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4-02 10:01陈先松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野史近代史

陈先松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野史相对于正史、官方撰写的朝史而言,是私人根据目睹或传闻的历史事件、人物轶事等而撰写的一种史书,虽不登大雅之堂,却因为趣味性、可读性强,而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青睐。[1]这种趣味性、可读性,恰为绝大多数正史以及严谨的学术著作、教材所缺失,也是我国高校历史学教育中最缺少的成分。与此相关,很多原本对历史学甚感兴趣的同学,在经过高校课堂的科班教育之后,反而失去了深研史学的动力。在此背景下,加强野史在高校课堂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颇有价值。

目前为止,就中国知网所见,尚无专文探讨野史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李爱华[2]、董卫娟[3]、夏立涛[4]等3位中学历史教师,撰文谈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运用野史的一些认识,而限于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授课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这几位中学教师所谈及的内容,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帮助相对较小。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对高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野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近代史的野史资料情况

“中国近代史”这个概念,在学术界中已越来越趋向于1840年至1949年这个时间段,然而在我国高校当前的主流教学体系中,仍指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历史。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主要是以政治史事件为主的必修课《中国近代史》,以及以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内容为主的各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都可以在中国近代史的野史资料中获取丰富的素材。

在此,需要对中国近代史的野史资料情况,作番梳理。

巴蜀书社和四川大学图书馆联合编纂的《中国野史集成》和《中国野史集成续编》,是历代野史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基本根据野史内容的先后顺序编排。前者自第40册收录《鸦片事略》开始,至第50册结束,收录226种晚清野史资料;后者自第28册收录《夷氛闻记》开始,至第30册结束,收录61种晚清野史资料;前后合计共收录287种野史资料。这仅是巴蜀书社和四川大学图书馆的不完全收录。缪钺主编对此坦言:“由于我国历代野史存留至今者数量甚多,加以著录标准有殊,要编纂一部搜罗无遗的《中国野史集成》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国野史集成》只是一部中国野史的选编汇集”。[5]缪钺先生所言非虚,至少在《中国野史集成》所收287种晚清史资料之外,社会上尚有大量的民初野史资料,著名者包括史料价值甚高的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张一麟著《直皖秘史》等等。

如此繁多的“中国近代史”野史资料,对高校教师授课来说,在使用上颇为困难,譬如野史资料搜集和查阅的耗时费力,野史资料价值高下的判断,适合授课内容的野史资料段落的查找等。对此,自民国开始,就有部分文人学者加以整理,为高校教师的使用,提供了很大方便。简要列举如下。

(一)资料汇编性质的野史资料

所谓资料汇编,指保存野史文献篇目、原文以供保存流传者。民国年间,即有《满清野史》的问世,全书共收录野史资料95种,约200万字,其中,内容偏重晚清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等[6]。该套野史经过巴蜀书社的重新整理、校勘,被编排为8册,以《清代野史》的名目出版。

相对于《满清野史》来说,同类性质的《近代稗海》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1985年,荣孟源、章伯锋等编的《近代稗海》正式出版,共15辑,每辑约40万字。编者称这套野史资料的收录,都经过史料真伪的鉴别、记事虚实的考订、文字舛误的校勘,并尽量在各篇资料之前说明其来源、版本、阶级性及读者需要注意的问题等。[7]这极大地便利了高校教师对史料价值的判断和教学用途上的取舍、说明。不仅如此,《近代稗海》还收录了大量的民初野史资料,这在当前常见的野史资料汇编中,实为明显特色,也弥补了高校教师民初野史资料来源的不足。

《近代稗海》也有明显的资料缺憾,即收录者仍偏重军政、外交等领域,且单篇资料的篇幅较为庞大。1999年,章伯锋先生又编纂了《稗海精粹》系列,其中,清宫秘史、晚清民初政坛百态、闲话民国、近代中国社会等4卷内容,属于1840年至1919年中国史的可借鉴范畴,每卷约30万字。章伯锋先生称这套野史,是《近代稗海》的选编本,其实,所收录者大多是原《近代稗海》所未见者,资料更加凸出典型、趣味性,而范围也从原来的军政史,扩充到婚礼、丧葬风俗、帮会、妓女、赌博、毒品等领域,[8]可供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分门别类叙事的野史资料

与上述资料汇编相比,《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是对诸多野史资料的再创造,从中挑选某些史料分门别类的叙事。两部野史资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约占一半的篇幅,其共同优点,则是分类叙述史料,篇幅简短,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史料范围除军事政治、社会生活以外,还涵盖了政治制度等内容,为高校中国近代史的诸多选修课,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其缺点则在于没有史料出处,难以辨别真伪,且分类叙事的史料,往往只选录一则,可能失之偏颇。这需要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对史料的真伪做足鉴别的功课。

《清朝野史大观》由小横香室主人编纂,并于193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经李秉新等人校勘,并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再版。全书约157万余字,共计12卷,收录野史资料案例3271则。[9]1其中,卷三、卷四所录的《清朝史料》价值颇高,不仅涉及军机处、廷寄谕旨、捐纳等政治制度史内容,还介绍钞票、昭信股票等经济史内容。在熟悉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并能辨伪的前提下,这是一部非常适合高校教师选用的野史资料。

《清稗类钞》由徐珂编纂,并于191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年经中华书局校勘再版。全书共分92类,收录野史资料13 500余例,约450万字。谢国桢先生称其“分类过多,失于琐碎,且有前后不相照应或重复之处”[10],这在完全纸本文献的时代,固然给高校教师选录史料带来不便,但该部史料已经数据化,譬如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汉籍数据库可检索全文,社会上也有《清稗类钞》的电子检索版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已圆满解决问题。收录的门类和野史案例众多,恰为《清稗类钞》的优点。不过,如果说《清朝野史大观》在史料的收录方面,尚能“严谨认真”“具有史家之笔”[9]1,那么,《清稗类钞》似乎更多的是“隐括其事,贯穿而成斯篇,未能悉记其来历……信以传信,疑以传疑”[10]之作,高校教师引用史料时需更加谨慎注意。

(三)按人叙事的野史资料

对于偏重政治史的高校必修课程《中国近代史》来说,按人叙事的野史资料,可能更加适用。毕竟,李鸿章等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传统政治史叙事的主要角色。

李春光编纂的《清代名人轶事辑览》,即是此类野史资料。该书共6册,220万字左右,选取清代各类人物400余人,按人记事,将相关野史资料的片段,汇编于某人之下,同时注明史料出处等。[11]其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名人约122人。该书不仅可读性、趣味性强,而且摘录资料全面、合理,利于高校教师多方面了解某人的生平、性格,并从中选择合适案例用于课堂之上。而以人物为中心的野史案例,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中国近代史的野史资料丰富繁多,体例多样,且大多来自于街头巷尾所流传的轶事,在富于趣味性的同时,也存在史实失真的问题。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利用野史资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处理好野史资料“趣”和“真”的关系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史料的原始、可靠是第一要素。但是,对于高校教学来说,对于广大的授课学生来说,野史的趣味性、可读性可能要更加重要。也正因为趣味性、可读性,野史资料才赢得了课堂教学中档案文献、正史材料等所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利用野史资料的趣味性、可读性,并不是说要传授学生错误的历史知识,而是借此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避免填鸭式教学所带来的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以此标准衡量,能够选录一些既有趣味性同时也符合历史真实的野史资料,自然是最佳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而不尽真实的资料,也可以变通使用。

譬如《清代名人轶事辑览》记载清流党为“气焰甚盛,握左右朝野舆论之权……凡稍谈洋务识外交者,咸斥之为汉奸”,并借京剧名角杨三之死,而讥讽李鸿章为“杨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12]这则史料当然不尽真实,但却可以以之为引,在交代杨三、苏丑之后,阐明清流健将张佩纶与洋务大员李鸿章较为亲密的关系,借此阐述清流党的内部派系、政治主张及其与洋务派的核心分歧等。

(二)处理好课堂教学与野史传闻流传度的关系

高校的科班教学,其核心目标是讲授真实的历史事实,并通过科班教育的历史学本科生,将此事实推广给全社会。而在社会上推广更易、影响更大的,反而是一些野史记载的不尽真实的传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及时梳理影视剧、社会上等流传甚广的某些野史传闻,越是流传甚广的传闻,越要在课堂上作充分的教学应对。

《清稗类钞》在《孝钦后大兴土木》一例中,对慈安太后、恭亲王抵制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故事,有精彩的描述,并称颐和园之所以能够修建,是因为慈安太后的去世,并引用甲午战后李鸿章之言:“使海军经费按年如数发给,不过十年,北洋海军船炮甲地球矣,何至大败!此次之辱,我不任咎也。”[13]这则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的故事,在社会上有着较多的相似版本,流传度很广,高校学生也多有耳闻。高校教师可以此提问学生的相关认识,在调动学生讨论之余,再对颐和园工程经费的真实来源[14],作准确的说明。

(三)处理好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学大纲与野史引用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仅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还规定了总课时数和每章节的教学课时数。按当前高校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普遍存在内容多、重点难点多而课时数相对较少的问题。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中国近代史》必修课仅54课时,每课时40分钟,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选修课仅18课时,分摊给中国近代史者仅9课时。这要求高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进度,合理安排野史资料的引用和讲授时间。

为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梳理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也要熟悉上文所述几本野史资料的大致内容,尽量将野史的趣味性、可读性、流传度等与教学重点联系起来,不要在非重点内容上过多地安排野史的讲授。高校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譬如在长假之后、周四周五下午等学生上课情绪低迷的时间点,可以适当安排野史的讲授。

另外,中国近代史诸多课程,需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而在这一方面,野史传闻大多具有英雄史观的痕迹,会过于美化曾国藩、李鸿章等统治阶级的成员,丑化义和团群众的不良言行,甚至会宣传天命论等封建迷信思想,这要求高校教师在选录野史资料时,更应慎加选择、注意和辨明的。

三、余论

野史资料,是高校教师传授正确历史知识的一个媒介,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而能正确地利用野史资料,其根本还是在于高校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过硬。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对历史事实要有求真之心,野史仅是授课所需,而在平时的阅读和分析中,要尽量地利用真实性更强的正史和档案文献,要对中国近代史诸多历史内容的真实情况了然于胸。高校教师在熟悉真实历史之余,要梳理野史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评价等,如此才能更好地辨明野史资料所述的真伪及原因所在,避免学生被错误的野史知识所误导,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绍釚.“野史”特征漫议[J].东疆学刊,1996(2):24-27.

[2]李爱华.论野史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2(11):27-28.

[3]董卫娟.让诙谐有趣的野史在历史课堂上安家落户[J].华夏教师,2013(8):52-53.

[4]夏立涛.“野史”在教学中的利弊[J].江西教育,2013(Z6).

[5]缪钺,胡昭曦.论野史——《中国野史集成》序言[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2):3-6.

[6]孟森.清代野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7:1-3.

[7]荣孟源,章伯锋编.近代稗海第1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8]章伯锋统编.稗海精华·晚清民初政坛百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2.

[9]李秉新等校勘.清朝野史大观[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0]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3.

[11]李春光.清代名人轶事辑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

[12]李春光.清代名人轶事辑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16.

[13]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5.

[14]陈先松.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J].历史研究,2013(2):161-170.

猜你喜欢
中国近代史野史近代史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野史精神与传奇笔法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晚清野史史料状况研究
——以戊戌变法为中心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