使命,期有以付国家之重托,并能维持师大于不坠。”[10]183李蒸曾告诫师范生要牢记教育者的使命,要耐得住西北地区的清贫,不可为了自己的舒适,离开缺乏人才的西北。同时,师范学院的教育家们看到了师范教育在教育普及、启迪民众及社会改造等方面的优势条件,进一步拓展师范教育的目标,把师范教育作为改造社会支点的考虑,服务地方,发展地方教育特色。后来李蒸谈到:“本校所负之使命,在校内为训练未来国家精英,培养师资与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在校外为协助西北教育当局,发扬西北文化与普及西北教育,这是政府规定本校应负之责任。”[11]145

(二)课程设置

西北联大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在关照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体现了西北联大教育家关于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李蒸认为:“普通大学以学习知识及研究学术为主,师范生则除学习知识外,必须时刻记住其所学之知识,乃为传授于他人者,此中教材之选择编辑均有特殊之处。至于研究方面,师范生必须注意教育的研究,即站在教育的立场从事科学的研究之意。此外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且需了解现代文化,因教育的对象,为对人的陶冶,教师对于人类文明的成就,必须有了解,能欣赏,然后方能发扬人本精神,促进文化之发展。另外师范生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的人格,所以其本人所受之训练,在发展完全人格方面,应多于知识之学习与传授知识的方法方面。”[12]217他进一步指出:“凡能胜任之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常识,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生哲学及体育、艺术等均有基础学习。其在中等学校任教者,更须修习一种专门学术,如现时师院之分系研究,但以中学课程所需要者为主体。”[13]195

在这种课程设置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通专结合的本科培养模式,学习年限规定为五年,但实际上是按四年制进行,前两年主要侧重于通识教育,后两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及专业训练。具体课程设置为普通基本科目、教育基本科目、分系专门科目及专业训练科目四类。普通基本科目,共学习52学分,教育基本科目,共学习22学分,分系专门科目,共学习72学分,专业训练科目(分科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习)24学分,共170学分。[14]173-180师范学院各系科的课程设置具有这些特点:

1.强化师范性专业教学,所设教育科目分量甚多,对实习规定严格。属于师范专业性质的课程大概占总学时的28%:教育基本科目有教育概论、中等教育、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等,这些科目是按照知识学习先后顺序在前三学年安排;专业训练科目有分科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习、论文讨论等,分科教材教法研究包括教材选取、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批评、教具设置及应用等有关实际教学操作,综合运用讲授、阅读、参观、实践等教学方法。教学实习被严格落实,有稳定的附中、附小实习基地,实习时间很长,使师范生在入职教师之前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把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教学的实际经验和能力。

2.普通基本科目注重文理渗透,内容广而精,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普通基本科目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国文、外国文、哲学概论、本国文化史、西洋文化史等。外国文是各系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考试相当严格。国文是各系一二年级的共同必修科,一年级每周共同必修三小时国文,二年级各系科每周共同必修两小时国文。文科各系学生须修习西洋文化史、哲学概论,还须选修一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通论等课程。师范学院规定,文科各系学生还必须修习一门自然科学,当时开设的是生物学。还有公共必修课卫生学和体育。[15]117-119

3.分系专门性科目围绕造就各科师资展开,广泛设置选修课,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例如,师范学院算学系围绕数学师资培养,从二年级课程开始设置分系专门性一般科目,如微分方程与高等代数;三四年级全面开展分系专门性科目学习,深入探讨“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分析”等问题。开设了形式几何、实变数函数、代数数论、天文等众多门类、专业性极强的选修科目供学生选习。这些选修课程主要是由教师据其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来开课,其教材多是教师自编讲义,甚至是众多教师数年来刻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课程内容皆是当时数学各分支前沿性的内容。[16]

(三)教育实践

西北联大的教育实践,是在已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其专业训练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注重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并把教育实践渗透到整个乡村社会教育当中,使师范教育与民众教育实践相结合,扩大了师范教育的实践范围。

教育实习具体分为参观实习、教学实习和行政实习三项,其中教学实习是重点。西北联大附设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都是师范生经常实习的场所,所有师范生在学习期间都要进行一定时间段的课堂教学和相关辅导,学习教育行政专业的学生还必须进行教育行政工作实习。除在本院附属中小学实习之外,还要由教育部统一分发到各国立或省市立中学实习,实习时间为1年,而且对实习提出了科学而详尽的要求。在教育科研实践上,关注当地教育现实,注重解决当地教育实际问题。例如,把改进中小学教育与实习紧密结合,运用所学理论提升实习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师范学院教育系师生和陕西教育厅合作,利用中学投考试卷,作改进国、英、数三科教材教法研究;师范学院教育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当地教育的调查形成的毕业论文,有高振业的《抗战期间城固县之民众教育》、张述祖的《汉南民众日常思想之分析》等。[17]

在李蒸看来,要真正肩负起西北这一艰巨的师资培训任务,仅有的教育实践是不够的,应该要有扎根西北之情怀,走进民众心里,真心实意地了解民性乡情。这样,推行社会教育就非常重要。李蒸认为,师范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可以使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以改造社会,另一方面师范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实践教育经验,进而改进推行社会教育的方法,增进学生服务社会能力。1938年8 月 1 日开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通过暑期举办了城固、洋县、西乡、南郑、褒城、勉县六县在内的“陕南六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所设科目主要有:精神讲话、学术讲演、战时教育问题、防空防毒知识、小学教育、各种教材及教法、学校卫生、民众组训、注音符号、体育、军事训练、乐歌等。[18]1938年9月,西北联大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通过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二十七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其中本年度师范学院要承担的社会教育项目有:小学教员讲习会(暑期举办,期限一个月)、小学教员通讯研究部、民众学校(指导学生办理)、体育训练班、民众业余运动会、家事讲习班(三个月)等。[19]

在以开设讲习班的方式集中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1938年12月,学院成立了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制订了详细的《本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办事细则》,对管辖师范区豫、陕、甘、宁、青、绥六省小学教育进行研究,提出改进办法并加以普及。在西北联大分立合作时期,1941 年 1 月 19 日,西北师范学院在城固近郊的邯留乡设立了社会教育实验区,组织了80 多个学院学生进入邯留乡,集中开展了为期四周的各种社会教育,主要内容有宣传兵役法、帮助农民丰收、讲授卫生常识及进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等。这次活动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认同,后来还给学院送来了“社教民爱”的锦旗。[20]31-32

(四)教育管理

在教育管理上,师范学院并未弱化学生的修养要求及学术标准,而是最终选择了向高标准看齐的态度。为督促学生刻苦学习,师范学院更好地体现了西北联大的战时大学联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

1.严聘教师,狠抓校风

在城固的时候,有位教授课讲得不好,学生不愿意听,一次不知道怎么的,就和学生在课堂上吵起来了,这个教师脾气很坏,讲了一些辱骂学生的话就走了。学生后来到宿舍里把这教师围住给打了。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李蒸在全校的会上作检讨,同时将这个教师解聘了,给打人的学生处分。李蒸在会上说:“首先我作为院长,给同学们聘请的老师不合格,我给大家道歉,以后我们聘教授的时候一定注意,要聘请品德学识各方面良好的教师,这位先生在课堂上以粗话批评学生是不对的……”[21]在抗战时期聘请教授困难重重,作为管理者李蒸引进人才不遗余力,多方求贤,以自己的真情聘请了当时国内一批非常有名的教授:黎锦熙、李建勋、马师儒、胡国钰、姜琦、王耀东、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齐国梁、张舜琴、赵进义、刘拓、方永蒸等。

李蒸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要求教师要奋发向上,勤奋好学,艰苦创业,严以律生。他立严师之规范,要求教师应负责任地纠正学生过失,绝不纵容学生。李蒸提出了师范学院“诚、敬、勤、朴”的校训,并通过各种形式强化校训对学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师范学院“诚笃力行、敬业乐群、助俭奋发、朴实创新”的校风。

2.实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李建勋指出:“我国晚近教育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道德和体格之培养,其流弊之大,已为国人所公认。年来教育界同仁有鉴于此,因而提倡导师制,以图补救者,颇不乏人。”[22]当时的西北联合大学教育系率先出台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系导师制训导纲要及实施办法》。该《纲要及实施办法》规定,导师制训导目标涉及思想性行方面(修己、待人、治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学业方面(求学态度、求学计划、求学方法)和体格方面,训导方式包括个别训导(个人及家庭状况调查、个别谈话、个性考察)和团体训导(谈话会或谈论会、讲演会、读书会、研究会、服务团、远足会),最后还要进行成绩评定。

学生入学后就选导师,导师也选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并规定一学期之学生活动,均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导师每周、每月都要与学生谈话,并都有谈话记录表,要详细记录所指导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情况,存在什么问题,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等等。记录表每月都要汇总到训导处进行分析,对重点学生重点关注,帮助他解决问题。通过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但并不控制他们的思想,逐渐使师范生养成健全人格、科学修养,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3.严格学业管理,促使师范生积极上进

虽然战争原因给教学安排及教学管理带来许许多多困难和制约,但师范学院并未降低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规范的学业管理。除日常教学管理外,学生的学业管理主要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完成。学生的考试具体有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三种形式,选修课不及格可以补考一次,其成绩按80%计算;必修课不及格者不得补考,必须进行重修;学生缺课达到一定课时数,就没有资格参加学业考试。尤其是一、二年级降级淘汰率大,一年级有近半数不能升级,学习气氛空前紧张。

除了平时考试和学期考试外,以毕业考试最为规范与重要。毕业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笔试是以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普通基本科目、教育基本科目、分类专门科目、专业训练科目四类课程进行综合命题考试,通考学生四年所学所习,偏重知识层面;口试是用来检验学生的学力、思想、对师范事业的态度情感与语言表达能力等。师范生的毕业成绩取得是按照毕业考试成绩及各学年总成绩合并核计来进行。作为本科程度的师范毕业生必须要写好毕业论文。师范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管理非常严格,制定了规范的毕业论文成绩评估办法。例如,“师大教育系毕业论文为必修课程之一,每周两小时,由三教授分别担任指导,于上课时间共同讨论各生论文题目之选择,大纲之编拟及材料之搜集,务使学生对于一切教育问题,获得技术之训练及解决之能力。”[23]学生原则上可以自由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但突出强调对本门学科课程的教材和教法研究。

二、西北联大师范教育对当前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的启示

西北联大的师范教育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李蒸等教育家地带领下,西北联大的先辈们怀揣着改造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对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师范学院在整个教育领域开始发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教育家办学的主张。西北联大师范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维护了师范教育的独特性和专业性,突出特色及固有精神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培养众多的优秀师范生,分布全国各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中小学师资进行培训和辅导,成绩很大,提高了教师的水平,也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把师范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承担更大的文化使命,带动了当时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师范教育的角度来看,西北联大师范教育改革实践对今天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有着更多的启示意义。

(一)师范院校应该办什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下,许多师范院校在转型中走向了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非师范专业,师范院校与其他普通大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师范专业逐渐走向综合化,除一些教育类课程外,师范专业与其他大学的同类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别。师范院校逐渐失去了明确的办学追求和发展目标,“学问即教学”和“学者即良师”观点在实践中被执行。许多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把主要目标和精力放在具体学科建设上,师范教育的目标定位很低,表述很笼统,即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只要学生能学完所有课程,考试合格,基本教学技能过关,学分达标,学生就能毕业,师范院校就完成了自身的使命。这样做的结果是,高等师范院校由于目标定位不准或泛化,既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培养出卓越的师范类人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科型人才。

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从来都是不言而喻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追求,就是要坚持教师教育的师范性、特色及内在精神追求,打造教师的专业身份,不要被教师教育综合化发展迷失双眼。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潮流,培养合格师资的目标定位不能满足现实教育的需要,而且过于含糊,培养教育家式的卓越师资或健全师资应该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根据西北联大师范教育的办学经验,师范院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高等师范教育特殊意义的认识,尊重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明确师范教育的定位,要以地方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增强内生动力,强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思想和行动,把师范性和具体学科的学术性相结合,把师范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寻找立足点和办学特色,优化教育质量,探讨师范生高于社会一般群体的规定性和与众不同的学识、修养、能力,落实师咨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具体素质要求。

(二)师范院校应该怎么办

长期以来,许多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教育类课程被置于课程结构的“边缘”位置;教育类课程仍然局限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新开课程很少;实践性课程薄弱,师范性的专业训练被淡化,学科教学法在院系里属于被忽视的课程,教育实习时间较短且效果很难保证质量。在教育管理上,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再加上教育类师资配备的不足和资源有限,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在降低,教育类学业考试和专业训练不受重视,放羊式的教育实习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对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改革很少,师范生的质量要求一再降低。这样,毕业生从知识结构到技能实践等方面都不具有先进性和扎实的师范性,很难培养出卓越师资。

课程设置和教育管理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西北联大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西北联大的经验是最基本的,我们还要按照教师专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师范院校要结合自身培养目标,注意到师范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和要求,强化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标准,使通专兼顾,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同时,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调整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加大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重视学科教学法课程的重要性,加大教师专业实践训练,增加实习形式和频率,延长实习时间,认真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不断增强师范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理念和精神,要按照“宽、精、新”的原则来设计一般性的科学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这些课程面要宽,课程门类要精,内容要精,要紧跟时代、学术前沿、学科发展,更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尤其对于学科课程而言,要广泛设置选修课。在教育管理上,师范院校要强化内涵质量,通过引进和培养凝聚一批师范学者队伍;进行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学生统一管理和教育,创新师范生培养的多种模式和机制,提倡导师制,加强教师对师范生的具体指导和人格引领;继承师范固有精神,狠抓校风和学风,养成整肃勤朴的校风学风,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严格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考试管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要求,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

(三)师范院校应该如何加强和社会的联系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在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封闭性,师资培养主要由学校独立完成,与中小学缺乏有效地互动和沟通,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际,使得教育理论与教育现实相脱离。师范教育的空间主要局限在大学课堂中,淡化了社会这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和场所,没有更好地走进中小学,走向社会,更漠视了师范教育所要担负的普及文化和引领社会的责任,使师范教育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社会服务是师范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师范教育转型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西北联大师范学院通过与中小学建立联系,并把教育实践渗透到整个乡村社会教育当中,既使师范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获得了实践经验和能力,更好地培养人才,又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价值,扩大了师范教育的功能和影响。因此,师范院校要发挥自身学科和师范优势, 了解地方教师需求,主动与社会建立联系,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师范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建立联系。例如,和中小学合作办学,双方师资互聘共同研讨教育问题,对区域中小学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区域教育的特点及推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和辅导,将师范院校打造成在职教师培训中心和基础教育交流基地;另一方面,师范院校要和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多种方式的社会教育,让师范生了解国土民情,强化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对区域文化进行调查和研究,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新农村理念的教育,对城镇居民进行公民素养的培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等。通过这种与社会的联系,使师范院校成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策源地。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西北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一座西北小城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西北不惑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黔西北行吟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