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仕坤(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1)
所谓“学风”是指人们从事学习研究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作风。它是人们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中的外在表现。我们今天谈学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风气,而是指我们党的学风,包括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学风问题。学风问题是关乎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风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现实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理论、学术和思想,具有思想深度和理论力量。其理论体系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甚至学风等各个方面,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对学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认识错位,认为学风不是理论,只是一种政治宣传或号召。从马克思主义学风基本内涵来看,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党风党性建设具有重要积极作用。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简而言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即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学习风气。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三大作风之一,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1]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从实际中来,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务必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并提出了四个“紧密联系”作为新时代工作要求。回顾党的伟大历史进程可以看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险而创造辉煌,关键就在于坚持和弘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特别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作风卫党,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它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位于实践前沿和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从实践中吸取营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现成概念、结论和公式所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体系,而是一个与时代同步,共同前进,富有自我发展生长活力的开放的思想洪流。[2]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优秀品格。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学风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身,使马克思主义呈现鲜明的时代性。这昭示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述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必然性。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包含创新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要破除与事物的客观发展进程不相符合的旧思想、旧理论、旧方法,在继承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便更加有效的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之基础上创新得来的。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就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指导理论,决不是因为它们由统治阶级制定产生就具有指导性,而是由于这些理论都是结合中国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是真理的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障。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创新精神是其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伟大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实践中摒弃本本主义,避免思想僵化。
十九大的召开奏响新时代奋进的乐章,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是一条等待开拓的新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发展,中国正处在离复兴最近的历史时期,举国上下都在奋斗幸福生活,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威胁论仍被提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复兴极力掣肘,甚至不惜挑起跟中国的贸易战;世界日新月异,机会稍纵即逝。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有可能让多年的努力化为泡影,离胜利越近就越面临越艰难,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提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受“左”倾思想路线的浸染,党内存在着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由此产生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学风。这种学风不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是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从而导致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为此,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把整顿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思想倾向作为重点,专门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全党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4]延安整风后,学风得以匡正,党风得以改善,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为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作风保证。我们党的发展史昭示,学风问题不是小问题小矛盾,它关系着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
不朽的名字源于不朽的理论和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朽最终归结于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于其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其根本特性,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实践谈理论便是舍本逐末。由此可见,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科学的学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否则,其生命力和指导力将会贬损。
“学风正则事业兴,学风不正则事业损”,只有学风优良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全体党员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承认,当前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上仍然存在着问题。在我国的部分党员中,受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学风思想不主动、不科学、不实际,具体表现为: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内有所抬头,在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时被动、挑拣、走形式。而这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标注上不切实际的标签,影响整个党的建设。[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这一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风,积极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有新的气象,新征程有新的气概。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要与时俱进,立足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实际,聆听人民心声,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自觉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党的科学理论创造性的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